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科學與技術套用系列叢書

中國環境科學與技術套用系列叢書

《中國環境科學與技術套用系列叢書》是2006年1月1日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萬冬梅。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環境科學與技術套用系列叢書
  • 作者:萬冬梅
  • ISBN:7-5025-7756-4
  • 定價:49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1-1
  • 開本:16
總序,主要內容,目錄,

總序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種環境問題層出不窮,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嚴重危及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從全球範圍來看,環境問題已成為影響國際關係的重要因素,引起了世界各國政府首腦的極大關注。環境科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其特點體現在發展歷史較短。在已開發國家,它只有50餘年的發展歷史,在中國則只有近30年的發展歷史。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不斷提高,環境科學學科體系也一直處於完善與發展之中。從環境科學的主要任務來看,環境科學應是探索全球範圍內的環境演化規律,揭示人類活動同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探索環境變化對人類生存的影響,研究區域環境污染綜合防治技術和管理措施等。可以說,環境科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工程技術的交叉學科,綜合性是它與其他學科相比的一個最基本的特點。
目前,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在中國的發展極為迅速,環境市場日益繁榮。為了滿足從事環境生物學、環境化學、環境生態學、污染環境生物修復、水污染控制、環境經濟與管理等方面的教學、科研、技術和管理人員的需要,由遼寧大學環境與生命科學學院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工程系牽頭,組織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瀋陽套用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湖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和日本亞細亞大學經營學部等單位的中外專家編寫了《環境科學與技術套用系列叢書》。

主要內容

本套叢書的編寫人員都是在各自研究領域具有較高聲望和一定造詣的專家和學者,並有國外學者參與編寫。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鐵珩研究員、"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任南琪先生擔任本套叢書的主審。概括起來,本套叢書具有如下特點。
(1)學科的交叉性:根據環境科學學科新興、綜合性的學科特點,突出學科之間的交叉與滲透。
(2)內容的系統性: 圍繞當前環境科學與技術的主要研究方向,對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進行了系統的介紹。
(3)技術的實用性:針對當前的熱點環境問題,原理與實踐相結合,突出環境科學原理在解決實際環境問題中的套用。
(4)知識的前沿性:瞄準環境科學學科的研究前沿,突出環境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力求知識的新穎性。
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環境科學技術的發展,化學工業出版社一直將環境保護類圖書的出版作為出書的主要方向之一。本套叢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化學工業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環境科學與技術套用系列叢書》編輯委員會
2005年2月

目錄

1 環境與全球環境問題1
1.1 概述1
1.1.1 環境1
1.1.2 全球環境問題4
1.2 大氣環境問題6
1.2.1 全球氣候變暖6
1.2.2 臭氧層破壞13
1.2.3 大氣污染與酸雨16
1.3 水環境問題27
1.3.1 淡水危機27
1.3.2 水體污染34
1.4 土地環境問題52
1.4.1 土地荒漠化52
1.4.2 土壤污染61
1.5 生態環境問題75
1.5.1 森林面積減少75
1.5.2 生物多樣性喪失加劇78
2 環境因子與生物86
2.1 環境因子與生物概述86
2.1.1 環境因子86
2.1.2 環境因子作用的特點87
2.1.3 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88
2.2 光與生物90
2.2.1 光照強度與生物的適應91
2.2.2 光質與生物的適應95
2.2.3 光照周期與生物的適應96
2.3 溫度與生物99
2.3.1 溫度的生態作用99
2.3.2 溫度節律對生物的影響102
2.3.3 極端溫度對生物的影響與生物的適應104
2.4 水與生物108
2.4.1 水的生態作用108
2.4.2 植物對水的適應110
2.4.3 動物對水的適應112
2.5 土壤與生物114
2.5.1 土壤的概念114
2.5.2 土壤的生態意義115
2.5.3 土壤物理性質對生物的影響116
2.5.4 土壤化學性質對生物的影響120
2.5.5 土壤生物對生物的影響122
2.6 大氣與生物124
2.6.1 空氣主要組成成分的生態作用124
2.6.2 風對生物的影響127
2.7 地形與生物131
2.7.1 坡向對生物的影響131
2.7.2 坡度對生物的影響132
2.7.3 坡位對生物的影響132
2.7.4 海拔高度對生物的影響133
2.8 生物與生物間的關係133
2.8.1 種內關係134
2.8.2 種間關係139
3 物種形成與進化151
3.1 生物進化理論151
3.1.1 拉馬克的生物進化理論152
3.1.2 達爾文生物進化理論152
3.1.3 現代達爾文主義153
3.1.4 分子進化中性學說154
3.1.5 非線性進化生物學155
3.1.6 進化理論的未來發展156
3.2 物種形成157
3.2.1 物種概念157
3.2.2 物種形成158
3.3 協同進化163
3.3.1 協同進化的概念164
3.3.2 捕食者與被食者的協同進化165
3.3.3 植物與植食性動物的協同進化167
3.3.4 傳粉的協同進化170
3.3.5 寄生物與寄主的協同進化172
3.4 動物行為生態與進化173
3.4.1 動物進化規律174
3.4.2 動物的儲食行為與進化177
3.4.3 動物的利他行為與進化178
3.4.4 動物的生殖合作行為與進化184
3.4.5 動物的通訊行為與進化186
3.5 植物繁殖生態與進化191
3.5.1 植物繁殖類型192
3.5.2 植物繁殖節律與適應進化194
3.5.3 種子擴散和休眠的進化意義195
4 人類活動與生物進化200
4.1 生物對棲息生境變化的進化適應對策201
4.1.1 生境減少和破碎化對生物的影響與生物的適應202
4.1.2 生境退化和污染對生物的影響與生物的適應208
4.2 外來入侵種與生物進化215
4.2.1 外來種入侵的途徑和機理 216
4.2.2 生物入侵與適應性進化221
4.3 遺傳保護與生物進化223
4.3.1 遺傳保護的含義224
4.3.2 遺傳保護的途徑及存在問題225
4.3.3 瀕危物種的遺傳保護225
5 生物在分子和微觀水平上的進化227
5.1 進化的分子基礎227
5.1.1 生命的分子系統進化樹227
5.1.2 生命的進化機制228
5.1.3 基因的結構與功能229
5.1.4 DNA序列的突變233
5.1.5 密碼子使用頻率235
5.2 生物大分子進化和分子系統學239
5.2.1 生物大分子進化的概念239
5.2.2 生物大分子進化的特點240
5.2.3 生物大分子進化的中性理論243
5.2.4 分子系統學和分子系統樹246
5.2.5 分子鐘假說249
5.3 生物在微觀水平上的進化251
5.3.1 微觀進化的概念251
5.3.2 生物微觀進化的單位--無性繁殖系和種群251
5.3.3 種群的遺傳結構252
5.3.4 影響基因頻率的因素258
5.3.5 現代綜合進化論與自然選擇263
5.3.6 微觀進化在生物進化中的意義268
6 自然探護區與生物的生存發展269
6.1 自然保護區概述269
6.1.1 自然保護區的定義及分類269
6.1.2 世界自然保護區事業發展現狀270
6.1.3 我國自然保護區事業的發展271
6.1.4 我國自然保護區現狀284
6.2 自然保護區是生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地288
6.3 自然保護區是保存生物基因的基因庫290
6.4 自然保護區是瀕危物種再繁殖的基地299
參考文獻3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