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信仰》是2011年博揚文化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見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民間信仰
- 作者:王見川
- 出版時間:2011年
- 出版社:博揚文化
- ISBN:9789866543456
《中國民間信仰》是2011年博揚文化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見川。
中國民間信仰是指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海外華人的俗神信仰,中國的民間信仰的特點是功利性非常強,求神拜佛,求的一般是,升官發財、好姻緣、身體健康、出入平安、觀音借庫等等世俗功利的事,中國民間信仰者一般會自稱信佛教,少數說信道教,但對佛教和道教分不清,常混淆在一起。對佛教或道教的基本教義也不懂...
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現代。民間在出海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媽祖是集無私、善良、親切、慈愛、英勇等傳統美德於一體的精神象徵和女性代表。現如今,媽祖廟在中國沿海地區、內陸河道,以及世界各地華僑聚集的...
中國民間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是影響相當廣泛的一例。自古以來,俗信多以四川灌口為二郎崇祀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東岸的二王廟,與此對應,四川民間對二郎神崇拜也最興盛,凡驅儺逐疫、降妖鎮宅、整治水患、節令賽會等各種傳統民俗行為,莫不搬請二郎;有關二郎的大量傳說,被編入多種戲劇,甚至影響至地名、山名。
擁有最多追隨者的民間宗教是中國民間宗教。基本含義 民間宗教(或者稱為民間信仰),也有學者稱之為民俗宗教(folklore religion)或普化宗教(diffused religion)。一般是指鄉土社會中植根於傳統文化,經過歷史練瀝並延續有關神明、鬼魂、祖先、聖賢及天象的信仰和崇拜。通常民間宗教活動與正式教授的教義之間總有一種緊張...
漢族民間信仰,指存在於某些漢族民眾中的民間信仰。源於上古時代的原始宗教和古代神話,又受到儒、釋、道三教的深刻影響,有的可視為儒、釋、道三教的民俗化。中國古代的多神信仰曾一統於儒教,列入祀典的被奉為正祀,未入祀典的被斥為淫祀。一些影響較大的民間信仰神靈可能被列入祀典而成為儒教正祀,一些影響不...
《中國民間信仰》,烏丙安著。序 緒言 第一章 中國民間信仰的特徵 第二章 對自然物、自然力的崇拜 第一節 天、地及天體崇拜 1、天與天神崇拜 2、地與地神崇拜 3、日與日神崇拜 4、月與月神崇拜 5、星與星神崇拜 第二節 天象崇拜 1、雷與雷神崇拜 2、雨與雨神崇拜 3、風與風神崇拜 4、雲與雲神崇拜 ...
灶神又稱灶王爺,灶君,灶君司命,灶神星君,是中國傳統民間信仰最普遍的神祇之一。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位尊神為“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因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
天公是廣東、福建、四川、台灣等地的傳統民間信仰。農曆大年初九,是福建人拜天公、大過年的日子,這一天凌晨的拜天公儀式,比大年除夕迎新春、接財神更熱鬧,更隆重,祭拜儀式過後,大家吃一頓豐富的年餐,以示團圓、吉祥。誓這種傳統民俗源遠流長,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潮汕地區...
而明山宮所祀明山公王,是唐宋以來粵東人普遍信仰的三山國王之一的明山國王。3.泮坑公王廟 泮坑公王廟,又稱三山國王廟,始建於明代,位於梅州市梅江區三角鎮,距梅州市區梅城4公里。三山國王廟為黃瓦紅牆,彩繪朱門,屋脊上有“雙龍戲珠”,檐下掛著一塊橫匾,上面寫著“神光普照”四個鎏金大字。大門兩旁嵌有...
火神是民間俗神信仰中的神祇之一,是漢族傳說中的司火之神。漢族民間信仰和傳說中最著名的火神為祝融。中國各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風俗,由於地區不同,歷史文化不同,對火神有不同的認識和解釋。火神崇拜 中國各地都有火神祭祀的風俗,由於地區不同,歷史文化不同,對火神有不同的認識和解釋。各地傳說中的火神形象和...
太歲是中國民間信仰中有名的凶神.人們對太歲的信仰與歲星有關.由於歲星是天上的星體, 人們想像在地下有一個神, 與天上的歲星做相對的運動.於是, 為了方便記時, 至遲從西漢時,人們便創造了太歲.俗話常說: "不得在太歲頭上動土! "人們認為太歲每年所行經的方位, 與動土興造、遷徙、嫁娶的禁忌有關.太歲的...
鬥神,即司門守衛之神,鬥神畫是農曆新年時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 作為民間信仰中守衛門戶的神靈,人們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國漢族民間深受人們歡迎的守護神。 按照傳統習俗,每到春節前夕,家家戶戶便忙碌起來寫揮春、貼對聯和鬥神,祈福來年。根據史料記載,...
《中國民間信仰》是2011年博揚文化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見川。圖書目錄 第1冊,苦功悟道經--嘆世無為寶卷--破邪顯證鑰匙經 卷上、卷下--目蓮寶卷-- 第2冊,巍巍不動太山深根結果經--銷釋明證地獄寶卷--弘揚妙道玉華隨堂真經--金剛科儀寶卷-- 第3冊,唐三藏寶卷--雪山寶卷全集--潘公處世寶卷--妙英...
源於各民族傳統的原始宗教、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有的受到佛教、道教、儒教及漢族民間信仰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前多為全民性信仰。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生產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科學文化的普及而逐漸淡化,有的已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演變為宗教色彩很淡、民俗色彩很濃的旅遊文化資源。影響較大、研究較多的有:東北地區鄂倫春...
日游神,又稱日游巡。在中國民間宗教信仰中,日游神是負責在白天四處巡遊,監察人間善惡的神,一開始,日游神被認為是四處遊蕩的凶神,如果沖犯了日游神將會招來不幸。王曄《桃花女》雜劇第三折:“今日伊出門之時,正與日游神相遇,雖不至死,也要帶傷上陣。” 《玉曆至寶鈔》中,日游神作“日游巡”,作獄吏...
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是源於結繩記事形式、祖先崇拜性質的民族民間信仰,具有鮮明的錫伯民族特色。 敬祭“喜利媽媽”,是錫伯族普遍和獨有的全民族群體性信俗。2011年5月23日,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項目編號:Ⅹ-85。歷史淵源 錫伯族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
《民俗風情書系:中國民間信仰》是2013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旭霞。內容簡介 《民俗風情書系:中國民間信仰》由陳旭霞編著,中國民間信仰是具有頑強生命力和廣泛影響力的文化。從意識形態上看,它是非官方、非組織的文化;從文化形態上看,它重在實踐,是一種有形的和非物質的文化表現形式和載體;從...
天津媽祖文化民間信仰,源於津沽繁盛的河海漕運。始自元代初年,有近700年的歷史,一直久盛不衰。天津媽祖文化民間信仰,源於津沽繁盛的河海漕運。始自元代初年,至今有近700年的歷史,一直久盛不衰。天津人從最初的海神、護漕、海上水上航行安全的心理出發,信奉天后,一直發展到在生育習俗、服飾習俗、經濟工商習俗、...
道教宣揚的三官信仰流傳深遠,天官賜予福運,地官寬恕罪惡,水官消解災難,尤以天官賜福的說法最得人心,甚至貴為天子也篤信天官賜福的說法。道教重新塑造天官形象,並且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將三官信仰深深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這種方式就是節日。道教著作《歷代神仙通鑑》中把天地水三官誕生神話和三個重要民俗節日聯繫...
這套《中國民俗風情》叢書的編寫,是回響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 提出的“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偉大號召,在全國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結合點上,確定推出的 選題。它作為“農家書屋”的品種,旨在通過民間信仰、歲時節日、民間飲 食、民間繪畫和演藝等專題介紹,讓...
一直以來,中國就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國家,從帝王將相到平民百姓,信奉著多種多樣的神靈。這些神靈,除了部分脫胎於幾大宗教之外,更多的是土生土長、為中華獨有的民間信仰。主題 民間信仰 責任者 賈二強主講 版本 陝西省圖書館 2011年10月 日期 2010年11月20日 載體形態 時長:128分鐘 館藏信息 陝西省圖書館 ...
土地神,即管理一方的社神。秦漢以後為民俗廣泛祀奉。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較低,但在民間信仰極為普遍,是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土地神崇奉之盛,是由明代開始的。明代的土地廟特別多,這與皇帝朱元璋有關。據《琅砑漫抄》記載:朱元璋“生於盱眙縣靈鄉土地廟。”因而小小的土地廟,在明代備受崇敬。土地神的形象大都...
武曲星,中國民間信仰之一,與“文曲星”相互對應。五行陰金,化氣為財,為財帛宮主,成為財富之神,司掌財富、武勇,其又掌管天下武運,維護天下太平,傳說中,武曲星下凡者:姬發、關羽、狄青等...若入財帛宮,主財旺,必是理財高手。與天府星同坐則有壽。武曲星又是寡宿星。主孤寡,入六親宮,易與該六親...
夜遊神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神靈,與日游神相反,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司夜之神。關於司夜之神的記載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外南經》,說有神人十六位,彼此胳膊相連,為天帝司夜,形象上稱他們是“小頰赤肩”。據傳其生在南方荒野,他們手挽手連成一片,一到白天,他們就會隱去。因只在夜晚出現,故被稱作“夜遊神”。在...
五星七曜星君,中國民間信仰和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源於古時人民對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是古代神話和天文學結合的產物。指日、月及五星。五星為歲星(木星)、熒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鎮星(土星)。五星又稱五曜,加上日、月,合稱七曜。道教尊七曜為神,名為星君。古人相信天人感應,故...
關公信俗屬於傳統民間信俗,是民間信仰關公的各種習俗的統稱,它是一種傳統信仰文化。2008年由運城市、洛陽市申報並已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992 X-85),成為全人類共享的文化瑰寶。2019年11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