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海岸

中國的海岸,中國位於亞洲大陸東南部,瀕臨西北太平洋,大陸海岸線自鴨綠江口北崙河口,長達1.8萬多公里,如果加上5000多座大小島嶼的海岸線,總長3.2萬多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的海岸
  • 長度:18000 km
  • 大陸海岸線:自鴨綠江口至北崙河口
中生代以來形成的構造體系控制了整個海岸的平面格局。杭州灣以北,海岸線穿過幾個隆起帶和沉降帶,海岸地形表現為上升的山地丘陵海岸與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錯分布,但以平原海岸居多。杭州灣以南的東南沿海地區則為整體抬升的山地丘陵海岸,其間鑲嵌了小塊的河口平原。此外,大致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地方,在平原海岸與山地丘陵海岸的基礎上,或發育了珊瑚礁,或從生紅樹林,形成了中國另一個重要的海岸類型──生物海岸。   
平原海岸 
可分為三角洲與三角灣海岸、淤泥質平原海岸及砂質或礫質平原海岸等3類。   
三角洲海岸(包括三角灣) 
三角洲海岸是平原海岸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冰後期最大海侵後,由於流域來沙在河口不斷加積而成的。這類海岸在黃河、長江、珠江等河口較為典型,其他如灤河、韓江及台灣的濁水溪等河口也都有發育。位於錢塘江河口的杭州灣則是三角灣的典型。
中國海岸類型   
黃河每年入海泥沙達12億噸,其中40%在口門附近堆積,河口沙嘴以每年2~3公里的速度向海伸展,三角洲岸線不斷前進,尾閭河段延長,河床縱比降減小,徑流宣洩不暢,洪水時易於發生分汊或改道。由於尾閭多次擺動,形成扇形複合三角洲。長江口和錢塘江口在冰後期海侵時均為溺谷式海灣,導致發育過程殊異。長江水量豐富,每年有4.86億噸泥沙向河口輸送,水豐沙多,河口沙島發育,河口邊灘不斷淤漲。在漲落潮軸線擺盪過程中,有些老沙島向北岸並靠,新沙島又不斷出現,河口河槽因此而束狹,河道成形,河槽加深,河口逐漸下移。在岸線向海推進過程中,不僅建造了遼闊的三角洲平原,而且在內陸架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水下三角洲(見長江三角洲)。錢塘江水豐沙少,年徑流量比黃河略低,年內輸沙量只有668萬噸,不到黃河的1/200,遠遠不足以建造三角洲,因而杭州灣至今仍保留原始的漏斗狀形態。珠江三角洲是一個多島式三角洲,珠江流域來沙不多,年輸沙量不足1億噸,但是多島嶼的淺海灣有利於泥沙停積,故2000年來珠江三角洲發展較快,然而三角洲外緣並未突出溺谷灣口,口外仍呈三角灣狀。  
淤泥質平原海岸 
主要分布在渤海的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沿岸及瀕臨黃海的蘇北海岸。淤泥質平原海岸的特點是灘地寬廣、灘坡平緩,攜帶大量細顆粒泥沙入海的河流,特別是黃河,對中國淤泥質平原海岸的發育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①渤海灣淤泥質海岸是1855年銅瓦廂決口,黃河重返渤海以後逐漸發展起來的,特別是1904~1927年黃河尾閭改由利津之北的套兒溝—釣口一帶入海,大量細顆粒泥沙傾注渤海灣,使淤泥質海岸迅速發展。
②遼東灣淤泥質海岸發育的主要供沙來源是雙台子河、遼河及大、小凌河。
③提供萊州海灣岸的粉砂淤泥物質,除黃河外,還有彌河、濰河和膠萊河等。
④蘇北平原具有中國最長的淤泥質海岸。1128年黃河奪淮入海之後,大量細粒物質傾注黃海,成為蘇北淤泥質海岸發育的物質基礎。
1855年黃河北徒,中斷了泥沙來源,使廢黃河口一帶海岸侵蝕後退,並形成兩股泥沙流,一股向北漂運至海州灣,使海州灣灣頂淤泥質海岸以每年50米的速度向海外漲;另一股泥沙流向南輸送,與長江口北上的泥沙流匯合,使弶港附近的海岸迅速淤漲。   
沙質平原海岸 
此類海岸以中國台灣西岸較為典型,該地區平原寬度多在30~40公里以內,源於台灣中部山地的一些河流流程短、流勢急、水量大,其中濁水溪的最大流量接近於黃河的洪峰流量,這些河流將大量粗顆粒物質攜至海岸地帶,並在台灣海峽強大的偏北風浪作用下,形成一股向南搬運的泥沙流,在岸線轉折處堆積而成沿岸沙堤,沙堤內側為潟湖。在強風吹襲下,沙質平原海岸地帶常出現海岸沙丘。此外,從六股河口到灤河口的遼西、冀北海岸也發育了沙質平原海岸。   
山地丘陵海岸 
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海岸、杭州灣以南海岸以及台灣東海岸,絕大部分都是山地丘陵海岸,其中台灣島東海岸發育了斷層海岸,其餘岸段多為岬灣式海岸。   
岬灣式海岸 
具有突出的海岬和深入的海灣,岬灣相間,岸線曲折。海岬處多有海蝕地貌,海灣內則出現海積地貌。
①遼東半島南端,因組成山體的基岩為緻密緊硬的古老變質岩,抗蝕能力強,波場物質供應不充分,因而堆積地貌不太發育。
②山東半島南部、福建和廣東沿海由花崗岩構成的岸段,因花崗岩易於風化,提供了豐富的波場物質,海積地貌十分發育,形成了各種類型的沙壩,在海灣灣口處常因沙嘴和沙壩的發育而使海灣封閉,形成潟湖。有的地方因連島沙壩的發育而形成陸連島。在有些沙源豐富的海岸,還因風力作用而形成海岸沙丘。
③浙東、閩北岸段亦為山地丘陵海岸,海岸曲折,港灣深入,岸外島嶼星羅棋布成為天然屏障,即便外海波濤洶湧,灣內卻風平浪靜。當地陸源物質供應較少,由長江傾瀉入海,復經江浙沿岸流向南運移的細顆粒泥沙,成為浙東、閩北海岸細顆粒泥沙的主要來源,當地河流也有部分泥沙參與,從而使浙東和閩北沿海形成了一種獨特類型的基岩港灣淤泥質海岸。
④在遼東半島東部和粵西海岸,因分別接受鴨綠江和珠江攜出的細顆粒泥沙堆積,也發育了規模不一的基岩港灣淤泥質海岸。 大連附近的基岩海岸   
斷層海岸 
中國山地丘陵海岸中的斷層海岸,以台灣島東海岸最為典型。在自三貂角至鵝鑾鼻長約360公里的距離內,除宜蘭、花蓮和台東等地出現小片平原外,全屬懸崖峭壁。水下岸坡極陡,在離岸30海里之外便降落至深達4500米的洋盆。沿岸山勢峻峭,崖壁高逾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海岸斷崖(見蘇花斷層海岸)。   
生物海岸 
分為珊瑚礁海岸和紅樹林海岸兩類。   
珊瑚礁海岸 
中國的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南海諸島、海南島沿海、雷州半島南部沿海、澎湖列島和台灣南部及其鄰近島嶼。
①南海諸島由東沙、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島組成,這些島嶼大多為環礁類型(見中國的島嶼)。
②海南島和雷州半島沿海的珊瑚礁為裾礁,礁平台寬度從幾百米至二千米不等,平台表面有許多浪蝕溝槽和蜂窩狀孔穴,大多為侵蝕型珊瑚礁。海南島的增長型珊瑚礁僅見於一些隱蔽的海灣內。
③澎湖列島是中國珊瑚礁的北界,在該群島的每座島嶼周圍幾乎都發育有裾礁和堡礁。此外,台灣南部沿海及其附近的綠島、蘭嶼等地也有裾礁發育。   
紅樹林海岸 
中國的紅樹林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沿海,福建和台灣南部沿海也有分布。它們大多生長在海灣和潟湖中,尤以海南島的紅樹林最為繁茂(見東寨港自然保護區),計有紅樹植物11種18利,而台灣和福建僅有6種紅樹。中國紅樹林生長的北界可達北緯27°20′左右的沙埕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