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的國際貿易政策的理論和實證分析

中國汽車的國際貿易政策的理論和實證分析

《中國汽車的國際貿易政策的理論和實證分析》是依託華東師範大學,由周曉嵐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汽車的國際貿易政策的理論和實證分析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周曉嵐
  • 依託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目前對中國汽車產業的研究集中在國產車,然而關於進口車及其相關的國際貿易政策的研究很少,本項目力圖填補這一空白。本項目包含兩個部分。首先,分析中國的進口汽車高價格的形成原因。中國的進口汽車價格比在美國或歐洲賣的同款車的價格的兩倍還多。很多輿論包括國家發改委認為這是進口汽車生產廠商的壟斷造成的。我們將利用汽車的上牌數據來檢驗在華進口汽車廠商是否壟斷,計算進口汽車廠商的壟斷對汽車價格的影響。我們從經濟學模型出發,比較中美的汽車銷售商的管理法律的不同點,得出在不同情況下哪國的法律條款更有效和更能保護消費者利益的結論。其次,評估中國汽車產業的國際貿易政策和相關稅收政策。我們通過反事實估計的方法量化分析關稅、匯率等不同的國際貿易政策分別對國產車和進口車市場的影響。分析結果可為制定相關的國際貿易政策提供參考。

結題摘要

本項目研究了中國的汽車產業政策,特別是與國際貿易相關的汽車產業政策。首先,我們研究了徵收非貿易政策----消費稅----對中國汽車市場的保護效應,並將這種保護效應和關稅進行比較。實證結果表明消費稅和關稅都可以保護國內汽車製造商的市場份額,但它們只能將一小部分進口汽車的需求轉移到國產汽車上。這是由於進口車和國產車的替代性較弱,也是關稅和消費稅導致福利損失的根本原因。2006年和2008年的消費稅改革,都是對提高大排量車稅率、降低小排量車稅率,進口車以大排量車為主,國產車以小排量車為主,因此,這兩次消費稅改革都是間接保護了國產車。反事實估計表明,這兩次消費稅改革對國產車的市場份額的保護相當於在25%的關稅基礎上,再加28%的關稅。其次,我們對上海市機動車配額制度進行了分析。實證結果發現配額制度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車輛交易減少造成社會福利損失;另一方面,因為汽車消費減少導致汽車的負外部性降低而造成社會福利增加。淨福利效應取決於汽車外部性的影子價格、車輛壽命的假設和市場條件,如消費者對於車輛的偏好。與香港的累進稅制相比,配額制在控制車輛數量方面效果較差,但是有效的提高了社會福利。然後,我們考察了燃油稅對中國的汽車市場均衡和福利效應的影響。與之前的研究不同,我們的建模方法包含了家用汽車的購買和使用決定,後者在中國燃油稅的研究中往往被忽略。忽略這個會低估燃料稅緩解汽車外部性的能力。我們使用詳細的家庭層面的面板數據,估計了行駛車輛的燃油價格彈性,平均為-0.59。反事實分析的結果表明含稅汽油價格增加51%將使汽車銷量減少24.9%,但社會福利將增加到程度取決於車輛的壽命。與機動車配額制相比,燃油稅帶來了更大的汽車銷量、更高的社會福利。最後,我們還研究了中國汽車零售市場的不同群體之間的交易價格差異的影響因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