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哲學通論(圖書)

中國現代哲學通論(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現代哲學通論》是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志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1世紀哲學系列教材•中國現代哲學通論
  • 作者:宋志明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12月1日
  • 頁數:281 頁
  • 定價:32 元
  • 開本:16 開
  • ISBN:9787300098685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21世紀哲學系列教材·中國現代哲學通論》把從1919年到1949年的中國哲學史看成一段完整的斷代史,從整體的角度來把握,將主要內容概括為現代新儒家、中國實證哲學、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三大思潮。現代新儒家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馮友蘭、賀麟,中國實證哲學思潮的代表人物是胡適、丁文江、張東蓀、金岳霖,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李達、艾思奇、郭沫若、侯外廬、毛澤東。
《21世紀哲學系列教材·中國現代哲學通論》編輯推薦: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後,哲學在中國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21世紀哲學系列教材·中國現代哲學通論》以各思潮的代表人物與發展趨向為敘述線索,故稱“通論”。

圖書目錄

緒論 中國哲學的新階段
一、現代哲學學科意識的自覺
(一)現代意識的自覺
(二)哲學學科意識的自覺
二、思想資源
(一) 固有的資源
(二)外來的資源
三、基本格局
(一)現代新儒家思潮
(二)中國實證哲學思潮
(三)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潮
四、主要問題
五、理論特色
第一章 現代新儒家思潮
一、概述
(一)現代新儒家思潮的起因
(二)現代新儒家思潮的發展歷程
(三)現代新儒家的類型
二、梁漱溟
(一)“大生命”的本體論
(二)“三量說”的認識論
(三)“三路向”的文化觀
(四)“求諸內”的價值觀
三、熊十力
(一)“體用不二”論
(二)“性體呈露”說
四、唐君毅
(一)“道德自我”本體論
(二)心靈九境說
五、牟宗三
(一)道德的形上學
(二)內聖開出新外王
六、馮友蘭
(一)“理世界”本體論
(二)人生境界說
七、賀麟
(一)“心理合一”本體論
(二)新式儒者人格論
第二章 中國實證哲學思潮
一、概述
(一)發展歷程
(二)學術特色
(三)相關的社會思潮
二、胡適
(一)關注工具理性
(二)經驗主義的實在論
(三)工具主義的真理論
(四)實證主義的方法論
三、丁文江
(一)發動科玄論戰
(二)科學萬能論
(三)論科學與人生觀的關係
(四)唯覺主義與存疑主義
四、張東蓀
(一)質疑唯覺主義
(二)非存在的感相與潛在的條理
(三)直觀的格式與判斷的格式
(四)經驗的概念
(五)以心為本位的中間階段論
五、金岳霖
(一)批評主觀主義
(二)所與是客觀的呈現
(三)納所與於意念圖案
(四)思議原則和歸納原則
(五)真假的定義和標準
第三章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潮
一、概述
(一)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二)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邏輯必然性
(三)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潮的發展歷程
二、李大釗和陳獨秀
(一)李大釗接受唯物史觀的思想底色
(二)李大釗對唯物史觀的理解
(三)陳獨秀對唯物史觀的理解
三、瞿秋白
(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第二次傳播高潮
(二)瞿秋白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新認識
(三)瞿秋白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解和闡述
四、李達和艾思奇
(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第三次傳播高潮
(二)李達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規範化理解
(三)艾思奇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通俗化推廣
五、郭沫若和侯外廬
(一)郭沫若用唯物史觀研究傳統學術思想
(二)郭沫若對儒學的同情了解
(三)郭沫若對儒學的分析批評
(四)侯外廬的儒學研究
六、毛澤東
(一)邁入中國化的新階段
(二)毛澤東思想的哲學創新
(三)中國哲學的現代變革
結語 續寫當代中國哲學的新篇章
一、適應現代化,走自己的路
二、適應全球化,拓寬發展空間
三、堅持正確方向,把握髮展契機
四、回應中國實證哲學,化理論為方法
五、回應現代新儒家,化理論為德性
附錄 中國近現代哲學研究的新進展
一、研究視角的創新
二、現代新儒家研究的創新
三、中國實證哲學研究的創新
四、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創新
後記

作者簡介

宋志明,男,1947年生於吉林市。1986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為該校首批博士學位獲得者。現任該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哲學分會委員、哲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孔子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哲學院和國學院教授及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現代哲學史研究會副會長。主要著作有《現代新儒家研究》、《中華儒學源流》、《中國古代哲學研究》、《熊十力評傳》、《賀麟新儒學思想研究》、《馮友蘭學術思想研究》、《批孔與釋孔——儒學的現代走向》、《中國傳統哲學通論》等20餘部,發表論文100餘篇。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