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槐(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陳槐(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槐,男,漢族,先後畢業於重慶大學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學博士。

現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擔任職務,職務任免,研究方向,科研項目,主要貢獻,社會兼職,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2003年,於重慶大學獲得環境工程專業學士學位和英語專業學士學位。
2008年,於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獲得植物學博士學位。
2008年至2012年,在重慶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並於其間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開展了研究工作。
現任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長。

擔任職務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致公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委員。

職務任免

2023年11月6日,中共中國科學院黨組決定:陳槐同志任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長。

研究方向

濕地科學,全球變化生態學,生物地球化學

科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培育項目,若爾蓋退化泥炭地甲烷厭氧氧化潛勢及其功能微生物對氮沉降回響研究,2019/01- 2021/12。
(2)中科院先導專項A類,高寒沼澤濕地退化過程及適應性管理對策,2018/08-2022/12。
(3)國家重點研發計畫課題,高寒草地退化的自然和人為相對貢獻率,2016/07-2020/12。
(4)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泥炭地關鍵帶碳匯功能及源匯轉換閾值研究,2016/08-2020/12。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氣候變化下若爾蓋泥炭沼澤甲烷排放過程及微生物機制研究,2016/01-2019/12。
(6)中科院STS項目,四川高效生態農牧業技術研發與集成,2015/07-2017/07。
(7)四川省青年科技創新團隊,川西北草地碳增匯減排研究,2015/01-2017/12。
(8)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重點項目,氣候變化背景下喜馬拉雅地區泥炭地碳評估及生態系統服務,2014/01-2016/12。

主要貢獻

致力於泥炭地碳循環研究,取得的學術成績主要包括:系統評估了若爾蓋泥炭地土壤碳庫和我國泥炭地土壤碳庫,發現青藏高原泥炭地土壤碳儲量豐富,具有較大固碳潛力;系統闡述了若爾蓋泥炭地甲烷排放的時空格局,發現水位和植被是主導因子,進而與合作者一起開發了整合主導因子―“水文過程及植被功能”的新一代濕地甲烷排放過程模型;初步揭示了泥炭地土壤碳庫對全球變化的回響特徵,發現環境變化顯著促進了泥炭地土壤碳排放,相對穩定的深層泥炭在全球變化背景下表現出較大的不穩定性。
近年來,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等刊物上發表第一/通訊作者SCI論文40餘篇, ESI高被引論文2篇,主編英文專著1部,相關成果被包括Nature Climate Change,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等在內的SCI刊物他引1000餘次。以上部分成果收錄於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1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14年發布的調查報告及最新一期全球甲烷收支評估報告。
2022年9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陳槐研究員及其合作者通過研究青藏高原上的碳氮循環變化及驅動機制,提出草地可持續管理、生態工程和綠色技術發展,可抑制青藏高原溫室氣體排放,有助於維持青藏高原的碳匯功能,相關研究在《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上發表。

社會兼職

兼任中國生態學會濕地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學會湖泊與濕地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林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常務委員,國際湖泊與海洋學會Lindeman獎評審委員會委員;Global Change Biology編委,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責任編委,《植物生態學報》責任編委等。

獲獎記錄

先後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骨幹人才)、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等人才計畫。
2020年9月2日,因其對濕地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研究獲得2020年度亞太經合組織創新、研究與教育科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