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成氣形成賦存條件及資源評價》是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石油地質綜合大隊為主要研究單位,馮福闓、張士亞、張書麟、李學慧、謝秋元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煤成氣形成賦存條件及資源評價
- 依託單位: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石油地質綜合大隊
- 完成人:馮福闓、張士亞、張書麟、李學慧、謝秋元
- 類別:科研項目
基礎信息,項目摘要,
基礎信息
獲獎序號 | 19860011 | ||
項目名稱 | 中國煤成氣形成賦存條件及資源評價 | ||
主要完成單位 |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石油地質綜合大隊 | ||
主要完成人 | 馮福闓、張士亞、張書麟、李學慧、謝秋元 | ||
獲獎證書編號 | KJ-86-1-3 | ||
獎種 | 科技 | ||
等級 | 一等 |
項目摘要
本成果是國家“六五”期間的重點研究成果之一。它重點研究了我國華北、鄂爾多斯、四川、松遼、東海、貴州、塔里木、準噶爾、吐魯番-哈密等九大主要含煤盆地,對煤成氣的形成,賦存條件進行了全面論述和總結。 1、提出了“含煤-含油氣盆地”新概念。從油氣成因出發,將含煤盆地和含油氣盆地聯繫在一起,論述了從含煤盆地發展為含油氣盆地的基本條件和途徑。並將上述盆地分為張性與壓性兩大系列盆地。並劃分為克拉通型、大陸邊緣型、陸內拗陷型、裂谷型四類,相應地建立了四類沉積模式。根據含煤岩系的有機質顯微組分與沉積環境的關係,指出不同類型盆地的構造發展、沉積發育、源岩類型、生烴能力、儲蓋層和聚集保存條件的不同,含氣遠景不同,並據此劃分了有利的富集地區。 2、本成果開創性地指出用δ12C1-δ13C2天然氣分類圖,結合δ13C1-C1/C1-4模式圖進行天然氣判別及氣源追蹤,效果良好。 3、使用兩種不同方法的模擬實驗數據建立了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發生率參數。 4、在油氣源岩研究中,根據有機質顯微組分對Ⅲ型乾酷根進行分類,提出不同的有機質類型具有不同的生烴能力。 5、根據我國含煤岩系的儲集,儲層滲濾條件,將儲層分為常規和非常規緻密儲層兩類,並根據煤成氣的運移聚集型式,分成了四種類型。 6、結合煤成氣運移,聚集特點,提出了新的氣藏類型,常規氣藏和非常規氣藏。 7、對前述九個盆地的煤成氣資源遠景進行了綜合評價,選出了十個一級遠景區塊。 與成果相配合,在煤成氣的普查勘探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在很多探井中獲得工業氣(油)流,發現了三個煤成氣藏和七個含氣構造。有的氣藏已開發利用,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