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識別報告

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識別報告

11月24-27日,由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國家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聯合主辦,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SEE基金會)等多加單位共同承辦的“第一屆中國保護生物學大會”於廣州召開。

會議就“保護演化生物學”“保護生態學”“保護行為學與保護生理學”等十個專題展開。其中“社會公益保護地”專題交流分享期間,SEE基金會海洋保護總監王靜正式發布《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重要區識別報告(1.0版簡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識別報告
  • 別名:《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識別》報告
  • 發布時間:2023年11月 
報告背景,核心內容,

報告背景

“根據最新統計,中國海域已記錄到的海洋生物有29300餘種,約占全球總數(241382種)的12.2%,是全球海洋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報告指出,中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但海洋生物多樣性依然面臨著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等嚴峻的威脅和挑戰。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是全球最迫切需要應對的生態環境問題。由於生物多樣性分布不均衡性和保護力量的有限性,急需在現有能力條件下實現保護效益最大化。報告指出“海洋生物多樣性重要區是指在維持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特殊重要性的海洋區域。集中力量優先保護一些生物多樣性重要區,是目前較為現實和高效的途徑”。

核心內容

報告在海洋生態分區的基礎上,並參考國內外相關標準,從受威脅物種、地理分布受限的生態系統類型、生物過程等三個方面確定了海洋生物多樣性重要區識別的標準,構建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重要區識別的技術框架。在全面整合海洋生物多樣性分布數據的基礎上,著重以中華白海豚、布氏鯨、斑海豹、海龜、魚類、濱海濕地鳥類等受威脅的海洋物種,以及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鹽沼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還原、物種分布模型預測、空間統計分析、專家諮詢等方法量化各識別指標的空間分布,以生態區為單元,對照識別標準,共識別出36箇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重要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