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形態學》是2011年11月1日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良書、劉巨德。本書是一部以新的角度和體系研究中國畫藝術思想史與藝術語言史的著作,是一部研究、學習、鑑藏中國畫的重要文獻。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畫形態學
- 作者:馬良書、劉巨德
- ISBN:9787302270492
- 頁數:323頁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11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畫形態學》系統地研究了構成中國畫形態的藝術精神、審美觀念、形式語言、物質媒介等層面所包含的廣泛龐博的內容、充實多樣的元素、明確特定的個性,以及中國畫自魏晉以來形態生成與流變中所呈現的情形與狀況、邏輯與線索。《中國畫形態學》力圖以全面包容的含量,明白清晰的線索、完整緊密的體系呈現出中國畫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化藝術類型的面貌。
媒體推薦
作者指出當代中國畫的革新可能經由原有結構承統的整合與分化,或以保持基本形態不變為前提在系統內注入新內容兩種途徑。著文選題及其所採用的形態學的方法無論對於中國畫的創新實踐還是中國畫的理論研定都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杜大愷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這是一部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著文,它以形態學的方法把,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通過中國畫的載體,層次鮮明地揭示出來。從理論上深入清晰地展開了對中國畫文化審美特質空間,以及對中國畫藝術精神的生成過程的論述,從而準確地把握了中國畫形態的精神性結構。作者以實踐者的體驗,結合理論上的深思,在認識上有境界、有感悟、有沉思,有實質。文風清朗,思辨深邃,富有創見。
——田黎明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學院院長
本書著眼於中國畫現代形態的創造這一。前捉,探討中國畫形態本體流變及其延伸的可能意義,選題緊扣當前中國畫的實踐與創新課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羅世平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書借鑑俄國和美國學者有關藝術形態學的方法,及借鑑西方現當代結構主義與文學研究方法,首次運用形態學和結構分析來探討中國畫的形態與結構,在研究中國畫的方法論上具有創新意義。
——陳池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書觀點鮮明,材料翔實,論述充分,提出了不少創建性的見解,對中國畫的研究具有深化和拓展的意義,對探討,中國畫在當代的發展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秦永龍北京師範大學美術書法系一主任,教授,睥士生導師
本著運用藝術形態學和結構土義的理論與方法,通過對中國畫的物質媒介、形式語言、審美觀念、藝術精神四個方面的系統研究,梳理了中國畫的文化源流、形態演變、精神指向及調節機制,論證,了中國畫藝術形態與文化深層結構的關係,指出了生命精神對中國畫深層丈脈的影響。
——劉巨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者簡介
馬良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1966年12月出生於湖北鄖西。1989年考入湖北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專業;1995年考入該院中國畫人物專業,1998年獲得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2001年考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04年獲得博士學位,畢業論文被評為“清華大學校級優秀博士論文”,期間主要從事繪畫創作實踐與中西藝術比較研究。繪畫作品曾獲國家級展覽銀獎、銅獎、優秀獎等,並被多家國內外藝術機構和個人收藏。出版個人作品集、學術理論專著多部。
目錄
第一章 緒論014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015
二、研究的理論背景及相關文獻綜述016
(一)托馬斯·門羅與莫·卡岡的藝術形態學方法017
(二)藝術形態學的方法與結構分析的方法019
(三)繪畫藝術的形式分析與形態學方法的關聯024
(四)中國畫作為中國繪畫的母體與原型結構027
第二章 構成中國畫形態的結構層面030
一、中國畫結構層面的劃分034
二、物質媒介層039
三、形式語言層040
四、審美觀念層042
五、藝術精神層047
第三章 中國畫魏晉至明清的三個形態050
一、魏晉到兩宋,及其後的重彩寫真形態053
(一)重彩寫真形態的確立053
(二)重彩寫真形態的繪畫形態學特徵054
(三)謝赫“六法”與重彩寫真形態的對應055
二、五代之後的水墨寫真形態063
(一)水墨寫真形態的產生063
(二)水墨寫真形態的繪畫形態學特徵065
(三)水墨寫真形態與荊浩“六要”說065
三、宋元及其後的水墨寫意形態074
(一)水墨寫意形態的形成074
(二)水墨寫意形態的形態學特徵077
(三)水墨寫意形態與“文人畫”078
四、中國畫形態描述的意義087
第四章 中國畫形態的構成與轉換092
一、物質媒材的組合與中國畫形態的轉換093
(一)魏晉到兩宋,及其後的絹本重彩媒材組合093
(二)五代以後的絹本水墨媒材組合107
(三)宋元以後的紙本水墨媒材組合113
二、形式語言層面的變化與中國畫的三個形態119
(一)綜合性形式語言與分化性形式語言119
(二)描法和染法結合的模式與重彩寫真形態123
(三)線與皴法、淡彩結合的模式與水墨寫真形態129
(四)點、線、皴、墨、水、色混合的形式模式與水墨寫意形態133
(五)詩、書、畫、印結合的形式構成137
三、審美觀念層面的變化與中國畫形態的變化151
(一)氣韻含義的變化與中國畫形態的變化151
(二)意境含義的變化與中國畫形態的變化162
(三)理意含義的變化與中國畫形態的變化169
四、藝術精神層面的變化與中國畫形態的變化178
(一)儒道相合的藝術精神在中國畫形態中的統一178
……
第五章 中國畫形態構成的方式及特徵
第六章 中國畫形態轉換的機制
第七章 中國畫形態轉換的當代趨向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