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學通論(第三卷)》是2015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仲富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民俗學通論(第三卷)
- 作者:仲富蘭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910790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中國民俗學通論3:民俗資源論》是作者多年來潛心專研中國民俗學的一部全面、系統、創新的力作。本卷是“民俗資源論”。針對改革開放大潮下如何利用民俗資源,從理論上進行總結與提高。全書系統分析了作為發展經濟重要資源的民俗文化從資源到資本,再到方興未艾的文化創意產業的過程。從事文化產業創業的學子,可以從中得到諸多啟發、各地的民俗館、博物館、文化館、群藝館的從事文化操作的實際工作者也迫切地需要培訓和提高,這是一部系統、全面、創新的理論專著,對他們也許是不可或缺的。
圖書目錄
緒論 社會轉型與新民俗資源觀
一、社會轉型中的“資源”認知
二、民俗學研究須向“資源”領域拓展
三、民俗資源分類與形態要素
四、民俗資源研究的路徑建構
五、關於新民俗資源觀
六、民俗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第一章 民俗資源:概念與分類系統
第一節 人類資源觀的演變
一、關於資源概念的闡釋
二、對“信息資源”的再認識
三、社會資源的延伸與拓展
四、民俗資源:新“四庫”全書
第二節 民俗資源的分類系統
一、城鎮化進程中的民俗資源分類
二、都市民俗學的學科體系分析
三、都市民俗與資源守護
四、亟待保護的都市民俗資源類型
第三節 民俗資源分類的組合系統
一、資源的傳播和價值實現
二、縱橫交錯的資源“組合系統”
三、支撐資源組合系統的四大支柱
第二章 民俗資源的內涵與外延
第一節 傳統節日與資源內涵
一、傳統節日的傳承之路
二、清明節文化內涵再認識
三、民族生命意識的傳承
四、“七夕”、“中秋”文化內涵辨析
五、消費主義與民俗資源
第二節 民俗資源的特徵
一、有形與無形的統一
二、變異與穩定的結合
三、衰減與遞增的過程
四、傳統與時尚的轉換
第三節 共享與持久的文化盛宴
一、民俗資源的共享特徵
二、民俗資源的耐久特徵
三、讀圖時代的民俗資源
第三章 都市民俗與資源集合
第一節 民俗資源集聚與留存
一、五方雜處的資源集聚
二、中西習俗的兼容並蓄
三、都市資源的留存與守護
第二節 民俗資源的層次與衍生
一、民俗資源的三個層次
二、民俗資源的價值展示
三、傳統習俗在都市的衍生
第三節 物態與非物態的資源整合
一、兩種形態資源的整合
二、非物質形態資源的保護
三、非物質形態資源的轉換
第四節 多樣性與集合性統一
一、民俗資源的多樣性
二、民俗資源的同一性
三、各種資源要素的整合
第四章 研究民俗資源的維度與視角
第一節 歷時性:人口資源再生
一、生育文化與人口資源
二、人口再生與民俗流變
三、當代生養習俗的嬗變
四、“銀髮浪潮”與社會發展
第二節 共時性:民族資源發展
一、空間格局:資源保護與地域條件
二、民俗內涵:資源利用與傳播形態
三、未來走向:文化訴求與要素表達
四、民眾參與:持續發展與商業模式
第三節 鄉土視角:承載鄉愁的寶貴資源
一、鄉緣風土與知識傳承
二、水在江南民俗中的核心價值
三、香包凝聚鄉土情
四、佛教與江南民俗的三個案例
第四節 海洋視角:廣闊無盡的資源優勢
一、“下海廟”與古代上海人文資源
二、媽祖信仰與上海民俗傳播
三、鎮海祈福與信眾祀奉
四、走向蔚藍的大海
第五章 民俗資源與文化創意
第一節 民俗資源與創意產業
一、非遺傳承與符號傳播
二、非遺傳播與文化創意
三、非遺創意特點辨析
四、融匯古今與創新訴求
第二節 民俗資源與傳媒互動
一、民俗節日的文化價值
二、民俗儀式與傳播工具
三、民俗資源凝聚珍貴記憶
四、“內容為王”與意義傳達
第三節 數位技術與節日創意
一、民俗符號的內在結構
二、數字媒介與民俗傳承
三、微信時代的節俗傳播
四、移動網際網路與節日新媒體
第六章 民俗資源的價值內涵
第一節 人文內涵與國學價值
一、生生不息的生命意義
二、天人合一的哲理意義
三、不變求變的開端意義
四、辟邪納福的社會意義
第二節 尊老敬賢的家國傳統
一、尊敬老者的文化傳統
二、“敬老”尚需“崇文”
三、孝親敬老的民俗積澱
四、尊老敬賢的人情魅力
第三節 民俗流變與人文價值
一、“潤物細無聲”的文化財富
二、傳統饋贈給當代人的厚禮
三、開拓創新與文化品格塑造
第四節 民俗旅遊資源的巨大空間
一、守護民俗資源的核心價值
二、旅遊與節日資源的疊加效應
三、三種力量制約著價值實現
第七章 傳統節日與古鎮資源保護
第一節 節日資源保護與認同
一、傳統節日資源的文化價值
二、現實的巨大反差
三、傳統節日蘊涵的文化認同
四、過節模式要革故鼎新
第二節 非遺資源保護與開發
一、保護資源需克服浮躁心態
二、重在挖掘資源內涵
三、莊嚴儀式中的珍貴記憶
第三節 古鎮資源保護路徑探尋
一、從“古鎮三要素”說起
二、古鎮文脈的精神載體
三、活化古鎮的故事與傳說
四、民俗資源轉變為文化資本
第四節 保護方式與手段的創新
一、節日民俗資源演進規律
二、傳媒改變民俗資源走向
三、激活民俗資源創新力
第八章 資源開發與文創產業發展
第一節 承載鄉愁的美麗中國
一、“望得見山,看得見水”
二、“山水城市”諸要素分析
三、山水城市的民俗特徵
四、山水城市需要民俗創意
第二節 從民俗資源到文創產業
一、民族手工藝品文創新態勢
二、亟須提升原創力度
三、連線文化市場,對接高新技術
第三節 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
一、生態環境是地域的核心資源
二、“黑牡丹”與上海蘇州河整治
三、蘇州河生機與城市生態空間
第九章 可持續發展與文化強國
第一節 厚積薄發與酒文化創意
一、酒資源與上海民俗
二、酒與一座城市的興起
三、別具特色的上海酒俗
四、開啟上海酒文化創意之路
第二節 古鎮保護與未來家園
一、城鎮化進程中的古鎮發展
二、找準自身的核心資源
三、文化記憶與古鎮資源空間
四、提升創新力度,找準表現形式
第三節 尋找消逝的文化記憶
一、“民俗資源開發”的十二字訣
二、開發與“歷史文化”結緣
三、當今資源開發的緊迫問題
四、讓文化記憶告訴未來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作者簡介
仲富蘭,上海市人,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曾任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台副總監、高級記者,《新聞午報》主筆。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會兼職為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著有《中華風物探源》、《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現代民俗流變》、《民俗與文化雜談》、《圖說中國近百年社會生活變遷》、《民俗傳播學》等30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