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是多學科、綜合性、國家級的民族問題專業研究機構。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和1958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1962年兩所合併為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歸屬新成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2002年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研究所以民族學、人類學為平台,以人類社會民族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以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通過田野調查、文獻研究、實驗研究和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開展我國民族歷史、語言、政治、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宗教、文字文獻和世界民族問題等學科基礎理論與套用對策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 外文名: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 創辦時間:1958年
  • 原名: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 隸屬: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所概況,學術成果,課題研究,教育培養,歷任所長,機構沿革,

研究所概況

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改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2002年10月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在職人員161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員62人,分屬於25個民族成份。現有高級研究人員74人。現任所長為郝時遠研究員。
該所系多學科、綜合性國家級研究機構,以人類社會民族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以民族學、人類學為平台,通過田野調查和文獻蒐集以及相關技術手段開展民族歷史、語言、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文字、文獻和國際問題等學科和諸多專業方向的研究。下設民族理論、民族歷史、社會文化人類學、宗教文化、影視人類學、民族古文獻、南方民族語言、北方民族語言、經濟與社會發展、語音學與計算語言學、世界民族11個研究室;設圖書館和網路信息中心。主辦《民族研究》、《民族語文》、《世界民族》雜誌,編輯出版《中國民族研究年鑑》。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西夏文化、海外華人、蒙古學和藏族歷史文化5個院屬研究中心依託於該所。中國民族研究團體聯合會設在該所,並管理中國民族理論、中國民族學、中國世界民族、中國民族史、中國民族語言、中國民族古文字、中國突厥語等全國性的學術團體。

學術成果

建所40多年來,完成了大規模的民族識別、社會歷史和語言調查,編寫完成了《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中的部分著作;完成了於1993年開始的《中國少數民族現狀與發展調查》(第一期)等重大項目,編繪出版了《中國少數民族分布圖集》,出版專著500餘種,譯著100餘種,資料集、論文集300餘種,工具書100餘種,公開發表論文3000餘篇,拍攝民族學人類學影視片70餘部(集)。
該所與美、加、日、俄、德、法等20餘個國家及港澳台地區的有關科研機構保持著學術交流和關係,併合作出版《世界的書面語?中國卷》(中、英文版)等學術著作。

課題研究

目前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視野中的社會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理論和研究方法》、《民族-國家與多民族國家理論研究》等;承擔院重大項目《中國少數民族現狀與發展調查(第二期)》、《中國新發現語言調查研究》、《中國民族多媒體信息系統》、《20世紀中國民族問題報告》、《20世紀世界民族問題報告》、《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國歷代邊政通論》、《蒙古秘史研究》、《漢藏語聲調及發聲的聲學研究》、《台灣的原住民問題與“台獨”研究》等。

教育培養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族學系設在該所,在民族學、中國民族史、中國民族語言等專業擁有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近年來培養博士生、碩士生80餘人。並設有博士後流動站。

歷任所長

歷任所長有包爾漢劉春雲北峰牙含章照那斯圖杜榮坤郝時遠、王延中(現任)。

機構沿革

中國科學院時期
1956年,在中央秘書長會議上,鄧小平指示中國科學院應增設一些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機構。同年,中國科學院黨組向中共中央宣傳部及陳毅副總理提出請示,以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為基礎,成立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提名劉春擔任所長,費孝通、蘇克勤、翁獨健、夏康農、嚴信民擔任副所長。
1957年4月中國科學院第8次院務常務會議通過成立民族研究所籌備委員會,提議劉春任籌備委員會主任,費孝通、蘇克勤、翁獨健、夏康農為委員,報請國務院批示。同時,制訂和呈報了《民族研究所的規劃任務書》、《民族研究所1958—1967年工作規劃(草案)》和《民族研究所籌備經過報告》。
《民族研究所的規劃任務書》中指出,“民族研究所是有關全國少數民族研究工作的中心。它的任務是:進行有關國內少數民族的研究工作。培養這一方面的事業工作者。推動全國少數民族研究工作協助國家民族工作機構解決科學研究方面的有關問題,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鞏固祖國的統一和各民族間的團結,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1958年6月11日——7月7日,全國人大民委、中央民委、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籌備委員會、中央民族學院聯合召開全國民族研究工作科學討論會。期間,6月23日,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正式成立。8月7日,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批示“同意中國科學院正式建立民族研究所” (【5 8】科字第21號)。
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以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為建立的基礎,設定了民族問題理論研究室、民族史研究室、編譯室、行政辦公室、圖書資料室。研究所設於中央民族學院院內。是時全所有研究員、副研究員13人,助理研究員6人,研究實習員1 6人,研究輔助人員12人,行政人員5人,未定職研究人員2人,全體人員總計5 4人,邀聘黨政機關和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幹部的兼任研究員1 1人。在第三個五年計畫期間人員指標預計達到300人。所長由劉春兼任。
中國科學院民族所成立後,積極貫徹毛澤東主席1956年3月關於在全國開展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工作和搶救資料的指示精神。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和中央民委領導下,擴大和新組1 6個調查組,在全國開展了大規模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工作。民族研究所作為這項工作的辦公機構,具體負責管理全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事宜。
1958年9月,民族所創建第一份全國綜合性刊物《民族研究》。
1961年4月1日,中央宣傳部同意將民族研究所和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合併為民族研究所。建制仍屬中國科學院,由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和民族事務委員會共同領導。
1961年8月30日,中央宣傳部批准任命包爾漢任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蘇克勤、翁獨健、夏康農、傅懋勣、王利賓任副所長。所內設:民族問題研究室、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研究室、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室、行政辦公室、學術秘書室、圖書資料室。1962年,民族研究所有工作人員199人,其中研究人員153人,助理業務人員16人,行政人員30人,研究人員中研究員3人,副研究員16人,助理研究員10人,研究實習員119人。少數民族34人,占22.2%。
1963年,民族研究所所長包爾漢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秋浦任副所長。同年9月4日,中國科學院學部批准由民族研究所領導的社會歷史調查組60人列入民族所建制。
1964年,歷時八年(1956—1964年)之久的全國性少數民族社會歷史大調查工作全部結束。根據上級指示,民族所將全國各調查組已編寫之初稿統一鉛印,以便保存,待以後修改出版。
1965年全所職工214人,研究人員177人,其中研究員8人,副研究員13人,助理研究員40人,研究實習員116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時期
1977年5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民族研究所隸屬中國社會科學院領導。
1978年7月,任命雲北峰為所長,傅懋勣、翁獨健、費孝通為副所長。
1978年,組成民族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傅懋勣任主任委員,翁獨健、費孝通、秋浦任副主任委員,王森、王均、李有義、孫青、羅致平、馬寅、馬學良、林耀華、白壽彝、牙含章、劉榮焌、陳述、王靜如、喻世長、王輔世任委員。
1979年2月1 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主辦的《民族語文》創刊,傅懋勣任主編。同年,《民族譯叢》創刊,費孝通任主編。9月,《民族研究》復刊。
1979年8月1 7日,任命牙含章為民族研究所所長。傅懋勣、翁獨健、費孝通、秋浦、黃靜濤為民族研究所副所長。
1979年,組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牙含章任主任委員,白壽彝、費孝通、翁獨健、傅懋勣任副主任委員,王均、王森、王靜如、李有義、陳述、楊堃、秋浦、黃靜濤、馬學良、馬寅、馬曜、雲北峰、包爾漢、白壽彝、多傑才旦、沈遐熙、林耀華、薛建華任委員。
1983年,《民族研究動態》創刊,為內部刊物。
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同意民族研究所成立民族關係研究室,編制暫定為25人。
1983年11月16日,任命照那斯圖為所長。
1985年4月3日任命照那斯圖為民族研究所所長。5月4日,任命杜榮坤、盛存義、郝時遠為副所長。
1988年6月1日,任命照那斯圖為所長,杜榮坤、史金波、翟勝德為副所長。
1991年3月12日,任命杜榮坤為所長。
1992年4月10日,成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室。
1993年6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批准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中心”,道布任中心主任。
1993年10月11日,任命杜榮坤為所長,郝時遠(正局級)、史金波、道布為副所長。
1993年12月28日,建立文獻信息研究室,編制暫定為15人。
1994年,組成學術委員會,杜榮坤任主任委員,郝時遠、史金波、道布任副主任委員,李希、任一飛、孫宏開、滿都爾圖、盧勛、楊荊楚、華祖根、李堅尚、葛公尚、黃行、龍遠蔚任委員。
1995年3月3日,新聞出版署同意《民族譯叢》更名為《世界民族》(雙月刊),郝時遠任主編。
1996年10月18日,任命郝時遠為代所長,揣振宇為副所長。
1997年6月9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中編辦【1997】54號):核批民族所事業編制199名(社科【9 7】人字54號)。
1997 年7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批准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史金波任主任。
1998年3月4日,史金波擔任《民族研究》主編,黃行擔任《民族語文》代理主編。
1998年9月30日,任命郝時遠為所長,張友坤、揣振宇、黃行為副所長。
1998年1 2月 1 2日,郝時遠擔任《民族研究》主編。
1999年1 2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批准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海外華人研究中心”,郝時遠任主任。
1999年,組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郝時遠任主任委員,黃行、任一飛任副主任委員,何星亮、龍遠蔚、盧勛、葛公尚、羅賢佑、納日碧力戈、周慶生、孫宏開、杜榮坤、王希恩、吳安其、聶鴻音任委員。
2002年10月,民族研究所正式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中央編辦復字【2002】]130號):核批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編制數額170名(社科【2002】人字104號)。
2003年1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準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蒙古學研究中心”,郝時遠任主任。
2003年6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人事局正式批准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各研究室設定為:民族理論、民族歷史、社會文化人類學、宗教文化、南方民族語言、北方民族語言、語音學與計算語言學、民族古文獻、影視人類學、經濟與社會發展、世界民族11個研究室,《民族研究》編輯部、《民族語文》編輯部、《世界民族》編輯部,並設有圖書館和網路信息中心。科研處、人事處、行政辦公室等機構不變。
2003年7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批准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藏族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郝時遠任主任。
2004年,組成所學術委員會,郝時遠任主任委員,黃行、揣振宇任副主任委員,何星亮、王希恩、聶鴻音、羅賢佑、朱倫、龍遠蔚、吳安琪、周慶生、劉正寅、朝克、色音、邸永君任委員。
2006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建立學部委員制度,郝時遠、史金波當選為學部委員,胡慶鈞、杜榮坤、照那斯圖、道布當選為榮譽學部委員。郝時遠擔任社會政法學部主任。
截至到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在職員工161人;其中研究人員151人,包括研究員31人,副研究員47人,助理研究員58人,研究實習員15人。員工中少數民族出身者59人,分屬2 4個族別,占員工總數的36.655%。
目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管理全國性學術團體如下:
中國民族研究團體聯合會,理事長郝時遠。
中國民族理論學會,會長牟本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民族史學會,會長郝時遠。
中國民族學學會,會長郝時遠。
中國民族語言學會,會長孫宏開。
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長郝時遠。
中國突厥語研究會,會長哈米提·鐵木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語文工作委員會主任)。
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會長揣振宇。
中國西南民族研究會,會長何耀華(原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