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史導論

中國法史導論

《中國法史導論》是台灣著名法學家黃源盛教授任教政治大學、兼職“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期間的嘔心之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法史導論
  • 作者:黃源盛
  •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504 頁
  • ISBN:9787549556632
  • 定價:68 元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緒編,上古篇,中古篇,近世篇,現代篇,附錄,叢書信息,

內容簡介

作者採取“輕其所輕,重其所重”的書寫方式,有選擇性地集中闡釋了幾個重要的核心課題。從規範的源流到法系的形成(溯源),總述傳統中國法文化的內涵及其特徵,及下自先秦以迄 民國,以“歷史時期”區分為經,從法律規範、法律制度到法律思想、法律意識乃至司法實踐,以“問題導向”解析為緯,兼采“變”與“不變”的靜態與動態書寫方式,從時間、空間和事實三個向度呈現了中國法史演變的面貌。
中國法史導論
中國法史導論
法史教科書的經典之作,黃源盛第一本簡體版著作,李貴連、李啟成聯袂推薦。
初學者得窺學術門徑之過渡津梁,法史學者案頭之必備教學參考書。

作者簡介

黃源盛,1955年生於台灣雲林。台灣大學法學博士,日本京都大學法學部研究。政治大學法學院前特聘教授,現專任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先後兼職於台北大學、台灣大學、東吳大學等校,講授法制史、中國法律思想史、刑法。專長法史學、刑法學,著有《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1998,五南)、《民初法律變遷與裁判》(2000,台灣政治大學法學叢書 47)、《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2007,台灣政治大學法學叢書 55)、《漢唐法制與儒家傳統》(2009,元照)、《民初大理院與裁判》(2011,元照)以及《中國法史導論》(2013,犁齋社)等書,另有法史學相關學術論文多篇。近二十年,主要致力於“民初司法檔案”與“晚清民國立法史料”的整編與研究,論著頗豐。
中國法史導論
黃源盛

目錄

1 導言:法史學的第一堂課
1.1 法史學的名稱、性質及其定位
1.2 法史學研究的對象與範圍
1.3 研究中國法史的目的和方法

緒編

路漫修遠,上下求索
2 規範的源流與法系的形成
2.1 人類社會規範的起源及其衍化
2.2 傳統中國社會中的習慣與習慣法
2.3 歷史中的羅馬法系與中華法系
3 傳統中國法文化的內涵及其特徵
3.1 天人感通的法理論基礎
3.2 以刑為主的規範混同編纂體例
3.3 以家族倫理義務為本位的法律實質精神
3.4 司法與行政合中有分
3.5 法的世界與現實的世界

上古篇

古典法文化的原型
4 先秦時期的封建社會與法理思想
4.1 西周的封建體制與法理念
4.2 先秦諸子的法理論
4.3 春秋晚期成文法公布的爭議
4.4 中國體系化成文法典的始原
5 秦漢法制與兩漢春秋折獄
5.1 《睡虎地秦墓竹簡》與秦律
5.2 漢初法制的規制與運作
5.3 《張家山漢墓竹簡》與漢初法制
5.4 春秋折獄與儒家傳統

中古篇

成文法典的成熟與因襲
6 唐律中的禮刑思想
6.1 唐律的前世今生
6.2 唐律立法思想的理論基礎
6.3 唐律禮本刑用觀的具體內容
6.4 唐律禮本刑用觀評述
7 宋元時代的法律文化
7.1 宋代的立法與司法
7.2 宋朝法制的變與不變
7.3 宋朝的司法考試及案牘判語
7.4 元朝法制的變化及其特點
7.5 元代的刑制與司法機構

近世篇

中國法文化的盤整與轉化
8 明清社會與法制的發展
8.1 明朝法律的基本內容與特色
8.2 明朝的司法制度
8.3 清朝的立法素描
8.4 清朝的司法制度

現代篇

西潮衝擊與新舊法文化的交替
9 晚清社會變遷與中國法律的近代化
9.1 從固有法到繼受法
9.2 法律西化過程中的配套措施
9.3 晚清變法修律中的禮法爭議
9.4 晚清西法東漸中國法律的重大轉折
9.5 晚清繼受外國法的歷史與時代意義
10 民國法制的繼承與新創
10.1 民初北京政府時期的過渡性法制(1912-1928)
10.2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六法全書”的成形與實際(1928-1949)
10.3 民國法律文化的幾點省思
11 結語

附錄

附錄一 帝制中國法文化紀事
附錄二 晚清民初法制要事年表
附錄三 關鍵字索引
附錄四 黃源盛作品一覽表

叢書信息

新民說 (共31冊), 這套叢書還有 《法的中國性》,《紛爭的年代》,《民國紀事本末(1911-1949)》,《儒家式現代秩序》,《漢口的滄桑往事》 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