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的源與流—人民法學文存

中國法的源與流—人民法學文存

《中國法的源與流》是中國著名法律思想史學家武樹臣長期系統研究中國法源流問題的重要成果,內容涉及中國數千年法律文化的具有典型性意義的課題,包括東夷文明和中國古代法的起源,先秦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徵,齊魯法文化的精神原點,孔子的法律思想與春秋法制改革,古代法律樣式的歷史發展,地域文化與先秦法律思想的形成,儒家法律傳統與中華法系,政體、法體之變與古代法的演進,近代個人本位法律觀在中國的命運,等等。作者提出,中國法的獨特之處是倫理主義精神和混合法。它們體現了古代先民的智慧,有效維繫了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發展。混合法包括成文法與判例制度相結合,法律規範與非法律規範相結合。這種法律樣式對我國今天的法制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法的源與流—人民法學文存
  • 作者:武樹臣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308頁
  • 開本:16
  • 定價:50.00
  • 外文名: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Law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10116415
  • 品牌: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法的源與流》(作者武樹臣)是一部中國法律史的基礎性理論著作,是作者對中國古代法律的“源”與“流”長達三十餘年研究的結晶,全書分為中國成文法的起源;從“箕子明夷”到“聽其有矢”——對《周易》“明夷”的法文化解讀;孔子與鑄刑鼎等內容,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武樹臣,男,1949年10月29日出生,北京市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1982年2月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學系,留校任教。長期從事中國法律思想史、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與教學工作。1992年至1997年任系副主任。1997年調任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從事民事審判工作,並繼續招收指導中國法史方向博士研究生。2005年4月調至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法律事務部任部長。代表性著作:《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合作)、《武樹臣法學文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儒家法律傳統》(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中國傳統法文化》(日本九州大學出版會2003年9月)、《判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主編)、《中國法律樣式》(台海出版社2004年1月)等。代表性論文:《易經與我國古代法制》、《尋找最初的“法”——對古“法”字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尋找最初的“德”——對先秦德觀念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走出法系——論世界主要法律樣式》、《中國法律文化探索》、《裁判自律引論》等。

圖書目錄

前言
上編 中國法的起源:尋找最初的獨角獸
第一章 尋找最初的獨角獸——對“□”的法文化考察
一 □的名稱、形象、身份和它所處的時代
二 □與蚩尤、五兵、五刑
三 □與玉琮、戰神、□(禮)
四 □與刑、辛、文身
五 □與旄舞、戰鼓、律
六 □與皋陶、弓矢、□
七 □與饕餮、蓐收、爽鳩
八 □與夔、西王母
九 □與象刑、筆
十 □與神明裁判、法冠
十一 結語
第二章 中國法的起源及其特徵
一 中國法起源的總體描述
二 中國法起源時代法文化的具體表現
三 東西方法文化起源之比較
第三章 中國成文法的起源
一 中國成文法的概念及夏、商、西周的立法
二 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律變革與成文法的誕生
三 中國成文法的確立
中編 中國法的成熟進程:思想與文化的表達
第四章 “直文化”與“隱文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兩大基因
一 “直”與“隱”的文字本義
二 “直文化”與“隱文化”的原始起點
三 三代文明與“隱文化”的繁榮
四 春秋時代地域文化中的“隱文化”和“直文化”
五 戰國時代“直文化”與“隱文化”的交鋒
六 封建時代“直文化”與“隱文化”的融合
七 對“直文化”與“隱文化”的歷史評價
第五章 從“箕子明夷”到“聽其有矢”——對《周易》“明夷”的法文化解讀
一 “明夷”考
二 “明夷”與東夷文明
三 弓矢在古代社會中的特殊作用
四 弓矢在訴訟中的證據意義
五 “明夷”與“不富以其鄰”、“迷逋復歸”的原則是一致的
六 箕子或以“明夷”古訓力諫紂王
七 “箕子明夷”與西周金文“瀵”字的出現:從神判法到人判法
八 “箕子明夷”對西周初期立法和後世司法的影響
第六章 孔子與鑄刑鼎
一 關於公布成文法問題
二 從晉刑鼎的內容看孔子反對晉刑鼎的理由
三 從孔子對鑄刑鼎事件的態度看他的政治立場
第七章 從“判例法”時代到“成文法”時代——對春秋法制改革的再探索
一 西周的法是貴族性的“判例法”
二 鄭、晉公布的法律是新式法典
三 春秋法制改革的歷史評價
第八章 秦“改法為律”原因考
一 關於秦“改法為律”及其與商鞅的關係
二 秦“改法為律”的一般原因
三 秦“改法為律”的特殊原因
四 結語:秦律留給後世的遺產
第九章 地域文化與先秦法律思想的主旋律
一 先秦地域文化的形成
二 魯國文化與儒家(孔、孟)的法律思想
三 晉國文化與法家(商、韓)的法律思想
四 齊國文化與齊學(管、苟)的法律思想
五 結語
第十章 齊魯法文化與中華法系的精神原點
一 齊魯法文化的定義
二 齊魯法文化的古老精神淵源
三 齊魯法文化的思想軌跡
四 齊魯法文化奠定了中華法系的基本形象
第十一章 儒家法律傳統與中華法系
一 儒家法律傳統界說
二 儒家法律傳統的思想淵源
三 儒家法律傳統的理論構成
四 儒家法律傳統的學術流變
五 儒家法律傳統與中華法系的基本特徵
第十二章 “橫的法”與“縱的法”——先秦法律文化的衝突與終結
一 交易·盟約·訴訟:家族本位下的橫向法律
二 從“神·禮”到“仁·法”:家族制度的衰落與個體意識的萌芽
三 “國家”與“公民”結盟:國家本位對家族本位的清算
四 “皆有法式”:國家本位下的縱向法律
五 結語
下編 中國法的演進規律與展望:在創新中返回歷史
第十三章 政體、法體之變與法的演進——對中國古代法律“法家化”、“儒家化”的法文化考察
一 西周春秋時代的政體與法體:“世卿世祿”的貴族政體與“議事以制”的“判例法”
二 古代法律傳統的理論詮釋:孑L孟(魯儒)的“為國以禮”和“貴族精神”
三 戰國秦代的集權政體和“成文法”:商韓(晉秦法家)的“以法治國”和“勁士精神”
四 先秦儒學的第一次蛻變:荀子(齊儒)的“隆禮重法”和“大儒風範”
五 西漢至隋唐的“儒法合流”、“禮法互補”、“人法兼用”與中國
古 代法律的自我完善
第十四章 移植與播種——個人本位法律觀在中國的命運
一 中國古代的法律價值觀
二 清末修律:個人本位意識的萌動
三 中華民國:國家社會主義理論
四 “以人為本”與當今法律文化建設
第十五章 中國古代法律樣式的理論詮釋
一 世界法律樣式的三個類型
二 中國古代的法律樣式
第十六章 中國“混合法”與世界法系
一 “混合法”的四個基本特徵
二 “混合法”的歷史成因
三 “混合法”的現代歷程和發展方向
四 中國“混合法”在世界法系的地位
主要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