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獨秀論

中國獨秀論

在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引領全球經濟走向復甦過程的背後,依舊折射出全球利益與財富分配巨大失衡這一不公平的現實。,西方輿論中不時出現有關中國的種種奇談怪論,如“中國威脅論”、“中國責任論”等。最近又冒出了“中國獨秀論”,聲稱在世界金融危機中,西方經濟困難重重,而中國成為最大贏家。國際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獨秀論”的鼓吹者看似在“美言”中國,其實是試圖藉此壓迫中國承擔與其能力不相適應的國際義務,同時影響中國與其他國家,特別是開發中國家的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獨秀論
  • 引領:全球經濟走向復甦過程的背後
  • 影響:中國與其他國家
  • 宣稱:中國是金融危機的最大贏家
簡介,論調,目的,中國並非一枝獨秀,中國面臨諸多挑戰,“捧殺”原因何在,

簡介

文《中國日報》6月19日報導:近期,美國媒體紛紛以全球經濟低迷,而中國經濟增長加速、國際金融組織話語權提升、海外大舉併購等為由,發表“中國獨秀”言論,宣稱中國是金融危機的最大贏家。 的確,近年來中國的經濟飛躍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金融危機中,中國貢獻了全球經濟成長的50%以上,然而中國真的是最大的贏家嗎?“留下了增長,流出了財富”,在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引領全球經濟走向復甦過程的背後依舊折射出全球利益與財富分配的巨大失衡。

論調

近期,《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美國媒體紛紛以全球經濟低迷,而中國經濟成長加速、國際金融組織話語權提升、海外大舉併購等為由,發表“中國獨秀”言論,宣稱中國是金融危機的最大贏家。 中國真的是國際金融危機最大的贏家嗎?的確,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飛躍發展有目共睹,特別是在應對金融危機中,中國貢獻了全球經濟成長的50%以上。但是,“留下了增長,流出了財富”。 在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引領全球經濟走向復甦過程的背後,依舊折射出全球利益與財富分配巨大失衡這一不公平的現實。
深層次原因
全球財富分配失衡的根源在於美元體系和美國金融霸權。近年來,中國等新興經濟體雖然在國際金融組織的投票權有所提高,但重建國際金融格局和國際金融體系的進程依然極其艱難。原因就在於儘管美國在獨掌世界金融秩序多年之後,不得不將一小部分權力讓給他國,但美元主導的貨幣霸權以及國際金融體系沒變。

目的

對於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實際上美國不願意進行"傷筋動骨"式的改造,而只想搞些"小修小補"的工作,比如適當加強監管、有限增加某些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中的份額等等。在此類改革中,美國劃定了兩條底線:一是任何國家不得削弱美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控制權;二是任何改革建議不得動搖美元的支柱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講,全球經濟失衡的格局不可能得到什麼根本改變。

中國並非一枝獨秀

在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獨秀”了嗎?這個“捧殺”中國的論調站得住腳嗎?
對此,巴西實用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馬科斯·辛特拉16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用事實給出了答案。
辛特拉指出,一些開發中國家由於實行了正確的稅收和貨幣政策,不僅受到金融危機衝擊的程度較輕,更是以領先於全球增長的速度實現發展,如巴西在今年第一季度實現了同比增長9%的罕見高速。同樣,印度和中國也實現了較高的增長率。
“所以,正如我們所期待的那樣,開發中國家正在引領全球經濟重新走向繁榮,”辛特拉強調。
從辛特拉的話可以看出,除中國外,至少還有巴西和印度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也表現不俗。
無獨有偶。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中國經濟雖表現較好,但其他開發中國家,如印度、巴西,以及奈及利亞等國,增長也比較快。
事實證明,中國採取的應對危機的措施也促進了其他國家經濟的復甦。
作為一位長期關注中國發展的經濟學家辛特拉指出,儘管中國自己的工業結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內部需要,但它仍然從亞洲地區進口了大量零部件。所以說,中國的發展具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方面它實現了本國的發展,另一方面它帶動了地區的發展。
他強調:“在世界經濟走向復甦的過程中,中國扮演了一個關鍵角色。”
林毅夫認為,在一個全球化的過程中,一個國家發展得比較好,就會為其他國家創造更好的條件。中國經濟成長比較快,進口的需求就會多,對資源需求也增多。所以,相關的南韓、日本以及台灣,復甦都比較強勁;其他像資源比較富庶的澳大利亞、拉美一些國家,中國的發展給它們創造了很多機會。
“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緊密相連。可以說,全球進入了一個多極化增長格局,”林毅夫說。

中國面臨諸多挑戰

事實上,中國也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受害者之一,同時為應對這一危機、實現經濟復甦付出了代價。從未來角度看,中國經濟的發展也面臨著巨大挑戰。
林毅夫指出,這一次國際金融危機對開發中國家都有很多衝擊,對中國也是如此。本來中國經濟可以增長超過10%,但去年增長只有8.7%。
中國的經濟發展過去幾十年來取得了巨大進步,也可以說是飛躍,但這種飛躍更多的是“量的飛躍”,接下來中國需要的是實現“質的飛躍”,這個任務對於中國來說將是非常艱巨的。
荷爾斯拉格:“要從利用廉價勞動力、依賴對外出口的發展模式向提高高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拓展新的經濟成長點的方向進行轉型。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中國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他還指出,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在高速增長,如何讓這種增長給普通民眾帶來更多的好處,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都是中國需要解決的問題。
荷爾斯拉格強調,現在的國際環境對中國來說並不看好,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主要出口市場都面臨困境,如美國面臨自身的金融問題,歐洲則深陷主權債務危機,這讓它們對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發展和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感到擔憂和懷疑,有些國家甚至採取了一些有意針對中國的外貿增長的保護主義政策。

“捧殺”原因何在

那么西方一些人為何鼓吹“中國獨秀論”?
波爾季亞科夫指出,毋庸諱言,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引起了很多國家的“嫉妒”,許多國家企圖把自己反危機政策的失誤和國內問題歸咎到中國和中國政府身上。
他指出,西方媒體目前存在這樣一種輿論導向:一旦全球經濟出現什麼問題,其矛頭都指向中國;一旦需要承擔國際義務時,也指向中國,“似乎全球經濟形勢的好轉完全取決於中國採取何種措施”。
長期研究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的波爾季亞科夫還表示,所謂中國經濟一枝獨秀、是金融危機的最大受益者、中國的經濟發展讓其他國家利益受損的觀點,其目的之一是壓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義務。
“不過,正像中國一直強調的那樣,中國無法承受實際能力之外的負擔。況且,中國還有很多內部問題尚待解決,”他說。“比如說,我們都知道,今年中國玉樹發生地震導致大量人員傷亡,2008年的四川地震損失則更加慘重。為抗震救災,中國必須投入大量的財力和人力。”
波爾季亞科夫強調,促進全球經濟的復甦不僅僅是經濟表現較突出的中國等國的責任,更應該由國際社會所有國家共同努力。
荷爾斯拉格認為,世界其他國家同中國需要增進互信、加強合作,避免相互猜疑和防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