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與城市社區制度的共生關係研究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與城市社區制度的共生關係研究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與城市社區制度的共生關係研究》是中國人事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與城市社區制度的共生關係研究
  • 作者:劉瀟
  • 出版時間:2014年02月01日
  • 出版社中國人事出版社
  • 頁數:138 頁
  • ISBN:9787512904262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字數:140000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社會各種制度安排是互相關聯的,一種制度的變革勢必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與歷史條件的制約,並同時影響和制約著體系中的其他制度安排,《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與城市社區制度的共生關係研究》研究社區與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關係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在西方社會理論體系中,社區一直是社會工作和社會福利的載體,有著不可忽視的社會保障功能,而我國計畫經濟與單位制解體之後,社會保障逐漸從企業福利中分離出來,亟須在單位制體系之外尋求新的依託,這也是20世紀90年代“社區建設”迅速興起並在目前愈加得到重視的原因之一。那么,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社區發展與社會保障變革有著何種互促與互制的關係?如何才能形成兩者的良性互動?社區化能否成為中國社會保障的發展之路?如果可以,社區與社會保障將在哪些領域或哪些層面結合?以上即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與城市社區制度的共生關係研究》希望回答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經濟社會體制的轉型,城市社區的組織結構經歷了從“街居—單位制”到“街居—社區制”的變革;而社會保障制度也經歷了從“國家—單位制”到“國家—社會制”的變遷。從上述沿革史不難看出兩者的變遷歷程存在一定時間上的同步性,同時期的制度結構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對應性,此外,它們的發展演變又都不能脫開經濟制度改革等環境背景。要這種模糊的感性認識,則需進一步構建分析框架和理論模型以解析兩者的關係。《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與城市社區制度的共生關係研究》選取了制度變遷理論、制度系統演化理論和共生理論作為框架搭建理論基礎,其內在邏輯如下:首先,制度變遷理論是以基本經濟學方法做制度分析,具體來說是考察制度行動者面臨的成本收益,並以額外收益(制度不均衡)作為制度變遷動力的源頭,以制度均衡作為制度變遷的目標。該理論主要分析制度變遷的起點與終點,而把變遷過程作為一個黑匣子未作涉及。其次,制度系統演化理論不滿足於只了解起點和終點的狀態,它打開了制度變遷理論的黑匣子,用“馬爾科夫鏈”來模擬解釋制度演化過程中的各期狀態,從而著重分析了制度系統由不均衡向均衡變化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制度之間的關聯性具有關鍵性作用,它作為制度系統的靜態結構,塑造了制度系統演變的路徑。然而該理論只關注了制度系統結構如何通過鏈式傳導來決定製度變遷路徑,卻將制度系統結構本身的形成與發展作為又一個黑匣子。本書欲將這一結構的黑匣子打開,進一步解析制度關聯性的性質與特徵,探索其形成條件與斷裂原因,而共生理論的特色即在於其對個體或群體關係的細緻剖析,此為本書將共生理論引入制度分析並建立共生制度分析框架的原因和目的。

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研究背景與選題
1.2 相關概念界定
1.3 文獻綜述
1.4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5 理論框架
第2章 從“街居—單位制”到“街居-社區制”:中國城市社區體制的沿革
2.1 引言
2.2 街居單位制的形成與發展
2.3 街居單位制的結構與特點
2.4 由街居-單位制到街居-社區制:轉型期的社區變革
第3章 從“國家—單位制”到“國家-社會制”: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變遷
3.1 引言
3.2 國家-單位制:我國計畫經濟時期的社會保障制度
3.3 由“國家單位制”到“國家社會制”:轉型期社會保障變遷的路徑
第4章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與城市社區制度的共生模型分析
4.1 引言
4.2 分析框架
4.3 社會保障制度與城市社區制度的共生關係分析
第5章 結論與啟示
5.1 總結與結論
5.2 制度改革與創新構想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