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沿海寄生/共棲紐蟲區系及典型類群進化研究》是依託中國海洋大學,由孫世春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沿海寄生/共棲紐蟲區系及典型類群進化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孫世春
- 依託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紐形動物是一類欠了解的動物,對共棲/寄生紐蟲的研究相對更為欠缺。本項目擬:研究我國各海區共棲/寄生紐蟲的物種組成、地理分布、區系特點及其與宿主分別格局的關係;以傳統的形態學、組織學方法對發現的物種進行分類描述,以基於DNA序列的單倍型統計簡約分析對近緣物種進行分子輔助鑑別,並嘗試以外部形態和DNA序列為主要特徵的實用分類;通過對典型類群(捲曲科、蟹居科等)的線粒體CO1、16S、核糖體18S、28S等DNA片段測序,用最大似然法和貝葉斯法構建系統發育樹;並在此基礎上,結合形態特徵分析,對相關類群進行分類修訂,探討紐形動物共棲/寄生現象的起源與進化格局;通過比較自由和共棲/寄生種類的形態、生態習性、生活史等特徵,分析共棲/寄生紐蟲的進化適應。目的在於豐富我國紐形動物物種多樣性記錄,為紐形動物門分類系統的厘定提供依據,為寄生現象的進化研究積累資料,為海洋動物寄生蟲疾病的防控提供參考。
結題摘要
本項目對中國沿海動物共棲/寄生紐蟲進行了調查,結合在其他地區採集的樣品對有關類群的物種界定、系統發育等進行了研究。採集的中國標本共鑑定出線紐類和蟹紐類紐蟲10種,包括新種5個,國內新記錄種2個;線紐類是一典型的暖水類群,東南亞海域是線紐類的分布和多樣性中心,該地區至少分布有9種,且已知的全部寄生/共棲類型均分布在這一地區;線紐類的吻針可分為平滑彎曲型、平滑直型和蝕刻直型三種類型;與自由生活種和兼性共棲種相比,專性共棲/寄生種具有吻前室退化、生殖腺發達等共同特徵;線上紐蟲發現了位於體腹側縱肌中的藍染(馬洛萊三色法)腺體(?),在蟹紐蟲發現了通過精莢傳遞精子的交配方式,二者在紐形動物門均為首次發現;測定了三種寄生/共棲紐蟲的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未見與自由生活的單針紐蟲在基因組結構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系統發育分析結果支持紐形動物寄生/共棲現象是多次起源。此外,在本項目的資助下,圍繞紐形動物還開展了其他研究,如:研究了血色喙紐蟲及近似種物種界定、物種多樣性及地理分布格局,發現與血色喙紐蟲外形相似的異紐類至少包含9個物種;研究了香港細首紐蟲的性腺發育,發現溫度是調控性腺發育和生殖周期的主要環境因子,日照時間對性成熟和產卵沒有顯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