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未來:問題與挑戰

《中國的未來:問題與挑戰》主要內容: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系是由中國共產黨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求,打碎舊的國家機器而建立的新型政治體系。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與發展同樣離不開制度建設。社會主義政治體系的存續與發展同樣也離不開軸心政治制度體系的建設。中國的國家建設所依託的根本前提便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在中國這樣一個超大型社會進行現代國家建設並完成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與社會多元化的建設的任務就更加艱巨。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的未來:問題與挑戰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頁數:309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808224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的未來:問題與挑戰》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前言
優秀論文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內涵、指標與建設路向
參與式預算:中國憲政民主的新實踐——浙江溫嶺新河鎮的案例啟示
和諧社會的指標體系構建及和諧度的空間差異
地方治理結構的轉型與農民工待遇制度範式的變遷——以寧波市為例
長江三角洲工業的地區專業化——兼論“產業同構”之爭是偽命題之爭
廉租房評估機制創新研究(節選)
農民工社會保障立法探討
試析“中國援助威脅論——中國對外援助的外部壓力與挑戰
民間信仰與明清江南的經濟、社會空間:以蘇松為中心
開埠初期上海塘路系統的產權轉型及其環境效應
上海城市文化傳統中的“江南”質素初探——30年代新感覺派作家創作為例
對“通識”的三種誤解
群體心理學與大眾傳媒研究
論創傷後復原力及其構建

入選論文摘要
我國現代國家建設研究的新思路——軸心制度建設
增強黨執政合法性的基礎:意識形態和執政績效
論和諧社會語境下的程式與社會正義
國際政治經濟的三元困境
重商主義還是自由主義?——試析西方學界對中國能源外交的爭論
創新和限容:氣候變化的二元競爭及對中國的啟示
垂直專業化視角下的產品內貿易與中國產業發展
我國外貿競爭力、外商直接投資與名義匯率關係的實證研究
市場化水平、微觀企業獲利能力的區域差異與區域經濟差距——區域政策有效性的一種解釋
問題變革與時代挑戰——公共管理改革視野下的社會組織功能解析
走向多元主體互動治理——和諧社會構建語境中的社區建設模式新探索
國企變革與工人行動——立足轉型社會的思考
鄉鎮政府的角色衝突:分析框架與表征診斷
社會資本缺失對失地農民可持續生計的影響分析
中國農村土地改革的法律路徑
鄉村教師流失問題研究回顧與思考——社會工作制度的引進
構建城市居家老年人口生活質量評價模型的研究
職業心理理論及其研究進展綜述
公選視野中我國人才測評進展及趨勢
上海“四個中心”建設中的人力資本積累:理論啟示與現實要求
基於“啃老”視角的青年就業促進研究——以上海為例
構建上海反腐倡廉長效機制的路徑分析——基於上海領導幹部問卷調查的思考
中央財政能力與政策執行:以分稅制對教育均衡之影響為例
(1994—2001)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動力:以“平行志願”改革為例
城市水環境保護的可持續之路一一以青東為例的上海市郊河道治理研究
上海世博會:中國崛起的時間和空間
試析德國魏瑪時代集體契約制的興衰
老子“大音希聲”疏證
張東蓀對傳統認識論的批判與擴展
廣告文化批判研究範式芻議
創意城市在英國興起的基礎與啟示
中國當代先鋒電影的“泛底層”悖論

文摘

因此,我們在研究制度對於政治體系運作與存續的關係這一政治問題時,也必然地需要做好如下工作:第一,鎖定兩者發生作用的歷史時空;第二,從制度群中找出主導性的制度;第三,從制度變遷的角度具體分析兩者的關係。既然制度群在與政治體系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存在一種主導性的制度或制度體系,那么這種主導性的制度必然與政治體系的存續與運作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由於政治體系範疇中包含了社會的政治制度體系,因此這種主導性的制度或制度體系發揮作用實際上是在政治體系的範疇之內進行的。因此,這種主導性的制度或制度體系的運作與展開就必然要滿足政治體系存續與運作的各種條件,我們不妨將這種在政治體系範疇記憶體在與運作並支撐了政治體系的存續與運作及其功能發揮的政治制度或政治制度體系稱為軸心性的制度或制度體系,簡稱為“軸心制度”。
軸心制度概念的提出是對歷史制度主義有關“主導性制度”論述的補充與細化。在歷史制度主義有關“主導性制度”的論述中,僅僅指出了在一套制度體系內部存在的各個子制度體系間客觀地存在一種主導性的制度。這種主導性的制度或制度體系在整個制度或制度體系群中居於重要的主導性的地位,它不僅深刻地影響其他子制度的運作,更直接關係到由各個子制度群組成的母制度或制度體系的存續與運作。但是,歷史制度主義有關主導性制度的描述過於籠統,並沒有具體說明這種主導性制度的“主導作用”體現在何處?即這種“主導性”的制度有何具體的特點,這就為軸心制度的提出留下了一定的理論空間。
筆者認為:軸心制度的特點在於它是決定整個政治體系建構和運行的制度體系,即軸心制度本身就是歷史制度主義理論中所描述的“主導性”的制度或制度體系。之所以用“軸心”這一詞語來描述歷史制度主義理論中的主導性制度,主要有如下原因:首先,軸心制度包涵的意義較主導性制度更為豐富。具體地說:第一,軸心制度是政治體系運作過程中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人文社會環境中,軸心制度各不相同。軸心制度強調製度的時間、空間特性,具有時空性的特點。第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軸心制度逐漸地產生、發展、衰落與滅亡,軸心制度作用的發揮也伴隨著歷史的進程的展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即,軸心制度作用的發揮是動態地逐步地展開的,具有動態性。其次,使用軸心制度的概念能夠形象地展現出主導性制度與母制度內部其他各個子制度的關係。軸心制度與政治體系內其他制度的關係主要體現在其軸心性方面。所謂軸心性是指:政治體系內制度群的其他政治制度都圍繞這種制度展開與運行,如果將這種制度抽取出來,那么整個制度群便會分崩離析,進而引發政治體系內部制度的無序與政治體系存續條件的喪失及其正常政治功能的發揮,甚至直接導致政治體系的解體。因此,軸心制度的運作也需要能夠滿足政治體系存續所需要的各種條件。其最為重要的功能便體現為對於社會中各種利益的整合。如果做一個形象的比喻,軸心制度就像穿起冰糖葫蘆的木條或竹籤,如果將其抽出整個冰糖葫蘆也就散開了。
可見,軸心制度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歷史制度主義理論中“主導性制度”理論的基礎上的。軸心制度更加具體描繪了這種制度體系內部的主導性制度的特點,即時空性、動態性以及軸心性。前兩個特點是針對主導性制度本身所做出的描述,後一個特點是將主導性制度與其他子制度進行比較體現出來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軸心制度概念是對歷史制度主義“主導性”制度理論的一種進一步的補充與細化。
其實,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無論是在經濟、文化領域還是政治領域內,前面所說的主導性的制度都是存在的。例如,在社會金融領域內,貨幣制度就是一種主導性的制度。一國貨幣制度的變革必然引起金融領域內其他制度的調整。在政治生活中,尤其在政治體系內部,這種軸心性或主導性的制度對於政治體系的存續與運作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而作為一個社會中政治體系內部政治制度群體系中居於軸心性地位的制度往往是一個制度體系而不是簡單的一種制度,因此在軸心制度體系往往由一系列聯繫緊密的具體的制度而組成,在這些制度中必然有一種制度對於軸心制度的確立與運作起到了最為關鍵的作用,我們嘗試將這種制度叫做關鍵制度。關鍵制度是軸心制度的“制度軸心”直接影響到軸心制度作用的發揮。因此,一個社會的政治體系的存續與發展與其內部的軸心制度以及軸心制度內部的關鍵制度具有重大的關聯。二、構建軸心制度是我國現代國家建設研究的一種新的思路
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系是由中國共產黨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求,打碎舊的國家機器而建立的新型政治體系。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與發展同樣離不開制度建設。社會主義政治體系的存續與發展同樣也離不開軸心政治制度體系的建設。中國的國家建設所依託的根本前提便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在中國這樣一個超大型社會進行現代國家建設並完成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與社會多元化的建設的任務就更加艱巨。
但是,無論是在經濟市場化的領域還是在政治民主化的領域與社會多元化的領域中,制度的作用是無法忽視的。、在西方已開發國家,甚至形成了自動運作的制度體系,這種成熟的制度體系的運作又進一步規範了社會成員的行為,在無形中塑造了一類適應制度規則的人。而這種適應制度規則的人反過來又進一步加深了制度的合法性使得制度進一步內化在社會成員的觀念與意識中,進而達到降低社會管理成本的結果。
因此,現代國家的建設與現代社會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就變為對現代制度體系的訴求。在政治領域內部,如何構建現代政治體系也就是民主化的政治體系是世界各國政治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
通常的經驗有以下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所謂的早發內生型制度建設。這種類型的制度建設主要發生在西方發達社會,其特點是民主制度的形成是一種自然的內生過程。民主制度的建立儘管通過了各種形式的革命,但制度體系的構建卻無法脫離舊有制度體系的影響。最為典型的便是英國現代政治體系的形成過程。在英國,儘管資產階級革命曾經一度趕跑了國王,但是,最終民主制度的構建依然參考了舊有的制度,如保留了國王的王位以及一批舊有官僚。今天,我們無法因為英國擁有國王就認為其不是現代民主國家的原因就在於,現代民主代議制度作為西方國家民主政治體系中的軸心制度,已經將舊有的君主制度整合在其制度體系內部,進而維繫了現代民主政治體系的穩定。因此,這類經驗的關鍵就在於軸心制度通過制度競爭而最終確立起來。
第二種類型是所謂的後發外生型制度建設。這主要發生在亞非拉開發中國家與社會中。其特點是民主制度的形成是移植或自上而下地強行貫徹的。亞非拉國家在獲得反殖民運動的勝利後,紛紛模仿西方已開發國家建立了不同的新型的現代民主化的政治體系。但是,許多國家的政治體系在建立後不久就發生了內亂,導致政權更迭頻繁,內戰不斷,新生的政治體系崩潰、分裂或無法維繫其穩定的運作。其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制度建設的失敗。新的制度無法適應本國的環境,或者制度在運作過程中無法有效地調節好本國複雜的利益關係,無法形成一種具有強大整合能力的軸心型的制度體系,進而導致整個政治體系的動盪。
可見,無論在哪一種現代政治制度體系構建的模式中,構建起具有強大整合能力的軸心型制度都是必要的。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構建一個政治體系內部具有強大而高效整合功能的軸心政治制度對於完成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是有重要意義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軸心制度的形成與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需要一個相當長的制度之間的競爭與博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制度設計者的參與雖然重要,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考慮最為廣泛的社會成員群體對制度的認可與接受。軸心政治制度的形成不是執政者單方面的意願,而是執政者與社會成員圍繞利益博弈的最終結果,因此,一種軸心制度的形成與確立是個極其複雜的利益與意志競爭與博弈的結果。並且,隨著時代與環境的變化,軸心制度也要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與更新,否則就有被替代的可能。
在今天,我國改革開放經歷了30年的歷程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的建設已經進入攻堅階段。如何圍繞我國現有的政黨制度來構築我國的現代軸心政治制度體系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同時也是思考我國現代國家建設之路的新思路。

序言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於2003年發起創辦,至今已是第六屆。年會的宗旨為:聚焦經典學術,展現學人風采,促進學科交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營造公正、開放、活躍、民主的學術氛圍,為上海市社會科學界構築高層次、權威性、品牌化的學術文化公共平台。學術年會秉承一貫宗旨,充分發揮大型學術論壇參與廣泛、學術規範、形式多樣的特色和優勢,在繁榮發展上海城市文化、促進社會科學界的交流融合以及服務專家學者的理論研討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為了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我們確定本屆年會的主題是“當代中國:道路·經驗·前瞻”。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最鮮明的特徵,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選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30年,風雲際會、波瀾壯闊,是一個融經濟成長、政治發展、社會建設、文化繁榮、國家崛起為一體的大國成長過程,是一場規模空前的社會實踐和思想變革,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史上一幅濃墨重彩、氣勢恢宏的壯麗畫卷。30年的快速發展,展現了一條發展中大國快速轉型、和平崛起的成功道路,一條與西方已開發國家現代化不同的自主性道路,積澱和包含了大量獨特的寶貴探索和經驗,是對人類世界文明多樣性和發展道路的重要的建樹和貢獻。
本屆學術年會採取“學術活動月”的形式,由大會學術活動、學科專場學術活動和學會學術活動三大系列組成。大會學術活動主要內容有主題學術報告、名家學術講演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