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建校90周年大會

中國海洋大學建校90周年大會

中國海洋大學於2014年10月25日在中國海洋大學綜合體育館裡舉辦的慶祝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海洋大學建校90周年大會
  • 舉辦時間:2014年10月25日
今天,中國海洋大學全體師生隆重舉行慶祝建校90周年大會,共同見證中國海洋大學90年的光榮歷史。
據中國海洋大學校長於志剛介紹,90年前,中國海洋大學的前身—私立青島大學創立於魚山校區。在匯泉灣畔、八關山下這座美麗的校園中,先輩們以“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宏材,應國家需要”為創校宗旨,開青島高等教育之先河,也自此開啟了一所大學與國家民族同呼吸、與國家海洋事業共命運的光輝歷程。學校歷經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山東大學幾個時期,至1959年山東海洋學院成立時止,辛勤耕耘35年,成就斐然。特別是在上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人文和科學名家雲集,教學、研究和文學創作繁榮,形成了學校早期辦學歷史上的兩個黃金髮展期。與此同時,從倡設海邊生物學、海洋學、氣象學,到開辦中國第一個水產系,設立海洋研究所、開辦海洋系,學校“文史見長,發展生物,開拓海洋”的辦學特色初成,學術聲譽日隆。
他回憶說,55年前,還是在美麗的魚山校區,山東海洋學院成立,翌年即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全國13所重點綜合性大學之一。學校自此開始了特色鮮明、穩定發展的階段。此後,學校再經山東海洋學院、青島海洋大學兩個時期,至2002年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四十多年艱苦奮鬥,在建院之初的海洋水文氣象系、水產系、海洋物理系、海洋化學系、海洋生物系5個學系的基礎上,壯大海洋和水產學科,增設地質、信息、工程、環境、食品和人文社會學科,開拓海洋藥物、海洋環境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辦學實力迅速增強,綜合性大學的基礎基本形成。期間,學校建成了浮山校區,辦學規模穩步發展,辦學質量不斷提高,贏得了“學在海大”的美譽。世紀之交,在全國高校大改革、大發展的背景下,學校從自身特點和國家需要出發,確立了“重特色、求質量,先做強、再做大”的總體發展策略,在全國率先舉起了“高水平特色大學”的旗幟,贏得了國家和社會各界的寶貴支持,先後於1994年和2001年正式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序列,拉開了建設高水平特色大學的序幕。
他說,12年前,學校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事業發展步入了科學發展、內涵發展的新階段。我們緊扣國家重大需求這一主線,瞄準國際學科前沿,積極推進“人才強校”、“國際化”和“文化引領”三大戰略,堅持“強化發展特色,協調發展綜合,以特色帶動綜合,以綜合強化特色”的學科發展思路,橫向拓展,縱向提升,高水平特色大學建設取得驕人的成績。通過大力實施“築峰”、“繁榮”、“綠卡”和“英才”等系列人才工程,學校人才隊伍呈現出嶄新的面貌;依託“985工程”重點建設,積極探索“方向-平台-項目-人才”四位一體、互動發展的科研組織運行模式,學術創新的活力快速增強;提出了“通識教育為體,專業教育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在全國率先探索建設了以“有限條件下的自主選課制”為主要內容的本科教學運行新體系,為學生提高綜合素養、實現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嶄新的平台;學校大力推進和全球大學、研究機構的合作,合作培養人才、建設聯合研究中心、共同開展學術研究已呈現全方位、實質性合作的新局面。學校於十幾年前即聯合青島四家涉海科研機構,牽頭籌建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進行了協同創新模式的不斷探索;聘請著名作家、國家文化部原部長王蒙先生為學校顧問、教授、文學院院長,倡設駐校作家制度和名家課程體系,高起點快速發展人文學科;聘請國家海洋局原局長王曙光先生為學校顧問、教授、海洋發展研究院院長,開拓海洋發展戰略研究和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等等。這些卓有成效的改革舉措給學校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活力,推動了學校事業的跨越發展。
於志剛說,最近十幾年來,學校先後主持承擔11項973計畫和重大科學研究計畫,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國家二等獎10項。經過連續三期的“985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水平大幅提升,海洋、水產學科始終位居全國第一,一批人文社會學科、工程技術學科先後建成博士點、博士後流動站。學校已有8個學科進入ESI世界前1%,在海洋領域發表的研究論文躍升到世界第14位。期間,我們齊心協力、艱苦奮鬥,建成了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嶗山校區,為學校長遠發展構築了更加堅實的載體。這些成就的取得,使學校始終站在我國海洋高等教育的最前列,為國家海洋事業的快速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也為學校實現新的跨越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中國海洋大學憑海而立,因海而興。建校90年來、特別是山東海洋學院成立以來,學校始終以全方位服務國家海洋事業發展為己任。文氏普遍風浪譜、超淺海風暴潮理論等一批理論成果實現業務化,推動了我國海洋環境數值預報的長足發展;研製出我國第一例現代海洋藥物藻酸雙酯鈉,推動了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統一國家海平面高程基準,在新中國首次大規模海洋調查中擔當主力軍;引領藻、貝、蝦、魚、參等海水養殖業的“五次浪潮”,推動我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一水產大國,中國海大人通過這些科技成果的奉獻,服務著國家海洋事業的發展壯大。赫崇本先生和其他二十多位專家聯名上書國家科委並黨中央、國務院,建議成立國家海洋局,促成了國家海洋局的誕生,使得我國海洋事業從此有了專門統籌管理的政府部門;提出國家海洋管理體制和海洋權益問題的建議,提出建設“透明海洋”、“藍色糧倉”,中國海大人通過這些建言獻策,服務國家海洋發展戰略藍圖的擘畫。這些亮閃閃的足跡閃耀在國家海洋事業發展的史冊上,體現了中國海大人謀海濟國的特殊貢獻。
他說,大學培育英才,英才光耀大學。建校90年來、特別是山東海洋學院成立以來,學校始終秉承“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宏材,應國家需要”的創校宗旨,以培養國家海洋事業領軍人才和骨幹力量為特殊使命,培育了10多萬優秀人才。美麗的海大園中走出了共和國元帥羅榮桓,走出了12 位海洋、水產領域的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兩位國家海洋局局長;走出了中國第一個登上南極的科學家董兆乾、第一個徒步考察南極的科學家蔣家倫、第一個南北兩極都登上的科學家趙進平;走出了2008年奧運會射箭冠軍張娟娟和“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守衛祖國南海島礁的李文波。在神舟飛天、嫦娥奔月的發射場,在蛟龍號探海、南北極科考的浩瀚海域,在海洋預報、海水養殖的第一線,在世界各地、各行各業,到處都有中國海大人的身影。他們辛勤耕耘、勵精圖治,為國家富強、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作出了貢獻,也為母校贏得了聲譽。
90年來,中國海洋大學與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奮起、與新中國的建設和改革發展同呼吸、共命運,走出了一條“特色立校、科學發展、樹人立新、謀海濟國”的辦學道路,譜寫了一曲奮鬥不懈、發展壯大的藍色華章。中國海洋大學的發展史,是一部中國現代海洋高等教育的發展史,也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探索認知海洋、開發利用海洋、科學保護海洋的一個歷史縮影。
90年來,中國海洋大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優良傳統,積澱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海納百川,取則行遠”的校訓,“崇尚學術,謀海濟國”的價值取向,這是中國海大精神的高度凝練。正是這種獨具特色的大學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海大人矢志不渝地耕耘海洋,服務國家,為海洋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貢獻。
於志剛說,縱觀中國歷史,國家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海洋,海洋強國之夢,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臨近和真切。作為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唯一一所海洋大學,大家唯有自強不息,勇於擔當,才能不辱使命,再創輝煌。
——要推動學校持續科學發展,必須進一步弘揚大學精神,踐行大學之道。要營造更加優良的校風學風,培育古今貫通、中西融會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氣象。要著力建設一所有德性、守契約的大學,一所自由開放、和諧向上的大學,以此推動教授治學、民主管理,以此激發創新創造的活力,凝聚改革發展的動力,推動學校向著國際知名、特色顯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目標闊步前進。
——要推動學校持續科學發展,必須始終堅持“重特色、求質量,先做強、再做大”的總體發展策略,扎紮實實,不浮不躁;必須始終按照“強化發展特色,協調發展綜合,以特色帶動綜合,以綜合強化特色”的學科發展思路謀劃學科發展,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必須始終堅持“特色立校、科學發展、樹人立新、謀海濟國”的辦學道路不動搖,把學校的發展融入時代發展的潮流中,融入建設海洋強國、實現民族復興、促進世界和諧的偉大事業中,在服務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不懈奮鬥中實現大學的價值。
已經93歲高齡的老校長文聖常院士日前為學校90華誕賦詩一首:魚浮嶗山學脈延,師嚴生勤奮致遠。九十年闊搏擊勇,更愛海深洋無邊。這首飽含深情的詩賦,道出了中國海大人無比深厚的海洋情懷,抒發了中國海大人跨越發展的豪邁之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