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十大科技進展

經中國海洋學會、中國太平洋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聯合組織常務理事、理事、同行領域專家及相關單位,經過廣泛推薦、專家評議以及投票排序,評選出“2014 年度中國海洋十大科技進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海洋十大科技進展
發展背景,發展歷程,

發展背景

經中國海洋學會、中國太平洋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聯合組織常務理事、理事、同行領域專家及相關單位,經過廣泛推薦、專家評議以及投票排序,評選出“2014 年度中國海洋十大科技進展”。

發展歷程

1.國產“海馬”號無人遙控潛水器(ROV)通過4500 米海試驗收
“海馬”號無人遙控潛水器(ROV)是國家863 計畫重點項目科研成果,是我國迄今為止自主研發的系統規模和下潛深度最大的無人遙控潛水器。2014 年通過了863 計畫海洋技術領域組織的海上試驗驗收。“海馬”號的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全面突破了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的相關核心技術,具備了自主開發能力,是我國深海技術裝備領域繼“蛟龍”號載人潛水之後取得的又一標誌性成果。

2.我國成功研發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海燕”水下滑翔機
2014 年我國突破關鍵技術,成功研發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水下滑翔機“海燕”。該成果創造了中國水下滑翔機多項紀錄,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和封鎖,有效推進了我國水下滑翔機的實用化進程。“海燕”已套用於“南水北調”水源地水質監測、南海環境調查等國家重大工程和海洋國防建設,在海洋關鍵技術與示範套用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3.全球及中國近海海底地震監測系統搭建完成,我國初步具備全球海底地震及其引發海嘯的自動化監測預警能力
為有效應對海嘯威脅,我國組織實施建設了25 個海嘯預警寬頻地震台,搭建了全球及區域海嘯地震自動監測分析系統,實現全球中強海底地震震源參數的自動測定,首次發展了海嘯數值預報並行計算模型,構建了囊括7 萬個海嘯傳播情景的定量海嘯預警資料庫,布放維護了我國首個南海海嘯浮標,發展了海嘯災害風險評估區劃技術方法體系。上述研究成果的集成和業務化套用標誌著我國初步具備了全球海底地震及其引發海嘯的自動化監測預警能力。

4.我國實現自主衛星的大洋漁場信息獲取、服務及集成套用
“基於自主衛星的大洋漁場信息獲取、服務及集成套用”項目,首次突破並實現了遙感、導航及廣播通信等衛星在大洋漁業產業化中的集成套用技術,實現了大洋漁場環境產品的全球覆蓋,創新性地提出了基於多遙感因子的高精度中心漁場預報模型。完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漁業生產套用服務系統,在全球3 大洋11 個漁場開展了套用示範,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5.我國南極科考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第30 次南極考察中,“雪龍”號首次完成環南極航行考察,抵達我國船舶當時為止到達的最南緯度75 度20 分。考察隊在南極地震觀測儀器布放、生態與環境考察以及隕石與生物標本的採集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南極建成中國第四個南極科考站——中國南極泰山站。泰山站位於中山站、崑崙站之間,是重要的中繼站和夏季站,也是開展南極內陸科考的重要支撐平台。

6.我國首次進行三百米飽和潛水作業
中國首次300 米飽和潛水作業取得圓滿成功,使我國成為繼美、英等已開發國家之後第9 個具備開展300 米深度潛水作業能力的國家,這對提高我國水下大深度搶險救援、海洋工程深潛水作業和高效處置水下重特大突發事件的能力,以及拓展海洋工程、發展海洋經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7.我國科學家在全球氣候變暖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我國科學家和國外學者合作研究了導致過去十幾年間全球表面溫度上升速度減緩的原因,並在Science 上發表了題為《行星中的熱量分配導致全球變暖的減緩與加速》的文章。該研究得出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北大西洋北部海水溫-鹽持續上升,促進了北大西洋深層水的形成,加速了向深海的熱量輸送,從而減緩了表面溫度的上升速度。這一結論說明全球氣候變暖並未減緩,只是熱量在氣候系統中分配發生了變化,海洋在此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8.我國科研人員提出顛覆性理論:“光滑洋殼的俯衝較粗糙洋殼的俯衝更易產生毀滅性的海底大地震”,引發國際關注
板塊匯聚邊界的俯衝帶大斷層可產生對人類毀滅性的地震和海嘯,其中俯衝斷層強度與地震活動性的關係一直是科學家開展危險性分析和減災設防工作的重要依據。傳統觀點認為“粗糙板塊(如海山)俯衝會造成強斷層並引發大地震”,該研究給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研究人員首次發現有大地震發生的俯衝斷層較蠕變滑動的俯衝斷層強度更弱,並提出俯衝洋殼的粗糙程度控制著俯衝斷層的強度及地震活動性,光滑的俯衝洋殼導致更弱的斷層並可產生大的地震。

9.我國科研人員在石油降解微生物方面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我國科研人員在石油降解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並在Nature Communication 上發表了題為《柴油食烷菌長鏈烷烴的代謝網路研究》的文章。該研究對於不同有機污染物吸收與降解機制研究有普遍性的參考價值,對於防治海洋石油污染、開發石油烷烴的生物感測器以及高效石油降解菌劑有著里程碑意義。

10.“蛟龍”號首次下潛到西南印度洋海底熱液區作業
“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備選作業海區開展了2014 年-2015 年下潛任務,這是中國載人潛水器首次在印度洋下潛,也是首次對西南印度洋洋中脊活動熱液區開展深潛調查。本次下潛獲取了大量熱液區及附近區域生物,獲取各類玄武岩等樣品。下潛作業完成了潛水器技術狀態覆核,為該熱液區熱液活動、生物群落等研究提供了全新資料,同時對認識全球熱液生物的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