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泥炭地碳儲量與碳排放》是2013年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學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泥炭地碳儲量與碳排放
- 作者:馬學慧
- 出版時間:2013年1月1日
- 出版社:中國林業出版社
- ISBN:9787503868313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泥炭地碳儲量與碳排放》一書首次對我國泥炭地碳儲量和碳密度進行估算,為泥炭沼澤生態系統碳儲量研究提供較為準確數據,同時,可為區域泥炭沼澤地生態保護和政府碳減排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在我國土壤學研究中泥炭土只作為一種土壤類型,在許多文章中也只提供一個區域土壤碳儲量和碳密度的數據,《中國泥炭地碳儲量與碳排放》套用全國泥炭資源調查的數據對泥炭地有機碳進行相關方面的系統研究在國內是首次的。
圖書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 全球泥炭地和泥炭資源概況
第一節 全球泥炭的分布規律
一、泥炭的分布概況
二、強度泥炭堆積帶
三、弱度泥炭堆積帶
四、主要泥炭地的類型分布
第二節 全球泥炭資源面積和儲量
一、全球泥炭資源面積
二、全球泥炭資源儲量估算
第三節 全球泥炭地有機碳儲量
一、泥炭地在全球碳循環中的重要作用
二、各大洲泥炭地有機碳儲量估算
三、幾個泥炭大國泥炭地有機碳儲量概況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我陶泥炭資源分布
第一節 我國泥炭資源分布及其特點
一、我國泥炭的分布
二、我國泥炭資源分布特點
第二節 我國泥炭資源面積和儲量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我國泥炭地有機碳儲量估算
第一節 泥炭地有機碳儲量估算方法
第二節 我國泥炭地不同勘探等級的碳儲量估算
一、我國泥炭資源量勘探等級分類及分級
二、可利用泥炭資源有機碳儲量估算
三、尚難利用泥炭資源有機質儲量估算
第三節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泥炭地有機碳儲量
第四節 我國不同氣候帶泥炭地有機碳儲量空間分布
第五節 典型省份泥炭地有機碳儲量
一、四川省泥炭地有機碳儲量
二、黑龍江省泥炭地有機碳儲量
第六節 泥炭地有機碳儲量分區
一、泥炭地有機碳儲量分區原則與依據
二、泥炭地有機碳儲量分區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我國泥炭地有機碳特徵分析
第一節 泥炭地有機碳密度
一、泥炭地有機碳密度的空間分布
二、不同蘊藏形式的泥炭地有機碳密度
三、不同裸露泥炭(沼澤)剖面的有機碳密度差異
四、泥炭地有機碳密度與灰分相關關係分析
第二節 我國泥炭地單位面積有機碳堆積量
一、泥炭地單位面積有機碳堆積量的空間分布
二、典型區泥炭地單位面積有機碳堆積量
三、泥炭地單位面積有機碳堆積量與一些要素的相關性分析
第三節 我國泥炭地有機碳積累強度
一、泥炭地有機碳積累強度的空間分布
二、典型泥炭地分布區有機碳積累強度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我國泥炭地主要造炭植物對大氣CO2的吸收與閻定
第一節 某些造炭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造炭植物光合作用
二、CO2濃度與光合速率
第二節 造炭植物的淨生產力
一、蘆葦生物量變化
二、長白山溝谷沼澤地烏拉苔草生物量變化
三、三江平原沼澤地毛苔草生物量變化
四、環境條件對沼澤植物生物量的影響
第三節 造炭植物的分解與積累
一、立枯物和凋落物
二、泥炭地主要植物凋落物的分解
三、泥炭的積累
第四節 造炭植物中的有機碳變化
一、沼澤與沼澤化草甸沉積物剖面有機碳的變化
二、不同土地利用下有機碳差異
三、濕地生態系統沉積物有機碳與水分變化的關係
參考文獻
第六章 我國典型區泥炭沼澤地碳排放
第一節 泥炭沼澤地碳排放研究進展
一、泥炭地碳循環
二、泥炭地碳通量觀測方法
第二節 若爾蓋高原泥炭沼澤地碳排放
一、區域泥炭沼澤概況
二、泥炭沼澤地CO2排放規律及影響因素
三、泥炭沼澤地CH4排放規律及影響因素
四、若爾蓋高原泥炭沼澤地碳排放估算
第三節 三江平原沼澤地碳交換
一、三江平原概況
二、三江平原泥炭地分布
三、三江平原沼澤地C02交換
四、三江平原沼澤地CH4交換
五、三江平原沼澤地碳交換估算
第四節 我國其他地區沼澤地碳排放研究
參考文獻
第七章 減少泥炭地碳排放的對策
第一節 減少泥炭地碳排放的意義
一、泥炭地是全球重要的碳匯
二、保護泥炭地能夠減緩氣候變化
第二節 國際上減少泥炭地碳排放對策
一、泥炭地的保護和恢復
二、減少泥炭地碳排放的管理措施
第三節 減少泥炭地碳排放的體制和政策
一、泥炭地綜合管理
二、相關管理制度和政策
第四節 我國減少泥炭地碳排放對策
一、我國的濕地保護管理現狀
二、我國的泥炭地管理現狀
三、我國泥炭地管理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