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煉油工業現狀及特點分析報告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煉廠規模不斷擴大,裝置大型化程度持續提升。中國石化集團和中國石油集團分別從2000年的世界第四和第八大煉油公司升至2011年世界第二和第五大煉油公司,其旗下的一些煉廠規模已躋身世界級規模之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煉油工業現狀及特點分析報告
  • 屬性:分析報告
  • 地區:中國
  • 行業:煉油工業
1.煉油能力快速增長,布局調整最佳化,多元化市場主體格局初步形成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煉油工業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緊調整的東風,通過改擴建和新建相結合,總體規模迅速擴大。全國煉油能力從2000年的2.77億噸增至2010年的5.14億噸,其中2005-2010年年均增長率高達9.2%,呈加速增長態勢。2011年為“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我國煉油能力增速有所放緩,當年僅增長2650萬噸,煉油能力為5.4億噸,同比增長5.2%。我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煉油國,也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煉油能力增長最快的國家。
從市場主體看,我國現已形成了以中國石化集團、中國石油集團為主導,中國海油、中國化工、中國兵器等國企,陝西延長石油集團等地方煉油企業和民企參加,道達爾、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等外國大公司持股參與的多元化市場主體格局。其中,中國石化集團2011年的煉油能力為2.472億噸,占全國總能力的45.8%;中國石油集團為1.693億噸,占31.4%;中國海油為2700萬噸,占5.0%;地方煉油企業為9600萬噸,占17.8%。中國石化集團和中國石油集團合計煉油能力占全國總能力的77.2%,在國內占主導地位。截至2011年底,外資權益煉油能力為825萬噸/年,占我國煉油總能力的1.5%。
中國煉油工業現狀及特點分析
從布局看,我國在煉油能力迅速增長的同時,注重以消費市場為重心調整最佳化布局,區域分布構成有了可喜的變化。2011年,作為我國油品主要消費市場的環渤海灣、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合計煉油能力為3.67億噸,約占全國總煉能的68%。其中,環渤海灣地區煉油能力為2.1億噸,約占全國總煉能的39%;長三角地區為0.82億噸,約占15%;珠三角地區0.75億噸,約占14%。與2005年相比,原先煉油能力不足、需大量調入的華南地區2010年的煉能所占比例增加了5.4個百分點;能力過剩需外運的東北地區的比例下降了5.8個百分點;消費量較低、油品需外調的西北地區在有新建擴建煉能的基礎上仍實現了所占比例的略有下降;隨著中部地區發展振興規劃的推進,華北和華中地區所占比例有一定提高,分別增加了2.6和0.08個百分點;煉油能力一直很低的西南地區現正建設兩座大煉廠,不久以後情況將會逐步改觀。
2.規模大型化、煉化一體化、產業集群化、基地化建設不斷推進,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煉廠規模不斷擴大,裝置大型化程度持續提升。中國石化集團和中國石油集團分別從2000年的世界第四和第八大煉油公司升至2011年世界第二和第五大煉油公司,其旗下的一些煉廠規模已躋身世界級規模之列。2007年底,中國石化集團所屬鎮海煉化煉油能力達到2000萬噸/年(為2300萬噸/年);2008年,大連石化改擴建後煉油能力達到2050萬噸/年,它們先後躋身煉油能力超2000萬噸/年的世界級煉廠之列。到2011年底,中國石油集團和中國石化集團所屬煉廠的平均規模已分別達到706萬噸/年和651萬噸/年。中國石化集團初步形成了環渤海灣、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煉廠集群,千萬噸級煉廠合計能力已占其總能力的58%;茂名石化正在進行改擴建,煉油能力將從1350萬噸/年擴至2550萬噸/年,即將邁入世界級大煉廠行列。中國石油集團已形成由大連石化、大連西太平洋、撫順石化、吉林石化、遼陽石化、蘭州石化、獨山子石化、廣西石化組成的八大千萬噸煉油生產基地。我國已擁有20座千萬噸級煉油基地,其煉油能力占全國總能力的45.9%;另有一批千萬噸級煉油基地已獲批並正在建設中。現有的20座千萬噸級煉油基地中有14座與乙烯裝置相配套,較好地發揮了煉化一體化的產業協同效應和產業集群的帶動輻射作用。同時,我國各類煉油裝置的規模也呈大型化趨勢:常減壓蒸餾裝置最大規模達1200萬噸/年,加氫裂化400萬噸/年,延遲焦化420萬噸/年,均在世界同類裝置規模中名列前茅。
3.裝置結構不斷調整,深加工、精加工、不同原油加工適應能力不斷提升,節能減排工作不斷推進
為了應對國際油價高企,降低煉油成本,增加含硫原油等的加工能力,滿足國內油品質量標準持續升級的要求,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不斷調整煉油裝置結構,深加工、精加工能力和不同原油加工適應能力在不斷提高。我國煉油工藝中原先偏高的催化裂化能力占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不斷下滑,從2000年的36.1%降至2011年的30.25%。生產清潔石油產品的深加工加氫裝置增加迅猛,已成為我國煉油工藝的主力裝置之一。加氫精制能力占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已從2000年的15.6%升至2011年的32.2%。加工重油需要的延遲焦化能力占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已從2000年的7.7%升至2011年的14.3%。我國含硫原油加工能力已達8000多萬噸/年,高酸原油加工能力已突破2000萬噸/年。我國已基本掌握現代煉廠全流程技術,具備利用自有技術建設單系列千萬噸級大煉廠的能力,並已擁有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專有技術,部分技術出口國外。
“十一五”以來,我國煉油工業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已取得明顯的成效,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兩大集團均提前完成了“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兩大集團2010年的平均綜合商品率較2005年提高了1.6%;煉油綜合能耗較2005年平均下降12.8千克標油/噸。2010年,中國石化集團COD排放量較2005年下降了18%,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了35%;中國石油集團COD排放量同比下降了33%,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了13%。
4.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產量持續增長,較好地滿足了國內需求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內經濟快速發展,汽車產銷量井噴式增長,交通運輸突飛猛進,使我國成品油消費量呈持續快速增長態勢,汽煤柴油消費總量從2000年的1.11億噸增至2011年的2.63億噸的。雖然汽煤柴油的消費量增長情況各異,但均呈後5年快於前5年的加速增長態勢。其中,汽油消費量從2000年的3505萬噸增至2011年的約7640萬噸,年均增長7.3%;柴油消費量從2000年的6774萬噸增至2011年的約1.67億噸,年均增長8.5%;煤油消費量從2000年的870萬噸增至2011年的約1827萬噸,年均增長7.0%。
可以看出,在過去的12年中,柴油的消費量增長最快,汽油次之,煤油其後。
需求的強勁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國際油價高企、政策性虧損和金融危機等對我國煉油工業造成的負面影響,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產量呈持續雙增長態勢。原油加工量從2000年的2.108億噸增至2011年的4.48億噸,年均增長7.1%。汽煤柴油總產量從2000年的1.171億噸增至2011年的2.67億噸,年均增長7.8%。其中,汽油產量從2000年的4134萬噸增至2011年的8130萬噸,年均增長6.3%;柴油產量從2000年的7080萬噸增至2011年的1.67億噸,年均增長8.1%;煤油產量從2000年的872萬噸增至2011年的1867萬噸,年均增長7.2%。汽煤柴油產量的增長與消費的增長大致同步。
由於國內需求旺盛,我國主要汽煤柴油從2000年淨出口680萬噸轉為2010年淨進口763萬噸,2011年淨進口量雖然有所減少,但仍達約480萬噸。
5.油品質量升級步伐加快,油品結構調整取得進展,替代燃料發展方興未艾
步入新世紀以來,為降低汽車尾氣排放對環境的影響,我國煉油業加快了油品質量升級的步伐,用不到10年的時間走過了歐美國家2030年走過的道路。繼2000年實現汽油無鉛化之後,2003年將汽油含硫量要求從2000mg/L降至800mg/L,柴油含硫量要求從5000mg/L降至2000mg/L,同時對汽油中苯、烯烴和芳烴等含量首次提出了限制要求。從2005年7月1日起,我國汽柴油含硫量要求進一步降至500mg/L。從2008年1月1日起,北京市為迎接奧運會開始執行京標Ⅳ車用汽柴油標準;從2009年11月1日起,上海為迎接世博會開始執行滬Ⅳ車用汽柴油標準;從2010年8月1日起,廣州為迎接亞運會開始執行粵Ⅳ車用汽柴油標準。京滬穗三地已率先執行相當於歐Ⅳ排放標準的車用汽柴油地方標準,硫含量要求均降至50ppm。從2010年7月1日起,我國在全國範圍內開始執行車用汽油國Ⅲ標準,硫含量要求降至150ppm。2011年,由於國內煉油企業出現政策性虧損,一些煉廠升級改造技術措施的完成需要一個過程,造成下半年柴油供應偏緊,加之柴油用戶面比汽油更廣、更複雜,給升級置換工作帶來一定難度。因此,原定於2011年7月1日起實施國Ⅲ標準柴油的計畫推遲至2012年1月底在全國範圍內的高速公路、省道等加油站推開,柴油含硫量進一步降至350ppm;符合國Ⅳ標準的汽油也推遲至從2014年1月日起在全國範圍內使用。
在此期間,我國煉油工業持續進行產品結構的調整最佳化,輕質油的比例進一步提升,在燃料油產量降低的同時,增加化工輕油的產量,高標號清潔汽油、高檔潤滑油等高附加值產品比例大幅度提高。2010年,中國石化集團和中國石油集團的輕質油收率均超過了75%。“十一五”期間,中國石油集團高標號汽油生產比例從39%提升到67%;高檔潤滑油生產比例從41%升至67%。全國已擁有至少120多萬噸/年加氫法生產APIⅡ、Ⅲ類潤滑油的能力。中國石化集團2010年底高標號汽油生產比例達到93.34%,比上年提高4.04個百分點,生產化工輕油比上年增長了30.2%。兩大公司的生產柴汽比也根據市場需求和消費柴汽比適時進行調整。
國際油價高企促進了替代燃料在全球的快速發展。自2004年以來,我國各種替代燃料產量逐年增加,推廣面逐步展開,電動汽車發展也開始起步。總體看,汽油替代明顯快於柴油。2010年,我國燃料乙醇產量已達180萬噸,當年乙醇汽油消費量占全國汽油消費總量的1/4,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安徽5省全境及河北、山東、江蘇、湖北的27個地市已基本實現車用乙醇汽油替代普通汽油。我國成為繼巴西、美國之後的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國和套用國。甲醇用於汽油調和生產甲醇汽油正在著手試行。“車用燃料甲醇”和“車用甲醇汽油(M85)”兩個國家標準已於2009年正式實施。甲醇汽油在克服一些技術經濟問題的同時,已開始在浙江、山西、陝西三地試點套用。煤制油現正在逐步探索前行,國內已投產或在建的煤制油項目能力已達168萬噸/年,重要的煤制油示範工程——神華108萬噸/年直接液化煤制油項目已於2010年初投產。全國已有多個天然氣汽車重點推廣城市推廣CNG汽車,全國燃氣汽車已有100多萬輛。生物柴油調和燃料(B5)國家標準已於2011年2月正式實施。
2010年11月,中國海油6萬噸/年生物柴油裝置投產後,率先在海南省一些加油站試點銷售。中國石油集團以小桐子油脂為原料研製生產的航空生物燃料已成功進行飛行試驗。全國以地溝油、榨油廠油渣及油料作物為原料的生物柴油產能已超過10萬噸/年。此外,在國家近年來相繼頒布的利好政策激勵下,我國電動汽車的發展已開始全面啟動。總體看,我國替代燃料的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替代比例不太高,一些技術經濟和發展中的問題仍待逐步解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