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文化史長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卷》分“先秦秦漢卷”、“魏晉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近代卷”凡5卷,系統鉤稽闡述了中國海洋文化發展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經濟文化、社會文化及其海外影響與中外文化海路傳播等內容,既展示了中國海洋文化發展歷史極其豐富多彩的面貌,又展示了我國學界不同學科、視角的已有相關研究積累,是學界和社會各界了解和進一步深化研究中國海洋文化的工具書性質的參考文獻。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海洋文化史長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卷
- 出版社: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 頁數:518頁
- 開本:16
- 定價:69.80
- 作者:朱建君 修斌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7002256
- 品牌: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海洋文化史長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卷》是以中國海洋文化史為體例框架,廣泛蒐集匯總、梳理輯納學術界有關中國海洋文化的研究成果,編纂集成的一部較為完整系統的中國海洋文化史長編。
圖書目錄
序
弁言
本卷概述
第一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中國海疆
第一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海疆
第二節隋朝沿海疆域的治理與開發
第三節唐前期中國沿海疆域的發展
第四節唐中葉以後的中國沿海疆域及其治理
第五節隋唐時期中國海疆開發與發展的歷史特徵
第二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海洋認知與利用
第一節海洋認知的發展與海洋觀念
第二節海洋經濟利用領域和規模的擴大
第三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海洋政策與管理
第一節海洋漁業政策與管理
第二節海鹽政策與管理
第三節三國至唐代前期的航海貿易政策與管理
第四節唐代的市舶使與市舶管理
第四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造船與航海
第一節造船技術的進步和造船業的發展
第二節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航路拓展
第三節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航海技術
第四節三大僧人的航海經歷及其記錄
第五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與海外貿易
第一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海外貿易
第二節隋唐時期的海外貿易
第三節活躍的唐代中外海商
第六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海港與城市
第一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海港
第二節隋唐時期海港的發展狀況
第三節唐代繁榮的諸海港
第七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海外經略
第一節魏晉南北朝時期對朝鮮半島的經略及其相互關係
第二節唐朝與新羅的關係
第三節唐朝初期的平百濟之戰
第四節隋唐王朝與日本的關係
第八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海路文化交流
第一節大陸移民及中日交往中的中華文明傳播
第二節隋唐文化對日本的全面影響
第三節唐朝的新羅僑民
第四節隋唐時期與東南亞、西亞的海上文化交流
第九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海上社會
第一節東南沿海水上居民
第二節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海盜
第十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海洋信仰與風俗
第一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海神信仰
第二節東海仙境信仰與成仙追求
第十一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海洋文學
第一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海洋文學
第二節唐代的海洋文學
參考文獻
弁言
本卷概述
第一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中國海疆
第一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海疆
第二節隋朝沿海疆域的治理與開發
第三節唐前期中國沿海疆域的發展
第四節唐中葉以後的中國沿海疆域及其治理
第五節隋唐時期中國海疆開發與發展的歷史特徵
第二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海洋認知與利用
第一節海洋認知的發展與海洋觀念
第二節海洋經濟利用領域和規模的擴大
第三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海洋政策與管理
第一節海洋漁業政策與管理
第二節海鹽政策與管理
第三節三國至唐代前期的航海貿易政策與管理
第四節唐代的市舶使與市舶管理
第四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造船與航海
第一節造船技術的進步和造船業的發展
第二節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航路拓展
第三節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航海技術
第四節三大僧人的航海經歷及其記錄
第五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與海外貿易
第一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海外貿易
第二節隋唐時期的海外貿易
第三節活躍的唐代中外海商
第六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海港與城市
第一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海港
第二節隋唐時期海港的發展狀況
第三節唐代繁榮的諸海港
第七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海外經略
第一節魏晉南北朝時期對朝鮮半島的經略及其相互關係
第二節唐朝與新羅的關係
第三節唐朝初期的平百濟之戰
第四節隋唐王朝與日本的關係
第八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海路文化交流
第一節大陸移民及中日交往中的中華文明傳播
第二節隋唐文化對日本的全面影響
第三節唐朝的新羅僑民
第四節隋唐時期與東南亞、西亞的海上文化交流
第九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海上社會
第一節東南沿海水上居民
第二節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海盜
第十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海洋信仰與風俗
第一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海神信仰
第二節東海仙境信仰與成仙追求
第十一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海洋文學
第一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海洋文學
第二節唐代的海洋文學
參考文獻
序言
海洋文化是一門新興的交叉性、綜合性學科,它既包含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學科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學科,又包含了基礎理論學科與套用科學學科,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現實意義和發展潛力。
海洋文化史體現了海洋文化的歷史視角,或是歷史研究的海洋史觀,既涉及海洋文化的各個層面,如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也涉及歷史學的各種專門史領域,如政治史、經濟史、外交史、軍事史、文化史、思想史、科技史、藝術史、文學史、民俗史等等。更細的當然還有海疆史、海島史、海防史、海軍史、海戰史、航海史、造船史、海關史、海產史、海港史、海洋文學史、海洋藝術史等,還包括海洋意識、海防觀念、海權觀念、海洋政策、海路交通、海上貿易、海洋社會、海外移民等等,可見涵蓋面極其廣泛,內容極其豐富。
從中國海洋文化史的視角來看,中國也是一個海洋大國,有著18000多千米長的大陸海岸線,6500多個島嶼和300多萬平方千米的海域(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領海加上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而這片廣闊的海洋國土卻常常為國人所忽略或誤解。甚至有人把中華文明簡單歸結為與海洋脫離以至對立的“黃土文明”,這是必須加以糾正的。回顧中國歷史,大量史料證明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走向海洋的民族之一。浙江河姆渡遺址發現的獨木舟的槳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文字記載中,《竹書紀年》有夏代的航海活動記錄,“東狩于海,獲大魚。”甲骨文中也有殷商人揚帆出海的記載。《史記》寫春秋戰國時,吳國水軍曾從海上發兵進攻齊國。而齊景公曾游於海上,樂而不思歸。《論語》中說連孔子也表示過想“乘桴浮於海”呢!秦始皇多次東巡山東沿海,命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和百工出海尋找長生不老藥,而徐福船隊出海東行後竟一去不復返。後人遂有徐福東渡曰本的種種傳說。以上這些都是發生在公元前的事例,難道能說我們的老祖宗不知道海洋嗎?我們應該從考古遺址文物和上古史料文獻研究中,發掘出更多中華民族先人從事有關海洋活動的事跡,並加以考訂、闡述。
中國在古代還曾經是海上貿易十分發達,航海和造船技術領先於世界水平的國家,這是值得炎黃子孫們自豪的歷史。《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代中國船隊從廣東徐聞或廣西合浦出海,經東南亞、馬六甲海峽直至印度馬德拉斯沿海“黃支國”和“已程不國”(斯里蘭卡),被後人稱為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時已與歐洲的“大秦國”(即東羅馬帝國)有了交往。東晉僧人法顯從長安出發經西域到印度(當時稱天竺),學梵文抄佛經。公元411年,又從“獅子國”(斯里蘭卡)坐船經印度洋和南海回國。唐代,中國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海上交通十分發達,開闢了多條海外航線。如赴日本的東亞航線,還分為經朝鮮半島沿海的北路與直接橫渡東海的南路。另有赴庫頁島、堪察加的東北亞航線。特別是通往西方的唐代海上絲綢之路。據唐朝宰相賈耽所著《廣州通海夷道》記載,這條航線從廣州出發,越海南島,沿印度半島東岸航行,順馬來半島南下。經蘇門答臘、爪哇,出馬六甲海峽,橫渡孟加拉灣至獅子國,沿印度半島西岸航行,過阿拉伯海,抵波斯灣。再沿阿拉伯半島南岸西航經巴林、阿曼、葉門至紅海海口,最後南下直至東非沿岸。唐代遠洋海船把中國絲綢、瓷器、茶葉運銷亞非各國,並收購象牙、珍珠、香料等物品,盛況空前。唐代重要海港如廣州、泉州、福州、明州(寧波)、揚州、登州等都已成為世界貿易大港。而宋代的海上貿易更超過唐代,政府設立市舶司,給商人發放出海貿易的“公憑’:(許可證),對進港商船徵收關稅,鼓勵發展對外貿易。據《嶺外代答》、《諸藩志》等宋朝書籍記載,通商的國家和地區就有50多個,包括閹婆(爪哇)、三佛齊(蘇門答臘)、大食(阿拉伯)、層拔(東非)等。尤其是宋代中國海船首先用指南針和羅盤針導航,開創航海技術的重大革命,後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才有歐洲人的大航海時代。當時中國的海船建造水平及航海技術水平都達到了世界前列。宋代遠洋航船依靠羅盤導航甚至可以橫渡印度洋,直達紅海和東非。
海洋文化史體現了海洋文化的歷史視角,或是歷史研究的海洋史觀,既涉及海洋文化的各個層面,如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也涉及歷史學的各種專門史領域,如政治史、經濟史、外交史、軍事史、文化史、思想史、科技史、藝術史、文學史、民俗史等等。更細的當然還有海疆史、海島史、海防史、海軍史、海戰史、航海史、造船史、海關史、海產史、海港史、海洋文學史、海洋藝術史等,還包括海洋意識、海防觀念、海權觀念、海洋政策、海路交通、海上貿易、海洋社會、海外移民等等,可見涵蓋面極其廣泛,內容極其豐富。
從中國海洋文化史的視角來看,中國也是一個海洋大國,有著18000多千米長的大陸海岸線,6500多個島嶼和300多萬平方千米的海域(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領海加上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而這片廣闊的海洋國土卻常常為國人所忽略或誤解。甚至有人把中華文明簡單歸結為與海洋脫離以至對立的“黃土文明”,這是必須加以糾正的。回顧中國歷史,大量史料證明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走向海洋的民族之一。浙江河姆渡遺址發現的獨木舟的槳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文字記載中,《竹書紀年》有夏代的航海活動記錄,“東狩于海,獲大魚。”甲骨文中也有殷商人揚帆出海的記載。《史記》寫春秋戰國時,吳國水軍曾從海上發兵進攻齊國。而齊景公曾游於海上,樂而不思歸。《論語》中說連孔子也表示過想“乘桴浮於海”呢!秦始皇多次東巡山東沿海,命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和百工出海尋找長生不老藥,而徐福船隊出海東行後竟一去不復返。後人遂有徐福東渡曰本的種種傳說。以上這些都是發生在公元前的事例,難道能說我們的老祖宗不知道海洋嗎?我們應該從考古遺址文物和上古史料文獻研究中,發掘出更多中華民族先人從事有關海洋活動的事跡,並加以考訂、闡述。
中國在古代還曾經是海上貿易十分發達,航海和造船技術領先於世界水平的國家,這是值得炎黃子孫們自豪的歷史。《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代中國船隊從廣東徐聞或廣西合浦出海,經東南亞、馬六甲海峽直至印度馬德拉斯沿海“黃支國”和“已程不國”(斯里蘭卡),被後人稱為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時已與歐洲的“大秦國”(即東羅馬帝國)有了交往。東晉僧人法顯從長安出發經西域到印度(當時稱天竺),學梵文抄佛經。公元411年,又從“獅子國”(斯里蘭卡)坐船經印度洋和南海回國。唐代,中國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海上交通十分發達,開闢了多條海外航線。如赴日本的東亞航線,還分為經朝鮮半島沿海的北路與直接橫渡東海的南路。另有赴庫頁島、堪察加的東北亞航線。特別是通往西方的唐代海上絲綢之路。據唐朝宰相賈耽所著《廣州通海夷道》記載,這條航線從廣州出發,越海南島,沿印度半島東岸航行,順馬來半島南下。經蘇門答臘、爪哇,出馬六甲海峽,橫渡孟加拉灣至獅子國,沿印度半島西岸航行,過阿拉伯海,抵波斯灣。再沿阿拉伯半島南岸西航經巴林、阿曼、葉門至紅海海口,最後南下直至東非沿岸。唐代遠洋海船把中國絲綢、瓷器、茶葉運銷亞非各國,並收購象牙、珍珠、香料等物品,盛況空前。唐代重要海港如廣州、泉州、福州、明州(寧波)、揚州、登州等都已成為世界貿易大港。而宋代的海上貿易更超過唐代,政府設立市舶司,給商人發放出海貿易的“公憑’:(許可證),對進港商船徵收關稅,鼓勵發展對外貿易。據《嶺外代答》、《諸藩志》等宋朝書籍記載,通商的國家和地區就有50多個,包括閹婆(爪哇)、三佛齊(蘇門答臘)、大食(阿拉伯)、層拔(東非)等。尤其是宋代中國海船首先用指南針和羅盤針導航,開創航海技術的重大革命,後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才有歐洲人的大航海時代。當時中國的海船建造水平及航海技術水平都達到了世界前列。宋代遠洋航船依靠羅盤導航甚至可以橫渡印度洋,直達紅海和東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