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安全報告:預警與風險化解

中國生態安全報告:預警與風險化解

《中國生態安全報告:預警與風險化解》所界定的生態安全概念,是指在一定時空或空間範圍內,人類和各類生態系統能夠維持各自結構完整、功能正常和可持續性發展。同時人類和各類生態系統之間保持一種動態平衡,各類生態系統可以為人類提供較完善的生態服務和保證人類可持續性發展,而人類的發展也兼顧其他各類生態系統保護與發展的一種國家安全體系。 縱觀歷史發展,與人民生活緊密聯繫的兩個基點是生產技術和自然資源。生產技術的革新在征服,大自然的同時,也給大自然生態帶來了難以估量的隱患。面對經濟成長所伴隨產生的自然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污染、生活環境質量水平降低等生態安全風險挑戰,如何加深認識生態安全的重要性,如何化解當前生態環境存在的安全風險,如何構建生態安全預警體制和方法,如何實現自然資源和生產技術的有機協調等問題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也是政府和社會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從歷史性視角去探尋生態安全理論的淵源和科學合理地界定生態安全的概念,是研究生態安全問題的邏輯起點。最早提出“生態安全”的學者是美國著名的環境專家萊斯特·R.布朗(Lester.R.Brown),他提出要重新界定國家安全問題並將生態安全列入國家安全的行列。之後有一大批學者對生態安全問題展開深入和詳細的討論。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生態安全報告:預警與風險化解
  • 出版社:紅旗出版社
  • 頁數:225頁
  • 開本:16
  • 定價:36.00
  • 作者:賀培育 楊暢
  • 出版日期:2009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5116290, 7505116290
  • 品牌:北京東方資治文化傳播中心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生態安全報告:預警與風險化解》講述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經濟利益已經成為和平與發展時代國家利益中的核心利益,經濟安全則成為國家綜合安全的核心。黨中央一向高度重視國家經濟安全問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同志曾明確指出:要切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完善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法律法規,構建有效的國家經濟安全體制機制,增強國家經濟安全監測和預警、危機反映和應對的能力。
此次金融風暴引起的全球經濟危機讓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所處的經濟環境和面臨的艱巨任務;認識到經濟安全不再僅僅是各級政府和決策者面臨的問題,也是與企業、個人的前途和命運都息息相關的重要問題。《經濟安全叢書》涵蓋國土資源、金融、糧食、生態、能源、產業、人口、信息、貿易、消費等十個事關經濟安全的重要方面。我們期待這套叢書的出版,能對應對當前的危機、尋求新的機會,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穩步發展,構建全方位和諧社會作出我們的貢獻。

圖書目錄

總 序
前言
第一章 生態安全理論基本探析
第一節 生態安全理論內涵解析
第二節 生態安全理論發展歷史溯源
第三節 生態安全理論的哲學反思

第二章 當代中國生態安全問題
第一節 水資源安全問題
第二節 國土資源安全問題
第三節 空氣環境安全問題
第四節 生物安全問題
第五節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安全問題

第三章 當代中國生態安全風險化解指導思想
第一節 “依法治國”的法治思想
第二節 “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思想
第三節 生態安全風險預警強化思想
第四節 生態安全技術發展思想

第四章 當代中國生態安全風險化解的國際視野
第一節 經濟全球化視野中的生態安全應對機制
第二節 加強國際間的生態安全建設合作機制

第五章 當代中國生態安全風險化解的國內視野
第一節 進一步完善有關生態安全的法律法規體系
第二節 大力構建和發展循環經濟體系
第三節 建立健全國家生態安全預警機制
第四節 建立和完善國家生態安全事故應急制度

附錄一 構築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園
附錄二 天地與我並生
附錄三 涸澤而漁之路不能走
附錄四 對完善我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的若干建議
參考文獻

文摘

第三節 建立健全國家生態安全預警機制
生態安全,首先需要的是政府和社會的預警系統,包括專家、媒體和民間環保人士們的種種警示之聲,培育大眾對環境質量的關注,保證環境質量的信息通報渠道和大眾的知情權。一個完善的國家預警體系的建構,反映出一個國家整體安全水平。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在2006年6月5日出席生態安全高層論壇講話中指出,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資源嚴重短缺,生態環境極其脆弱,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人口增長和資源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生態安全面臨更加嚴重的威脅,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努力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我國將建立國家生態安全的監測、預警系統,及時掌握國家生態安全的現狀和變化趨勢,為國家提供相關的決策依據。
一、自然災害監測與預警
1.自然災害監測與預警制度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種類繁多、發生頻繁和危害嚴重的國家。從其致災成因上,大致可分為三類:由大氣水圈變異而引發的水旱及一系列氣象災害;由岩石圈變異活動引起的地震地質災害;由生物圈變異引起的農業病蟲草鼠害。

序言

國家安全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隨著冷戰的結束、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國家安全的傳統邊界已經被打破,競爭已從常規軍事戰爭擴展到科技、經濟、政治、資源、生態、外交、文化、信息等各個領域,甚至個人間、企業間的競爭也不可避免地上升到國家民族和文明的層次,而涵蓋了科技、軍事、金融和媒體關鍵部位的虛擬空間也成了競爭和衝突的主戰場。可以說,安全問題的跨國性和綜合性日益突出。在市場經濟大繁榮大發展的今天,經濟安全已經成為國家綜合安全的核心。經濟安全的核心地位,來源於和平與發展時代經濟利益是國家利益中的核心利益,來源於綜合國力競爭中經濟和科技的基礎作用,來源於因經濟全球化、一體化所帶來的經濟安全問題的不斷增加。經濟全球化在促進各國與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增大了各國經濟運行的風險,使得各個國家所面臨世界經濟波動、跨國貿易衝擊和國際金融風險所造成的經濟不安全性增強,各種經濟安全問題不斷出現。緣此,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已開發國家紛紛調整國家安全戰略,把維護本國經濟利益放在國家安全的首位。布希當選美國總統後就馬上指出:“美國的國家安全主要是經濟安全,因而必須改變冷戰時期突出軍事安全的防務戰略,樹立以‘國家經濟安全’為核心的國家安全新戰略。”因此,在布希政府對外政策的三大支柱(維護美國的經濟利益、確保美國的防務安全和維護美國的價值觀)中,維護美國的經濟利益始終擺在首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