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化進程

中國現代化進程

《中國現代化進程》是經濟科學出版社的圖書,作者是馬崇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現代化進程
  • 書名:中國現代化進程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開本:32開
  • 定價:26.00
  • 作者:馬崇明
  • 頁數:471頁
  • ISBN:7505835211
  • 品牌:經濟科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本書闡述現代化進程研究的理論與現實意義,著重從現代化的概念、含義、內容、特徵與基本前提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做出闡述。主要創新體現在現代化概念和現代化測度基本前提方面。本書具有很強的理論價值

作者簡介

馬崇明,博士,主要從事統計、會計教學與科研工作。

媒體推薦

後記
如何對現代化進程進行科學有效的測度評估,世界上尚無文獻記載,國際上僅有英格爾斯傳統現代化指標體系,國內對現代化進程的研究也只在近幾年才有一些探索,但仍談不上科學與合理,主要緣於現代化及其標準的動態性,致使周前已有的文獻不盡人意。也正因為如此,才成為目前國內眾多學者與部門關心的一個重大課題,因此,攻克這一難題,無疑自不待言,整個研究過程需要在資料上下許多功夫,並且還要在說法上反覆琢磨。我一直都沒有輕鬆過,尋求創新與突破成為我研究的最高目標,同時也使我感到巨大的壓力,好在有眾多專家、學者的指點,尤其令我感謝的是我尊敬的導師顏日初教授,他不僅在我平時的學習中嚴格指導,使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學識,而且從研究”題目的選擇、研究思路與資料的收集和初稿的寫作與修訂等各個環節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本文寫作過程中,還得到了博士生導師李選舉教授、向書堅教授、徐映梅教授、朱喜安老師以及師兄路萬忠、盧遵華和師妹石蓉、楊凌等的大力支持。另外,對本書引用文獻的作者以及由於疏忽未能列出文獻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是他們給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幫助,才使我順利地從許多“風雨”中走了出來。
我的家人為我的論文寫作也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在此表示感謝。
本書對中國現代化進程分析研究只是一個開頭,一些問題研究得不夠深入,論證和結論也顯得有些粗糙,今後,我仍將對這一問題的相關方面做深入的探索與研究。
再次對所有關心、支持、幫助過我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謝!
馬崇明
2003年3月於中南財經大學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中國現代化進程分析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 現代化概念、含義、內容與特徵
第三節 現代化進程分析測度的基本前提
第四節 中國現代化研究的方法、基本框架、主要創新與尚待研究的問題
第二章 現代化理論與模式
第一節 西方現代化理論研究與評述
第二節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
第三節 現代化理論的發展過程與發展模式
第三章 現代化標準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研究
第一節 現代化標準的存在性與信息支持系統
第二節 現代化目標與理性標準
第三節 現代化的具體標準——指標體系及其構建
第四節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現代化標準
第四章 中國現代化進程指標動態分析研究
第一節 經濟現代化相關指標分析研究
第二節 城市現代化相關指標分析研究
第三節 信息現代化相關指標分析研究
第四節 社會現代化相關指標分析研究
第五節 科技現代化相關指標分析研究
第六節 人的現代化相關指標分析研究
第七節 生活質量現代化相關指標分析研究
第五章 中國現代化進程綜合測度與預測分析
第一節 中國現代化的背景與現代化進程測度研究的困難和現實選擇
第二節 國內外現代化評價模型及其實證研究
第三節 中國現代化進程綜合測度與分析
第四節 中國現代化的預測與分析
第六章 中國各地區現代化進程分析與評價
第一節 中國各地區現代化研究與評估現狀
第二節 中國各地區現代化進程描述
第三節 中國各地區現代化進程綜合分析與評價
第七章 現代化比較研究
第一節 現代化比較概述
第二節 現代化國別相關指標比較
第三節 中美、中日、中韓、中印現代化進程比較
第四節 中國與當代中等已開發國家現代化比較與本文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

文摘

書摘
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國家或地區依靠科技進步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最終進入知識經濟社會的漸進轉變過程。21世紀是我國實現鄧小平第三步發展戰略,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2002年11月8日召開的黨的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進一步明確了中國進入新世紀的偉大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為此,作者認為作為中國幾代人夢想的現代化及其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一、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意義
(1)中國是一個占世界人口總數22%的開發中國家,中國現代化最終是要使得13億中國人富裕起來,而不是僅僅使少部分人富裕起來,因此,中國實現現代化任務的艱巨性與重要性都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
(2)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度,地區差異較大,有的地區已邁人向後工業社會的過渡階段,而有的地區尚未完成工業化,因而不同地區現代化進程是有差異的,為縮小現代化過程中區域差距的任務也是格外引入注目的。
(3)中國是目前獨存的社會主義大國,特別是對於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在實現現代化後消失的沉痛事實,使得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責任。
(4)對中國幾代人追求的夢想,如何才算實現現代化,現代化進程如何?特別是在鄧小平三步走發展戰略的指導下,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社會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有了顯著提高,基本解決了溫飽,2000年達到了小康標準,這些成就激勵人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新世紀伊始,全國眾多城市紛紛提出了率先實現現代化的構想,並各自提出了一些指標進行定量測度。然而由於中國的現代化關鍵在於農村的現代化,加之各地各自從自己的情況出發,八仙過海地設定一些指標進行簡單的測算,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因此作者認為全面而綜合地研究中國現代化及其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中國現代化進程研究的重要意義
現代化研究是國際學術界近30年來逐漸衍生的新興學科或跨學科研究領域。在20世紀60年代,現代化研究的先驅學者主要是在發展經濟學、發展社會學和比較政治學等邊緣學科中從事研究的歐美已開發國家的學者,其中又以美國學者為主。70年代以後,現代化研究才開始向歷史學、人類學和其他人文社會學科擴展,參與研究的學者也擴及拉美、東亞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現代化研究日益成為各國學者普遍參與的熱門學術領域。
(1)理論上,統計學作為一種通用的方法論科學,不僅可套用於經濟學,而且可以滲透到所有學科中,尤其對於現代化研究這一交叉邊緣學科更有其用武之地。經筆者查閱,所有文獻中難見統計學者的影子,國際上自英格爾斯指標體系提出後尚未有進一步研究,國內現代化研究僅僅是近年來的事情,並且以歷史學’擔當主角,因而筆者認為,從統計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數量方面具有特殊優勢的角度對現代化做全面系統綜合研究十分必要。事實上,關於現代化研究早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學者就開始討論現代化問題;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提出了“經典現代化理論”;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開始進行系統的經典現代化理論和實證研究,北京大學羅榮渠教授的《現代化新論》是我國經典現代化理論研究的代表作;20世紀90年代,我國學者何傳啟研究員提出“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在關於這一理論的研究中,作者也將結合自己的知識和水平試圖提出獨特的利用資本主義優秀文明成果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並期望能有助於指導中國現代化運動的實踐。
(2)實踐中,世界各國正在進行現代化實踐,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現代化並未徹底完成,據北京大學同響現代化研究中心利用指標對比法評估認為,西方已開發國家已經實現了第一次現代化(以英格爾斯指標體系為標準的傳統現代化),正在進行第二次現代化(以知識經濟為主要特徵),而廣大開發中國家尚處於第一次現代化的實踐中,因而人類現代化遠未完成。對於中國而言,經過改革開放二十餘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究竟以什麼標準來衡量現代化,中國現代化進程如何,各地區現代化發展程度及差距如何,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處於什麼位置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做出全面而系統的回答。

3.過程論。
持過程論的學者認為:現代化就是自科學革命以來人類急劇變動的過程的統稱,這一變動過程不僅局限於工業和經濟領域,同時也發生在知識增長、政治發展、社會動員、心理適應等各個方面,這一理論在當今現代化研究領域占主流地位。美國著名社會學家英格爾斯提出了一套相對比較完善的包含10個指標的現代化指標體系(見第五章)。英格爾斯指出,片面強調工業化和經濟現代化是不夠的,如果不從心理思想和行為方式上實現由傳統到現代人的轉變,使之具備人的現代人格、現代品質,就不可能成功地從一個落後國家跨入擁有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化國家的行列。
我們認為,現代化的確是指世界從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農牧業經濟社會,向以市場為主導的工業經濟並最終過渡到以信息、知識經濟為基礎的適應各方面文明進步,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大轉變過程,這是現代化的本質所決定的。但以英格爾斯所提出的10個指標來衡量現代化這一變化過程卻未免過於簡化且失完整性,該指標體系雖具有簡明、可操作性,同時也為眾多人所推崇等優點,然而我們認為這一指標體系存在致命的缺陷。首先,該指標體系只是傳統工業化時代對於現代化的最低要求,顯然與當代的實際情況不符,根本無法與步入信息化時代現代化目標的動態演進相適應,在實踐中產生實現現代化過分容易的錯覺;其次,該指標體系主要強調現代化的外部表征,例如人均GDP、成人識字率、人口自然增長率等,而對於現代化的內涵與實質,例如推動現代化進程的動力、體現現代化水平的質量和實現現代化目標的公正等尚不完全具備清晰的內部邏輯依據;再次,該指標體系只涉及到收入水平、產業結構、社會水平等傳統性的標識,對於信息化、生態化以及相關的科技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等均未提及,因此用其衡量在當今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現代化進程,不僅在理論上尋找不到科學的依據,在實際應
用中也明顯表達出一種初級水平和非真實性。
4.依附論。
依附論是西方現代化理論在實踐中不斷碰壁的情況下,在不已開發國家尤其是拉丁美洲等地發展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該理論認為,隨著經濟貿易的開放,以西方已開發國家對非西方不已開發國家的控制和非西方不已開發國家對西方已開發國家的依附為本質特徵的國際貿易,是西方已開發國家剝削非西方不已開發國家的一種途徑,非西方不已開發國家之所以不發達,未能實現現代化,並非內部因素所致,而是由於這種控制、剝削和依附關係所造成的。它認為處於以不合理的國際分工為基礎的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不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形態是一種依附經濟形態, “中心國家或稱宗主國家”的“發達”狀況,同“外圍”國家或稱“衛星”國家的“不發達”狀況,是同一關係所產生出的兩個不同結果。前者的“發達”導致了後者的“不發達”,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沒有後者也就沒有前者。依附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弗蘭克林認為,西方已開發國家與非西方不已開發國家之間的“宗主—衛星”關係,不僅存在於世界的層次,而且存在於每個衛星國家的社會內部。同時不少依附理論的學者指出,非西方不已開發國家要想依靠西方已開發國家的“支持”和“幫助”實現現代化只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必須依靠自己的摸索和努力,走自己的路,才能自己拯救自己。

(3)國民經濟核算統計與專業統計分工不合理。
我國現行統計制度規定,行業增加值由專業統計測算,但由於受資料取材和計算方法的限制,使得專業統計計算的增加值與聯合國SNA定義的增加值不盡相同,如我國工業總產出按“工廠法”計算,而不是從產業活動單位層次上計算。專業統計把各產業部門貸款利息支出減去存款利息收入後的淨額作為相應產業部門的中間消耗處理,而不是採用聯合國SNA推薦的將間接計算的金融中介服務的價值在機構部門和產業部門之間分攤的方法,從而導致金融機構增加值與非金融機構關於金融服務的中間消耗之間的比例不合理。專業統計將保險費包括保險服務費用、保險轉移費用和保險責任準備金全部作為中間消耗處理,而聯合國SNA僅將保險服務費用作為中間消耗,其他兩項分別作為投保人對保險機構的無償轉移和投保人的資產。
(4)核算統計的基礎資料不足。
國民經濟核算是以全社會生產活動為對象進行核算,其資料來源於方方面面,既有統計部門的,也有業務部門的;既有統計資料,也有會計資料和行政記錄。就目前情況來看,核算所需要的基礎資料不僅缺口很大,而且統計數字的準確度也要大打折扣。
首先,全國法人企業統計資料存在較大缺口。如工業企業統計1996年上報資料單位數為50.64萬個,而基本單位普查法人企業數為140.5萬個;現行建築業統計只對資質等級4級以上的企業調查其主要經濟指標和財務指標。1996年上報資料單位數為4.14萬個,而年報統計的建築業企業個數為10.86萬個,基本單位普查的建築業法人企業數為12,7萬個。因此,無論是按年報數,還是按普查數相比,國家實際掌握的主要經濟和財務情況的建築業法人企業數量不足50%,其他行業也如此。
其次,從現行國家統計報表來看,除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統計具有五年一次投入產出調查以外,其他行業經常性統計均不對產業活動單位的生產經營情況進行調查,這種做法至少產生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由專業統計部門測算的行業總產出、中間消耗和增加值與核算部門需要的相應指標口徑不一致;二是在編制產業部門賬戶時,基礎資料不足,致使核算部門推算的全國數據的依據不足,國家數據和各省數據難以銜接,也影響產業部門賬戶編制質量;三是依據不太準確的數字建立起來的模型來表現或表述客觀經濟規律運行軌跡和現代化指標進程程度等將不可能準確。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