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於2012年12月12日發布,由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科學院等機構聯合編寫。這份報告顯示隨著碳及其他污染物排放遠遠超過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中國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大的生態赤字———這是由幾十年經濟高增長和快速城市化導致的。另外,中國十幾種“標誌性和重要物種”由於捕獵、森林砍伐、棲息地的喪失以及人類活動的增加,都出現了明顯的減少。

報告發布,報告內容,

報告發布

世界自然基金會於2012年12月12日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每兩年發布一次,中國的機構也參與了報告的編寫。報告發現,雖然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但是由於人口龐大,中國正以2.5倍的速度消耗著生態環境能力。

報告內容

報告指出,由於煤炭依然是中國主要能源,因此碳足跡仍然是中國生態足跡中比重最大的部分,而且情況日益嚴重,1961年碳足跡占中國生態足跡的10%,到2008年這一比例上升到54%。
報告指出,交通消耗的自然資源只占中國生態足跡的很小比重。報告還對中國的幾種瀕臨滅絕的物種進行了研究,並指出雖然大熊貓和亞洲象等物種受到保護,但是大多數瀕危物種未呈現明顯的改善趨勢。
報告稱,只有朱䴉和麋鹿的種群快速增長,而威脅瀕危物種生存的因素包括盜獵、城市擴張、全球氣候變化和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等。
生態足跡報告——瀕危物種生態足跡報告——瀕危物種
報告最後指出,中國應當進一步發展綠色經濟,增加在環境保護上的政府開支,並且推行更加堅決的減少生態足跡的戰略。
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國科學院等機構聯合編寫的報告稱,2009年,只有6個內地省份———西藏、青海、新疆、內蒙古、海南和雲南———存在生態承載能力盈餘。其他25個省份都出現了生態承載能力赤字,主要原因就是中國在過去30年間推動的迅速工業化和城市化。
儘管在全國範圍內,城市地區的人均生態足跡要比農村地區高得多,但農村地區在中國的防治污染過程中同樣面臨著嚴峻挑戰。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李琳說:“減少這個國家的(生態)足跡並不只是城市面臨的挑戰———它需要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平衡發展並在主要人口中心以外的地區推動可持續消費模式。”
這份報告還顯示,中國十幾種“標誌性和重要物種”———如白鰭豚和東北虎———由於捕獵、森林砍伐、棲息地的喪失以及人類活動的增加,都出現了明顯的減少。
報告證實了此前的研究發現,凸顯了中國廣受稱讚的經濟成功的另一面。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幹事吉姆·利普說:“中國正處在一個轉折點。中國今天在消費、生產、投資貿易以及經營其自然資本方面作出的選擇將決定這個國家的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