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平台,學術資源,

歷史沿革

1936年,“整理水利文獻委員會”的武同舉、趙世暹著手整編淮河、黃河、長江、運河河工檔案。
1937年7月7日,由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整理水利委員會隨中央水利實驗處西遷重慶,更名為“整理水利文獻室”。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隨中央水利實驗處遷回南京。
1956年,值國家大學和科研院所調整之際,水利文獻室的全體成員和圖書遷往北京,進入新組建的北京水利水電研究院,更名為“水利史研究所”。
1961年,改為“水利史研究室”。
1969年,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撤銷時,研究室同時解散,但根據水利部的指示,在文革開始之際所有圖書資料封存得以完好保留下來。
1978年,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恢復後,“水利史研究室”隨之恢復。
2001年,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的科研機構調整,水利史研究室編入新成立的防洪減災所。
2007年,重新恢復水利史研究室,於2009年更名為水利史研究所。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0年6月,研究所共有正式職工11人,其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人,高級工程師3人,高級政工師1人,工程師3人,助理工程師2人;其中獲博士學位3人,碩士學位6人。特聘專家2人,其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人,高級工程師1人。在讀碩士1名。

科研平台

截至2010年6月,研究所下設三個研究室:水文化與水利史研究室、信息與災害風險研究室、生態景觀與遺產保護規劃研究室。
水利部江河水利志指導委員會秘書處掛靠研究所,研究所還是水利部江河水利志收藏館的代管單位。

學術資源

截至2010年6月,研究所擁有130000件清代故宮洪澇檔案及近2000年水旱災害文獻檔案的收藏,線裝書20000餘冊;水利專著500餘部;地方志(古代)2000多種,是水利史、災害及減災研究的重要信息源,約占全國總收藏量的7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