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社科智訊
- 時間:2011年
- 地區:北京
- 宗旨:推進科研創新
啟動儀式,業務宗旨,主要功能,建設成果,階段任務,社會調查,意義功用,
啟動儀式
2011年12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創辦的“中國社科智訊”在京正式啟動,同時還發布了2011年度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光、副院長李揚、中紀委駐中國社會科學院紀檢組組長李秋芳,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黃浩濤等出席啟動儀式。
業務宗旨
“中國社科智訊”的業務涵蓋資料庫建設、實驗室建設、社會經濟調查、數字出版、數據服務等方面,旨在整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優勢資源,建立覆蓋全院的資料庫和服務全院的調查平台,建立植根於各研究所(研究院、研究中心)的實驗室,推動哲學社會科學信息化建設邁上新台階;培育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進一步提升科研手段現代化水平,大力推進科研方法創新,為建設代表國家水準、具有世界影響的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和具有專業優勢的思想庫創造條件。
主要功能
“中國社科智訊”的主要功能是:
1、建立全院統一、互聯、共享的資料庫;
2、在完善資料庫的基礎上,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社會科學實驗室;
3、打造統一的社會調查網路,為院內外各類研究機構提供調查服務;
4、統籌建設全院期刊資料庫,統一編輯、發布、服務平台,致力於加強產權保護力度,創新對外推廣機制,樹立中國社科學術期刊的整體形象。
建設成果
“中國社科智訊” 在全面推開資料庫建設的基礎上,堅持“成熟一個,建設一個”的原則,已同相關研究所共建了19個實驗室。2012年年初,“中國社科智訊”將在相關研究所增建7至8個人文學科實驗室。根據規劃,全院主要的實驗室建設將於三年內基本完成,並具備一定規模。
階段任務
自2010年7月開始籌建到現在,“中國社科智訊”運行的總體框架業已確定,各項工作正逐步推開,初見成效。在資料庫建設方面,“中國社科智訊”已經對各研究所(館、社、室、報)自有數據信息進行了初步整合,並著手建立統一規範的數據標準。截至2011年12月19日,由院、所(館、社、室、報)兩個層級構成,全院統一、互聯、共享的資料庫網路已基本成型。與此同時,“中國社科智訊”還正式啟動了線上數據服務平台的建設,已初步確定了平台首頁效果圖和一級、二級欄目設定,完成了資料庫產品目錄的內容設計,並與《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合作建設了“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網”數據平台。
在期刊資源整合方面,“中國社科智訊”第一階段的任務是完成現有期刊的數位化轉換,改變各研究所期刊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數位化程度不一致、網路套用與宣傳水平不一致、經濟價值與學術價值難以統籌兼顧等問題。根據院長辦公會審議通過的《全院期刊數字資源整合方案》,“中國社科智訊”正配合各研究所,有條不紊地開展全院89種學術期刊的數字資源建設和統一入庫工作。
當下深度數位化和信息化已成為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和國家“智庫”的基礎性工作。“中國社科智訊”將逐步建立依託和整合全院數據信息資源,覆蓋馬克思主義、經濟、國際、社會政法、文哲、史學等哲學社會科學主要研究領域,兼有資料庫、社會調查和數據分析功能的綜合性信息中心。面向國內外各類政府部門、研究機構、高等院校、新聞媒體、社會團體,定期發布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數據分析報告。作為公益性的數據服務平台,“中國社科智訊”還將為院內外專家學者及數據套用者、關注者提供全方位的數據交換和信息諮詢服務。“中國社科智訊”將充分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和綜合分析技術,全力支持綜合性、前瞻性、戰略性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為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做出貢獻。
社會調查
“中國社科智訊”的社會調查平台建設已啟動。2011年已開展“2011年度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2011年中國家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查”。同時還啟動了“網上調查平台”建設工作,並依託線上服務平台,開展了諸如“韓國人看中國”等調查活動。建設“中國社科智訊”社會調查系統,旨在形成統一、規範、科學、嚴謹的社會調查流程,建立覆蓋全國的調查執行網路,探索出一套市場化的運作模式,為院內外各研究機構提供入戶調查、網上調查和電話調查等多項調查服務,使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調查研究實現常態化、規範化、科學化。“中國社科智訊”積極推進調查手段與方法的改革創新,努力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以電腦輔助電話調查系統(CAPI)、網路調查(WebSurvey)並試行抽樣調查框為主要調查方式的“快速社會輿情調查系統”。
意義功用
創立“中國社科智訊”是貫徹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大力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推出代表國家水準、具有世界影響、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優秀成果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的首批試點項目之一。“中國社科智訊”將以中國社會科學院調查與數據信息中心為載體,充分依託全院學科齊全、綜合研究實力強的優勢,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各領域科研創新與信息化建設的有機結合,為實現中央“三個定位”要求和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繁榮發展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