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中國是一個前所未有的二元經濟,而且是三七開的二元經濟,中國這么多年的經濟發展,每一年GDP以10%的成長率增長的原因,就是二元經濟的過熱部門推動的,因此中國GDP的組成是非常扭曲的,超過一半都是固定資產,消費不到35%。
含義,預測,
含義
現在中國社會的運轉已經主要依靠二、三產業的收益來維繫,中國已經進入了工業化國家的行列。而從經濟實力與經濟結構上講,中國已經有條件解決最為頑固的經濟問題,也就是“二元結構”問題。也就是說,中國社會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選擇關口。
首先,從各種生產要素之間的估值關係看,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之間的估值關係,在資本橫行,新科學、新技術迭出的時代,在信息傳播已經基本沒有時空限制的時代,在現代物流與交通系統日臻完備的時代,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重大調整,而廣大農村擁有最多的資源,就是土地及其與之直接相關的各種自然資源。現在,土地作為一種唯一不可移動的生產與生活要素,其內在價值正在被重新認識,並隨著經濟開發、城市化進程、區域經濟由低向高不斷發展,正在被不斷重估。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解決城鄉經濟“二元結構”問題不可缺少的觀察點。
其次,從經濟安全的角度看,如今農產品生產從未像現在這樣對整個社會的經濟生活乃至金融市場的運行產生極為複雜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包括對生活安全的影響、商品價格的影響、消費心理的影響,也包括對金融與商品期貨市場的投資操作與投資預期的複雜影響。從近兩年不同市場之間的交叉互動看,農產品的產量、質量,以及安全性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整體經濟運行的重要因素。
再次,從社會和諧的角度看,中國經濟由非均衡發展向均衡發展轉變,已是一種必然的歷史回歸。現在,中國社會由非均衡發展向均衡發展轉變,不僅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經濟實力,可以對後發地區和社會階層進行反哺、支持,而且也是創造一個更大、更安全、更有消費能力的市場,以及更有升級能力的生產與消費群體的必然要求。只有當13億中國人的整體收入與消費水平能夠持續踏上新台階,中國社會的整體經濟潛力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因此,近年來推行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改善公共服務,強化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等措施,對中國社會的未來發展有深遠意義。而這兩年在一些地區開是探索的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正是一種結合了包括對土地要素在內的城鄉生產要素的重新評估、以及對城市化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認識和新思維。這是對新一輪改革開放進行的新嘗試,是一項很值得關注的重要實踐。
歷史走到今天,可以說,破解中國經濟“二元結構”的時間之窗已經打開。新的機會與新的成長空間已經呈現在面前,就看人們特別是投資人怎么想、怎么做了。
預測
“二元經濟”是我國從建國至今基本的經濟發展路線,通過低廉的農村勞動力和農產品、原材料的轉移,集中力量實現第二產業發展和城市現代化。我們現在的大工業起步和大中等城市的興起皆得益於此,但是這也同時也是城鄉、地域經濟差距加大,戶籍問題,三農問題產生的源頭。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我們的產業布局基本完成、物質產品極大豐富,曾經面臨的傳統農業剩餘勞動力過剩等問題,現在反過來卻變成了因為耕地和農村勞動力減少、農村剩餘勞動力城鎮務工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從經濟學和社會職能來講,這樣的問題是可以通過公共部門——政府通過財政的轉移支付手段來解決的。但是自2006年底以來的實際情況來講,解決失衡的分配的壓力卻在通過原材料和物價上漲的的方式,直接落到了企業和一般消費者的身上。再加上,匯率升值帶來的出口環境的惡化,會不會我們將面臨入世後一場真正的失業潮和經濟危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