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漠甲亞科系統學與荒漠適應

中國漠甲亞科系統學與荒漠適應

《中國漠甲亞科系統學與荒漠適應》是依託河北大學,由巴義彬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漠甲亞科系統學與荒漠適應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巴義彬
  • 依託單位:河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漠甲亞科昆蟲是沙漠的典型宿主,為荒漠環境的主要昆蟲類群,在資源匱乏的生境中充分占據生態位,物種強烈分化;但迄今,我國的物種本底尚不明確,對其系統發育關係、荒漠適應和進化等問題缺乏深入的系統研究。為此,本課題擬從形態比較、亞顯微結構、分子分類和生物地理學等方面入手,以進化生物學和歷史生物地理學理論為指導,結合傳統分類和現代分類方法,在比較全面的物種本底調查和地理分布信息調查的基礎上,利用歷史地理學研究成果,對我國漠甲亞科的系統發育關係、區系特點和分布格局以及荒漠適應特點和進化進行研究;重點探討該亞科類群間的親緣關係、荒漠適應特徵的進化及其與環境變化的關係。以期通過本課題研究對漠甲的系統發育關係提出自己的見解;明確其區系組成特證和分布格局特性;總結該類群形態、生物學以及亞顯微結構等方面的荒漠適應性規律,進而探討漠甲的荒漠適應的進化問題及其與環境演化過程間的關係,力爭能做出理論性解釋。

結題摘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漠甲亞科系統學與荒漠適應”(批准號31000969)系針對我國漠甲亞科物種本底不清、系統發育關係尚有待梳理、以及漠甲的荒漠適應和進化特點等科學問題而提出;擬從形態比較、亞顯微結構、分子分類和生物地理學等方面入手,對中國漠甲亞科分類與系統發育、區系與分布格局和荒漠適應與進化三個層面進行深入研究。研究過程按項目任務書的既定研究方案和技術路線執行。通過本項目的實施,描述我國漠甲亞科257種(9新種),基本摸清了我國漠甲亞科的物種本地。利用Paup4.0軟體構建了中國漠甲亞科、鱉甲族和圓鱉甲屬的支序樹,提出了在漠甲族下增設漠甲亞族Pimeliina Latreille, 1802 Subt. nov.和漠王亞族Platyopina Semenov, 1893 Subt. nov.的學術觀點和寬額甲屬Ascelesodis和胖鱉甲屬Syachis親緣關係最近的學術觀點。通過生物地理學研究,發現中國漠甲的中亞成分十分明顯,蒙新區是我國漠甲的分布中心;總結出了我國漠甲物種豐富度呈現從西北乾旱區向向其他地區輻射減少、大部分種類為狹域分布和物種沿山系走向呈帶狀分布的分布格局特點;並將我國漠甲亞科劃分為青藏高原、溫帶草原、溫帶荒漠、溫帶荒漠草原和亞熱帶森林五種分布分布型。本項目從漠甲的體色、足和翅等方面的研究了該類昆蟲的荒漠適應特點,驗證了“漠甲亞科的體色型與體溫的升高關係不大,而是通過模擬具防禦腺類群的體色,來躲避天敵、減少被捕食”的適應假說,發現了鱉甲類昆蟲隨海拔升高身體變寬變短的高原適應趨勢。本課題的項目組成員依託本項目的支持發表學術論文6篇,培養博士1名,榮獲省級科技進步獎二等1項(第四)、參加全國性學術會議3人次。通過3年的研究,本項目已完成了既定研究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