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潮波系統

中國海的潮振動主要是太平洋傳入的潮波所引起的協振動(亦稱為協振潮)而由日、月引潮力直接在該海域所產生的潮汐振動(通常稱為獨立潮)很小。以黃海為例,其獨立潮的相對振幅僅占3%左右(蘇紀蘭等,2005)。太平洋潮波進入中國海的路徑有二:一是由日本九州與我國台灣之間的水道進入東海,然後由東南向西北和向西兩個方向傳播,形成東、黃、渤海的潮振動;二是由台灣島與呂宋島之間的呂宋海峽進入南海,形成南海的潮振動(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1979蘇紀蘭等,200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海潮波系統
  • 外文名:China Sea Tide Wave System
  • 振動來源:太平洋傳入的潮波所引起的協振動
  • 另一來源:日、月引潮力直接產生的潮汐振動
  • 路徑1:由日本九州與我國台灣之間的水道
  • 路徑2:由台灣島與呂宋島之間的呂宋海峽
簡介,舉例分析,

簡介

中國海的潮振動主要是太平洋傳入的潮波所引起的協振動(亦稱為協振潮)而由日、月引潮力直接在該海域所產生的潮汐振動(通常稱為獨立潮)很小。以黃海為例,其獨立潮的相對振幅僅占3%左右(蘇紀蘭等,2005)。太平洋潮波進入中國海的路徑有二:一是由日本九州與我國台灣之間的水道進入東海,然後由東南向西北和向西兩個方向傳播,形成東、黃、渤海的潮振動;二是由台灣島與呂宋島之間的呂宋海峽進入南海,形成南海的潮振動(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1979蘇紀蘭等,2005)。
潮波由許多頻率不同、振幅不等的分潮波所組成。在諸分潮中,主要太陰半日分潮(M2)、主要太陽半日分潮(S2)、太陰太陽合成日分潮(K1)和主要太陰日分潮(O1)。
這4個分潮的振幅之和,一般約占實際潮波總振幅的70%左右。其中,M2分潮和K1分潮由於在半日與全日分潮族中的振幅和比重均最大,因此通常以這兩個分潮為代表。

舉例分析

對中國海的半日潮波和全日潮波運動進行討論。
圖4.8和圖4.9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M2分潮波、K1分潮波的同潮時和等
振幅分布,它們分別反映了渤、黃、東、南海M分潮波和K1分潮波運動的基本特徵(S2和O1的同潮時圖與M2和K1的相似)。從圖4.8a看出,竭分潮波自琉球群島的海峽與水道傳入後,大部分以前進波形式通過東海向黃海傳播,如東八時的各同潮時線都大致平行地從東南向西北推進。小部分則在台灣北部沿岸的蘇澳-基隆-富貴角一帶形成所謂退化旋轉潮波系統,以反時針方向左旋進入台灣海峽。潮波在東海傳播過程中,浙江中部海岸比其南、北其他岸段率先達到高潮,即東海半日潮波在三門灣附近分為南、北兩支,分別向南傳入台灣海峽和向北傳入黃、渤海(丁文蘭,1984;1985)。
在渤、黃海,各有兩個M2分潮的逆時針旋轉潮波系統。渤海中M2分潮的兩個無潮點(即分潮振幅等於0的地點)分別位於遼東灣口、秦皇島以東及黃河口外,而萊州灣附近的潮時變化不大。黃海中M2分潮的兩個無潮點位於山東半島成山頭附近及蘇北弶港。黃海M2分潮的這兩個潮波系統的等潮差線大致呈同心圓狀分布。在我國海州灣頂和韓國西海岸的仁川,M2分潮的潮差分別可達3m和5m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