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資源與信息學院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資源與信息學院的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北京石油學院勘探系,1969年學校遷至山東,更名為華東石油學院勘探系;1988年在京成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系,1993年組建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2001年地球科學系和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合併成立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資源與信息學院。資源與信息學院是學校的二級行政單位,包括學院辦公室、地球科學系、資源與環境科學系、信息科學與地球物理系、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測井研究中心、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教學科研單位,承擔著2400餘名學生的教學和大量的科研、繼續教育培訓等任務。學院師資力量雄厚、隊伍學歷層次高、學緣結構合理,涉及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相關學科領域。現有教職工132人,其中教授48人、副教授43人,具有博士學位104人,約占全部職工的80%。在編的48位教授中,包括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3名長江學者計畫特聘教授、2名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規劃項目(973項目)首席科學家、3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和2名全國優秀教師等知名學者。資源與信息學院自1953年成立以來,共為國家輸送了8000餘名高層次的油氣資源勘探與開發人才。1981年和1990年分別在北京恢復招收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後,先後培養出本科生2100人、研究生900餘人、博士生400餘人和博士後80餘人。目前每年招收本科生340餘人、碩士生300餘人、博士生70餘人和博士後20餘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資源與信息學院
  • 創辦時間:1953年
  • 所屬地區:北京
  • 學校類型:理工
  • 主要院系:地球科學系、資源與環境科學系、信息科學與地球物理系、
著名校友,開設課程,指導思想,

著名校友

在學院55年的發展歷程中,許多前輩奉獻了他們的聰明才智,以張更,趙仁壽,王尚文,吳崇筠,王曰才,張家環,楊義,蘇盛甫,馮增昭,牟永光,郝石生,張萬選,張厚福,張一偉,信荃麟,杜世通,張庚驥,尚作源,馮啟寧,董敏煜,黃醒漢,趙澄林等老一代油氣地質和油氣地球物理學家為他們中的優秀代表。如馮增昭、王鐵冠、郝石生、趙澄林和張一偉教授先後獲得李四光地質科技獎、牟永光和王鐵冠教授先後獲得孫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獎。他們嘔心瀝血,辛勤耕耘,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攻克科學難關的動人篇章,他們的敬業精神和創建的油氣勘探理論與方法,一直激勵和引導著後人為祖國的油氣工業發展做貢獻。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資源與信息學院

開設課程

經過55年的學科建設,學院擁有“地質學”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一級博士學科點,其中“礦產普查與勘探”為國家重點學科、“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8個博士點和13個碩士點以及“地質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環境科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等4個本科專業,還有“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近5年來,我院教師積極參與4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家重大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30餘項國家高新技術發展計畫項目(863項目)和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課題)的研究,已在石油天然氣成藏理論、複雜介質地震波傳播理論及套用、地球物理測井新方法及套用、油藏地球化學理論、岩相古地理方法、層序地層學和地震沉積學、油藏描述和儲層建模、油區盆地構造解析和構造模擬、中國油區古生態和古地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先後發表學術論文1200餘篇,出版教材和學術專著50餘部,獲得國家級教學和科研成果獎10項以及近50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和國家發明專利。

指導思想

在“科學發展觀”思想指導下,資源與信息學院注重加強科學研究型、生產實用型、國際合作型三種高級人才的培養,通過學科、教學、科研等全面建設與發展,將把資源與信息學院建成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培養地質、地球物理專業以及環境科學優秀高級人才的主要基地。以地質資源強勢學科為依託,學科建設不斷得到提高發展,構建完善的資源與環境學科群;以院士和教授為學術帶頭人,形成師德高尚、結構合理、學術水平高的學科梯隊;教學工作不斷創優,提高學生培養質量,將“地質工程”和“勘查技術與工程”本科專業辦成有國際影響的國家級品牌專業;科研工作處於學科前緣、開拓創新並在油氣成藏和地球探測等方面取得標誌性成果;將資源與信息學院建成時代氣息濃、凝聚力強、作風踏實、教學科研成果優秀、和諧發展的優秀團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