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百家叢書:儲福金小說精品集

中國當代文學百家叢書:儲福金小說精品集

《中國當代文學百家叢書:儲福金小說精品集》文字簡約清純,情節清爽,一波三折。作品的字裡行間瀰漫著一股淒迷、純淨和哀婉的氛圍,在細緻刻畫的人物以及詩歌般的意境中,寫出了關於生活與愛情的哲理。精選了作者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讀者可從中品味到冷靜客觀的敘述風格和深層次的傳統人文精神。

基本介紹

  •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 頁數:235頁
  • 開本:16
  • 作者:儲福金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426091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當代文學百家叢書:儲福金小說精品集》里作品的字裡行間瀰漫著一股淒迷、狐媚、純淨和哀婉的氛圍,有的寫令人嘆惋的女性命運,有的寫複雜而無奈的婚戀,還有的是描寫如棋局般起伏不定、風雲詭異的人生。在細緻刻畫的人物以及詩歌般的意境中,寫出了關於生活與愛情的哲理。

作者簡介

儲福金,江蘇宜興人。生於上海。插過隊。曾在雨花編輯部擔任過小說編輯。畢業於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與南京大學中文系。現為江蘇作協專業作家。一級作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發表及出版長篇小說《黑白》《心之門》等十二部,中篇小說《裸野》《人之度》等五十多篇,短篇小說《彩·苔·愴》《縫補》等百餘篇。散文集《禪院小憩》等兩部。文學理論文章多篇。翻譯成英、法文小說集。另有日、塞等國文字翻譯。獲中國作家協會九二年度莊重文文學獎,江蘇省政府文學藝術獎、紫金山文學獎、《北京文學》獎、《上海文學》獎、《鐘山》文學獎、《天津文學》獎、《芙蓉》文學獎、新生界文學獎、萌芽文學獎等。

圖書目錄

追尋與自我(代序》
紫樓色彩
紫樓
綠井
婚姻鑼鼓



細細草
青青葵
女人說的故事
縫補
挑炭
引力
行舟
蓮舞
棋語系列
棋語·引征
棋語·沖
棋語·借用
棋語·立
棋語·點
一片閒心對落花
儲福金的意義

後記

一片閒心對落花一一儲福金的作讀札
汪政 曉華
冬日·青草地
這是一篇有關江蘇青年作家儲福金小說創作的札記,但使得我們讀完他的小說後將諸多紛繁模糊的印象串在一起並得以清晰起來的卻是最後翻看的兩篇散文。
先前,我們以為他是一個平和的甚至略帶靦腆的人。仿佛他由於一種平淡的人生路途而對叛逆青年文化漠不關心,當傷痕、反思浪潮正興之時,儲福金卻在一邊百無聊賴地閒嗑著男子漢之類的話題,而這男子漢又是他的一廂情願,與時尚頗為不合,確實讓人不由得滋生出對福金的諸多想像。後來,先鋒小說熱烈而艱難地振興起來,福金又躲進了“紫樓”,出入廝混於裙釵之中,不過,繪出的故事似乎太流於平常和瑣屑了。
儲福金是平淡的,是不是因為他平淡,所以他沒有那份經驗、那份敏感與或悲愴或焦躁的同齡人談論同樣的話題?我們與福金相知不深,由報刊上的簡介去推測也不甚瞭然,於是就去信給他,討一份自傳什麼的,取“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的古訓,福金什麼也沒說,郵來了散文《那是一個冬日》(後來我們總感到福金的這個舉動似乎就是一種方式)。這個題目很樸素,但相當有意味,當人們開始回溯往事時,總這么開頭,這個題目的意味還體現在“那是一個冬日”對時間的準確指代和因“冬日”而瀰漫出來的寒冷的氛圍,它暗示著作者對某一往事的不能釋懷和這一往事給作者造成的心理感受。
我們由此知道,儲福金並非白紙一張,他竟然叩響過地獄之門;我們由此知道,儲福金對往日的歲月須臾不曾忘懷。這一切在他的小說中似乎不容易找到,他大概不大在人前提及這些?他雖然在散文中敘述了這一切,但他是一個小說家,這很重要,儲福金以角色與文體的錯位,保持了自己清疏溫和的形象,這種動機心理很值得細究,因為這么做不只是儲福金一人。
當然,儲福金這么做應該有不同於他人的獨特的想法,在迷惑不解的時候我們又讀到了他的另一篇散文《被放逐在青草地》,由此,我們才知道福金除了不堪回首的“冬日”外還有溫馨的青草地。青草地是那么美,它是大自然給災難中的儲福金的一塊棲息之地,使他得以在驚悸之餘有一絲慰藉,在一片殘酷之中有一絲愛撫,更重要的是使他沒有泯滅對生命、對未來的願望,它幫助他從苦難中解脫出來。如果不是作家親口說出,誰能相信促使身歷艱辛去寫作心靜如水篇什的竟是江南一塊現在也許已不復存在的無名的青草地呢?因此,我們以為下面的話是理解儲福金創作風格的關鍵,儲福金以莊生夢蝶的小說家言寫道:
在我現今的小說作品中,還從來沒有那段生活的直接表現,然而,那段生活連同那一種人生苦痛的體驗,那一種近乎絕望的心境,那一種孤獨忍受的力量,於我的潛在心理中,形成一片獨特的天地,折射到我的筆下,融化在我所有的作品中。
已近不惑之年,眼下平靜細瑣的生活,仿佛形成了慣性,就這么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延續下去,記憶中的那片青草地的色彩卻生動而鮮明起來,對那段已逝去的生活,對那段生活中曾經有過的思索、有過的懷疑、有過的覺悟、有過的感受,我有一種懷舊的幾乎帶點感激的心情了。 有時我也不清楚,真實的那片青草地是不是就如我記憶中的模樣。同時我會想到:是記憶中的青草地生活給我傳遞了藝術信息,還是藝術信息改變了我記憶中的青草地形象?
青草地是一個意象,它融人了許多人生意味。以青草地為中介,儲福金完成了人生態度的轉化,他從青草地中領悟到了生生不息的道理,領悟到了自然的無言與博大、自在與平和,他在青草地中歆享丁寧靜溫馨的田園生活,從而超越了對人生有限苦痛的感懷,他在小說家的角色里幾乎拋棄了“冬日的魔魘”,並開始重新安排記憶中的歷史,他的庶幾無一例外的近期回憶式的作品說明了他在對人生重做思索。正如他所言,經過這加工後的回憶,痛苦已喪失原味,沉重也變得輕飄,一切的人事錯忤並沒有什麼值得深究的意義,存在就是一切,回憶是為了忘卻,如斯而已。有人以為儲福金的作品似乎沒有分量,其實,什麼又是分量呢?非不能也,實不為也,執此一端是無法與儲福金形成共識的。
簡潔地說,青草地代表了福金小說的風格,無法排除而積澱於其中的憂傷都被輕鬆的不作深究的敘說表達出來,寧靜、寂寞、自在和不易察覺的傷感。
一片閒心對落花。
紫樓
在近來的寫作中,儲福金的紫樓系列是重頭戲。我們先說其中兩篇《金野》和《黃表》。《金野》里的秋媧為了能從鄉村走向城市,從普通人而成為歌星,她的家庭為她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當然,母親的死、弟弟的死、父親的離去還都是外在的,更為觸目驚心的是她本人的變異。儲福金以詩意的筆調給我們描繪了一個走在鄉野田埂上的純情少女,敘述了她的天真和善良,然後再以閃爍不定的言辭敘述了一位出入於社交場合老於心計善於應酬的歌星的發跡史,這一切無言地講述著一個古老的有關墮落的主題。秋媧最後的成功使她在有限的人生之巔感到了路已到了盡頭,當朝思暮想
……
秋葵對痛苦和不幸的徹底解脫,還有《浮橋》中對各個人物不同命運的敘述所表達的人皆有其位的不可索解不可進問只能承認的思想,《投影》中的婚姻糾葛所表達的人物對自己的錯覺、自戀所產生的失衡,都莫不如此。儲福金的這種感悟方式必然帶來一種含蓄蘊藉不落言荃的風格,在《關於“中國形式”的問答》一文中他曾說,作品可分為三類,“可讀性、可評性、可感性”,可讀性大概指無深意的表面熱鬧的通俗小說,可評性指或主題直露或形式玄乎的作品,儲福金醉心的是可感性,雖有深意然而並未明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這話說起來容易,但做到卻不容易,儲福金有時也難以避免“露’’的痕跡,如《黃表》中的“好了歌”的道白就大可不必,《金野》中也有這種毛病,有時他雖想做得含蓄,又怕太晦澀,於是就做一些機關似露非露一下,反顯得做作,如《聚》中常立均臨終時“窮人……富人……”那一節總覺得是一個敗筆。不過,不落言荃確實是儲福金近作的理想,如《彩》《苔》《愴》《浮橋》《氣之度》,還是寫得很到家的,確實有不涉理路的趣味。
有關儲福金東方智慧的最後一點是江南方言。這關係到風格的地域性問題,地域與風格的聯繫之一就是方言,尤其是在敘事作品中,它的語言大致上是與生活語言同一的,而南方吳語的特點就是婉轉、纖膿,它恰好與儲福金作品的戲曲成分和女性化結合在一起,成為其陰柔風格的主要標誌之一。這種聯繫確是關鍵之一,一個人如果要確立自己的風格是不容易的,而使用方言有時不失為一種捷徑,但方言雖能稱其“一方”,卻無法區別個性,比如范小青、彭瑞高、高曉聲也都喜歡使用南方方言,他們之間有無區別呢?這就要看在方言基礎上的進一步個性化的努力了。在范小青,是充分採集蘇州的市民語言,在彭瑞高則把方言與文言摻和在一起,而在高曉聲則試圖提煉出南方方言中幽默機智的部分,所以,上述四位南方方言小說家只有儲福金更多地保留了南方方言的清新柔美,其關鍵就是儲福金南方方言的戲曲化和女性化。在紫樓系列中,由於人物的角色特點,這兩者有時便輕易地結合在一起。還有方言與文化的關係,民族性、東方美等等,有時不全在語義,而是語言本身所積澱的文化因素。最後是方言與文人的語言態度問題,儲福金在《關於文學語言的對話》中提出一個看上去很激烈的觀念,即作家不能使用公共語言寫作,我們以為這個口號承繼了中國文人的語言態度。在另一篇文章中我們曾指出這一點,傳統文人在實踐中無法與“通用文化”對立,只能通過對通用文化的某些改造來保持文人的獨立性,比如話語方式,文人在書面上一般都強烈地與官方和非官方的通用語言對抗,而流行於通用語言之外的只有野語村言和歷史語言(近代以後又多了歐化的途徑),所以,語言上的粗鄙化和仿古成為每代文人常做的兩件事。這一點也許被儲福金不自覺地意識到了,所以才那么出入意料地偏執於他的南方方言,只有在吳方言中,他才感到自己的真實的自由的無拘無束的未被“翻譯”的存在,而一旦使用“公共語言”他就被同化了,不存在了。
對東方智慧的終極追尋也許就是對屬於自己的漢語方式的確認,因而,一切認真乃至偏激大概都是可以理解的。 1991,初春,如師。

序言

追尋與自我(代序)
創作是個人的藝術表現。
這道理簡單,便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我坐在寫字檯前,我想在作品中表現出“我”來,這個“我”應該是獨特的,應該是有別於其他作家的。
然而,我們寫出的作品卻往往是一個調子的,往往是一種語境的。往往是雷同的。
這是受外在的影響所致。寫作總是要接受外在影響的。
我們的社會是飛速發展的社會,我們的時代是千變萬化的時代。
還記得兒時生活的大城市,響著叮叮鈴聲的有軌電車在街上穿行。鋪著青石的小街小巷裡,排列著青瓦的平房與閣樓。多戶人家合居一個院落。夏日的夜晚,街巷兩邊擺著竹凳與躺椅,坐著和躺著搖著蒲扇的人們。冬天的夜晚,從玻璃窗看出去,高高的工廠煙囪夢魘般地聳立在夜空中……
而今身居的大城市,無數座大廈高樓如同積木般堆立著。街道上,汽車排著長長的隊,有時很緩慢地移動著。夜晚,五彩的霓虹燈跳閃著,夜空一片片地染著深玫瑰色光暈。
中華民族已有幾千年文明史,傳統文化滲透在我們的血液中,積澱在我們的精神中,那是我們心靈的根脈。以儒釋道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深邃而廣博,唐詩宋詞元曲與明清小說為代表的中國文學,偉大而具有高度。
而我們走上了現代,科學的發展,使我們的一切與世界接軌,西方的思想潮流,現代的文學潮流,裹挾著形形色色的理論洶湧而來,變形、荒誕、魔幻……正合著現代人內心的紛雜。
那么豐富的世界,那么豐富的文化遺產,那么豐富的社會變化,如何不影響著我們的創作?
而作為我的具體創作,如何將這外在的影響,藝術地表現在一個文本之中?
文學創作的世界是寬廣的,應該能供任何的創作者走出一條路來。然而一旦你走出去,便發現你要走的路前面總有先行者,無數的路上有著無數的先行者。行走的“我”迷失了,寫出來的作品總有著別人的色彩,總有著別人的形式,總有著別人的調子,總有著別人的思想。
似乎眼前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
前面的路,有的路是熱鬧的。熱鬧的路是大路,是人走得多的路。每一段時期都有這樣的路。正因為走的人多,得到的讚嘆和擊掌聲也多,走的人也就走得興高采烈,走得手舞足蹈;沒有寂寞,沒有孤獨,沒有漂泊感,沒有忍受感。那是合乎時尚的路,那是合乎機緣的路。走上那一條路是容易的,不用猜謎,不用選擇;揀人多的地方去涌,找聲音大的地方去奔,尋眼光集中的地方去走。 在那條路上走,很難尋找到自我。一切是流行而時尚的。
流行和時尚的根本是從別人那兒借來的,是和別人共通的。
也許你一時走得很順,但你會發現你行走的力量,乃是借著了別人的力量,而憑你自己的力量你寸步也難行。你只能安慰自己說,似乎沒有人是全新的,似乎沒有人能具有絕對的自我,似乎一切人都在別人的陰影里。
其實文學作品只要是你寫出來的,只要有著你的生活,只要有著你的經驗,只要有著你的東西,就能算是你的。每一篇作品從某一點來說,都是獨特的,除了抄襲。而從另一點來說,每一種作品,哪怕是再偉大的作品,也都有前人之跡可尋。然而,獨特和模仿還是可辨的。
只有你把自己的所悟所感都投入到作品中,把你感悟的一切都化人到自我中,你從模仿到繞開,從繞開到化解,你立定你自己的中心,你心不旁鶩,你視獨創為根本,用你的方式,注入你的經驗,反映你的情感,表現你的思想,是你對人生的認識,是你對人生的體悟,是你化生活內容歸於樸素歸於自然的形式。這形式不管是繁還是簡,不管是柔還是剛,不管是大還是小,不管是尖銳還是平緩,不管是高歌還是低吟,你才能有了獨特的自我。如此說著是容易的,其實是多么的難,你從許許多多的路中追尋一條自己的路,也許只有大幸運者,才能達到,才能顯露,才能真正地表現出來。即便是卡夫卡,生前也對自己的作品產生懷疑,直到去世後他那獨特的作品才被人們接受,並成為經典。這太艱難了,也太幸運了。
無數個作家中,也許只有一兩個真正創新了;也許無數創新的作家中,只有一兩個才完全顯現了自我。也許無數個顯現了自我的作品中,只有一兩篇才得到了成功。
如何尋找到那個“我”?我自然會受各種影響,我是一個各種影響生成的我;我又如何表現出藝術的自我來?
藝術創作的一切都可以變化的,手法、形式、主題、人物、虛構、寫實、語言,一切的一切都可以隨時而變。但有一點最基本的,是無法變的,那就是獨特性、獨創性。一旦模仿而共通,不管相通於最大的作家,不管相近於最大的作品,不管披上了多么炫目的色彩,那都擺脫不了平庸。外來的資本能衍生出經濟的繁榮,外來的制度能改變社會的結構,但借來的藝術創作,不管如何的讚嘆和拍掌,總含著根本上的嘲諷。
追尋自我的路是孤獨的。只能是孤獨的。
站在孤獨的路邊,為孤獨的行人讚嘆和拍掌,本身的心境也是孤獨的,也需要耐得住寂寞,也需要耐得住熱鬧的誘惑。
真正確立了自我的作家並不多,乃是大天分者,乃是大幸運者。走完那一步需要更多的學問、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感悟、更多的思想、更多的哲學、更多的經驗、更多的技巧、更多的生活。根本的是能化一切為自我,化得乾淨,化得完全,化得精粹。根本的是需要有一種自我的力量,自我獨特的人生建造起獨特自我的力量,自我獨特的人生體悟,自我獨特的哲學乃至宗教的中心思想。這樣才有力量化那一切外來的影、外來的技、外來的氣、外來的形。才能真正化魔為我,才能真正確立自我。回復一個完完全全的我,一個透透明明的我,一個自自在在的我。而通向這一個目的,乃是長長的、深深的過程。這其間,你自己必須是寬泛了,你自己必須是博大了,你自己必須是深刻了。你自己有了真正的力量,才能采百家之神,融百家之長,才能體人生之博大,悟人生之根本,皆化為自我。
你必須達到超越。
重要的是,孤獨的路未必是真正通向本我的路。寂寞身後事。永遠不停下來看一看,猶豫一下的,可能是天才,也可能是傻子。可能是最大的成功者,但更多是無望的失敗者。
時時拓寬自我追尋的那條路。避開所有的誘惑。一直往前走,永不停步。哲人常常是這樣說著話。有一天,我突然看到一盤錄像,那盤錄像上有著我的形象。我活動著的形象。同乎鏡子又異乎鏡子裡的形象。一瞬間中,我覺得陌生。我覺得那作為自我形象的陌生。那就是我么?在那錄像中,我周圍的友人都顯得真,顯得熟。唯獨那個我,卻顯得假,顯得陌生。我只是憑習慣憑常識認得那便是自己,那便是我。
偶爾讀自己的作品時,也往往會有一個念頭浮起來:那便是我寫的么?那便表現了我么?於是對整個自己追尋自我的路生出了一種疑惑,我究竟在哪裡?那稱之為本我的也許永遠只是一種跳閃著的誘惑,同樣是一種虛幻的誘惑。在我追尋的時候,它永遠會如星星一般在遠處閃著亮。
也許在我不再追不再尋的時候,它就在我的身邊。它便成了我自己。於是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
也許那完完全全的自我只在一種理想中,只在一種想像中,在一種追尋的過程中。然而你還是可以對每一篇你寫出來的作品問一聲:從本質上來看,它是屬於你的么?真正是屬於你的么?你一生中有一篇完全屬於你自己的作品么?有一篇真正表現了你自我的作品么?
我只有永遠走下去的一條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