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的個體化》是2012年2月22日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閻雲翔。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社會的個體化
- 又名: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 作者:閻雲翔
- ISBN:9787532756056
- 頁數:386頁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2月22日
- 開本:32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章節選,
內容簡介
在這部新作中,閻雲翔記載了一場正在日常生活領域重塑中國人和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其中最深層的變化是,道德坐標和道德體驗的轉型。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閻向我們展示了今天的中國文化正在見證並孕育著一種新的個體主義。這種個體主義在過去是不可言說的、不成熟的,甚至在政治上是不被接受的,而如今卻公開地發揮著影響力。中國人的自我與人格已經變得與以往不同了,就像他們的地方道德社會那樣正處在轉型之中。對閻來說,這種新的現實既令人擔憂又給人以希望。
從長遠看,中國社會的個體化將會走向何方?中國政府為人民提供良好生活的新意識形態將會進一步深化個體化嗎?這樣做會潛移默化地改變政治現實嗎?抑或,國家會限制個體多元化的範圍,以此讓個體化像全球化一樣向國家的利益低頭讓步?
作為時代的記錄者,閻立足於民族志的詳細資訊,進行了富有洞見的人類學分析,並對有啟示性的相關社會理論做了深層次的梳理。他還在中國與西方,以及中國的不同時代之間進行對比分析。閻的細膩描述和有理有據的闡釋使他的跨文化比較進入了當代學術界關注的核心:即理解什麼是我們這個時代最至關重要的,以及它是如何改變我們的?因此,《中國社會的個體化》這本書不僅有助於我們思考中國和中國人,也對我們思考美國和美國人、西方和西方人大有幫助。
編輯推薦
《中國社會的個體化》是閻教授最新研究成果的論文集,共12章。分別從農村經濟改革和社會分層、日常生活權力關係的改變、家庭關係的結構轉型、親族關係的實踐、農村年青人文化以及女性權力的崛起、婚嫁習俗的轉變、商業理性和消費主義的興起等各個角度,說明了當代中國社會制度和文化變革中,國人日益突出的個體意識或者說是個人主義。
作者簡介
閻雲翔,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類學教授。閻雲翔先生系著名學者張光直的學生,早年著作有《禮物的流動》,最近,他的英文專著《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裡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係:1949~1999》獲得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學術著作獎-列文森獎。這是為紀念美國著名漢學家列文森而設立的,每年只頒發給兩本亞洲研究專著的作者。閻雲翔先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裔學者。
圖書目錄
序言(凱博文)
導論:個體的崛起
第一章 農村改革對經濟與社會分層的影響
第二章 日常生活中權力關係的變化
第三章 夫妻生活的勝利:家庭關係的結構性轉變
第四章 實踐性親屬關係
第五章 農村的青年與青年文化
第六章 青年女性的崛起與父權的衰落
第七章 個體能動性與彩禮的演變
第八章 如何做一個工於算計的好人?
第九章 社會轉型期的消費主義
第十章 麥當勞餐廳里的社會空間
結論:社會的個體化
附錄:中國的個體化之路
英文版原始出版者名單
致謝
中文版致謝
文章節選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次的大眾消費浪潮,消費主義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和共產黨維持其合法性的手段之一。這就是為什麼我在本章開頭指出,即使是在第三次大眾消費浪潮於1996年結束後,消費主義仍然繼續在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第三次大眾消費浪潮值得仔細考察。
首先,買方市場已經出現了。如上所述,80年代大眾消費的兩次浪潮產生在供應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日常輕工業產品及供應城鎮居民的家電等消費品短缺的背景下。由於前10年的經濟改革,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緊張關係開始在90年代初改變。據商務部1992年的報告稱,在600個主要消費品種中,32%的供給大於需求,10%供給小於需求,而其餘的供給和需求平衡。供求格局繼續得到改善。最近的一份報告表明,到1998年,600個主要消費品種的84%供應和需求達到平衡,供給超過需求的消費品種占14010,沒有短缺的消費品種。①
由於供應充足和零售商的利潤壓力,消費者現在有更多的選擇以及更大的議價能力。“客戶是我們的上帝”已成為新的商業口號,賣家不得不藉助各種方式來促進銷售,諸如贈品或折扣,發行折扣卡,使用三明治式活動廣告牌等等。到1993-1994年,改善購物環境已成為熱點議題。在短短几年的時間內(直至199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