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理評論

中國歷史地理評論

《中國歷史地理評論》是2018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歷史地理評論
  • 作者:錢杭主編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30913753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序 言
本書匯集了上海師範大學歷史地理專業(二級博士學位及碩士學位點)2013年以來的部分研究成果。根據出版社編輯的建議,將書名改定為《中國歷史地理評論》,序號上接2013年學林版《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是為第二輯。
自文集*輯出版後,上海師範大學歷史地理專業在學校和院系領導的支持和關心下又走過了四個年頭。在此期間,本專業共培養了博士研究生9名,博士後2名,碩士研究生22名,邀請國內外學者舉辦了歷史地理論壇11場,出版專著6部、譯著1部;在《歷史研究》、《人文雜誌》、《浙江社會科學》、《歷史地理》、《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史林》、《社會科學》等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62篇。2017年4月,經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專家鑑定,學校主管部門批准,“上海師範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標誌著這一學科已初具規模。
日前,上海師範大學歷史地理博士點和碩士點又分別增加了一位導師(鐘翀教授、岳欽韜副教授),從而改善了兩個學位點的梯隊層次,擴展了史地學科的培養方向,推動了專業的紮實發展。可以預計,隨著本專業在史地學界影響的進一步擴大,一定會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輕學者帶著他們的專長,加盟我們的陣營。
本文集分兩組匯集了上海師範大學歷史地理博士點和碩士點5位教師的17篇論文。這兩組論文以及相應的研究生學位論文,綜合反映了四年來本專業重點推進的五個學科方向。
一、 宗族譜牒研究。宗族譜牒是記錄宗族發展狀態、凝聚宗族價值觀念的連續性民間文獻。結合宗族文化的時代特徵,全面把握這一特殊文獻的存在樣態、區域分布和演變規律,是中國宗族譜牒史的基本內容。近年來,本中心倡導的新中國成立以來新譜研究,已獲得國內外學術界的普遍關注和一致好評,《1950年代以來中國新編譜牒資料的整理與研究》獲中國社科重大招標項目選題,一批重要的研究計畫,已獲人文社科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基金、上海市新聞出版“十三五”規劃的立項。碩士學位論文《清代至民國時期萍鄉的移民、宗族與義圖研究》(2016屆陽水根),博士學位論文《宋元以來魯中山地宗族譜碑研究》(2016屆周曉冀)、《明中期以降贛閩粵客家聚居區的聯宗與族群關係》(2016屆張勇華)、《宋元以來徽州的宗族、聚落與地域社會》(2017屆陳杰)等,就是這一學科方向在教學上取得的成果。
二、 水利環境研究。與傳統的水利研究資料、方法和目標不同,現代水利研究更主動地依靠科學技術、使用科學概念和展現科學視野;在此基礎上,結合對古典文獻、方誌碑刻的精讀,努力拓展新的角度,提出新的問題。本中心的水利研究集中在水庫史、漁業史及環境史等領域,所獲成果在國內學術界居於前沿位置。目前,除承擔杭州蕭山湘湖白馬湖研究院委託的橫向課題《湘湖通史》(上下冊)外,還參與了浙江省水利機構及水利院校的大型研究項目,接受了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派出的國內訪問學者,積極開展合作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明清時期蕭紹平原的水利與地域社會》(2018屆陳濤)、《湘湖開墾過程中國家與基層社會關係研究(1949~1976)》(2018屆羅文波),是反映這一學科方向的*教學成果。在漁業史及環境史領域,本中心特別關注太湖流域的漁民群體,將其分為陸上定居的兼業漁民和水上流動的專業漁民,他們因水環境和魚資源分布的區域差異導致不同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在太湖東部的河網地區,由於水魚資源欠豐,捕魚技術簡單,捕魚生產的季節性和流動性較大,當地的專業漁民以單家獨戶生產為主,產量低、收入少,缺乏互助合作,成為太湖漁民中的一部分特殊群體。20世紀六七十年代政府實施漁民上岸定居政策以後,傳統漁民就成為現代城市底層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漁業史和漁民史研究也與環境史、城市史研究密不可分。碩士學位論文《近代上海漁業用冰與冰鮮水產消費(1931~1949)》(2015屆姜明輝)、《城市社區構建的歷史地理研究——以吳淞街道為例》(2015屆彭代琨)、《歷史時期利津縣境內鹽場的分布與變遷》(2016屆蔣宜蘭)、《桃樹浦地區水環境與城市化研究(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90年代)》(2018屆尤亞男)等,就反映了與這一領域直接相關的教學成果。
三、 古城古圖復原。近年來,本中心的教學科研重點之一,是以著名古城為對象,全面整理方誌中留存的古代城市形態記錄、明中葉以來的古地圖、近代早期的大比例城市實測地圖,綜合運用現代考古及實勘成果,系統考察古城的分布特徵與演化歷程,目標是通過城市歷史形態學的分析與比較,探討古城的起源、形成背景及發生學規律。有關計畫已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研究基金、國家社會科學重大招標項目的支助,在國內外學術界取得了重要影響。碩士學位論文《漢中城市形態與空間結構變遷研究(1370~1949)》(2014屆陳濤)、《日本東亞同文會編纂〈支那省別全志〉研究》(2014屆郭墨寒)、《近代化初期成都的城市形態與社會空間:以〈成都通覽〉考察為中心》(2014屆蔣忠巡)、《論明清高州府區域中心的變遷》(2014屆盧銀生)、《晚清杭州城市歷史形態研究——以〈浙江省垣城廂圖〉的分析為中心》(2015屆陳吉)、《蘇州古城水道歷史形態研究》(2015屆秦鐘沛)、《歷史時期白河鴨河口—新野段的河道變遷及影響》(2015屆夏晗登)、《南宋兩浙西路府州級城市興趣區劃研究》(2016屆來亞文)、《上海地區衛所城市形態及功能演變的研究》(2017屆孫昌麒麟)、《宋代以來嚴州府城形態研究》(2018屆趙界)等,就記錄了師生同心、探索進取的堅實步伐。
四、 聚落景觀研究。本中心的歷史聚落與聚落景觀教學及科研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傳統時期太湖東部平原的聚落具有“浜村相依”的普遍特徵,河浜是聚落景觀的主體,具有提供飲水、交通、農田排灌等各種實用功能,同時還成為民間風水信仰的精神依託。家族墓地圍繞河浜而構建,更是聚落風水的聚焦點和家族福祉的寄放地。以上海市中心城區的區片地名為對象,對城市地名系統的演化機制及其社會文化功能進行個案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突出的文化遺產價值。在原來的鄉村地名系統中,那些能較好體現中心聚落之經濟實力和保存典型地域景觀記憶的傳統地名,更有可能轉化進入城市地名系統,並作為城市區片地名而長期延續。可以反映這一領域教學成果的碩士學位論文有《明清以來青浦地區漁業聚落地名研究》(2016屆呂園園)、《明清時期淮河流域上游集鎮研究》(2017屆熊耀坤)、《清至民國萬(州)開(州)雲(陽)地區城市的時空演變》(2017屆何仁剛)等。
五、 交通地理研究。交通條件、交通工具、交通效率對於社會發展的影響,一直是歷史地理學的重要課題。以鐵路火車、公路汽車、河海輪船為代表的近代交通工具及其運作體系,更是衡量一個社會工業化和現代化程度的突出指標。本中心近年來從廣、狹兩義開展了交通地理、鐵路運輸、以新型交通體系為背景的近代商業地理的教學和研究,收集、保存了一批原始檔案和文獻資料,並多次獲得及省市級獎項。《上海鐵路抗戰損失及其影響研究》(2015年岳欽韜博士後合作報告)、碩士學位論文《民國時期豫東平原商業地理》(2017級鮑國安)等,是可以反映這一領域的重要成果。
除了以上學科方向外,傳統的歷史人文地理學一直是本中心的教學與科研基礎,成為學位論文和博士後合作的基本選題,如博士學位論文《圖甲制下的鄉村基層社會——清代萍鄉義祠研究》(2014屆凌焰)、《晚清至民國貴州安順吉昌屯堡契約文書研究》(2017屆杜成材),碩士學位論文《明代開封府蝗災與社會應對研究》(2018屆王世傑)、《康熙七年郯城地震災情分析與社會應對》(2018屆鄭艷艷),《明代江南市鎮的家族流動與社會變遷:以常熟縣域為中心》(2018年楊茜博士後合作報告)等。
以上學科方向和教學科研成果,清晰表明了本中心全體師生對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完整理解和綜合追求。根據已形成的學科框架,傳統的自然地理、經濟地理、人口地理、政治地理、城市地理,將以學科基礎的形式繼續存在,而與現代人文理論、現代科學技術密切相關的各新興領域,也將為開拓學術視野、服務國家社會形成新的話題,提供新的助力。此外,本中心還計畫在以後幾年中與博物學、人類學、旅遊學等相關學科密切合作,為國家“一帶一路”宏偉戰略規劃的實踐和實現,積極發揮專業教師在自然地理、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技術方面的教學科研優勢,努力設計有學術遠見、有歷史深度的高質量科研課題,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一批可展開、可細化的學位論文選題。
總結以往,展望未來,任重道遠,來日方長。本中心全體教師將再接再厲,鎮靜沉著,人棄我取,盡責盡力,為提高教學科研質量,取得新的成績,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獻禮!
上海師範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2017年9月

圖書目錄

序言
【博士學位點】
錢杭
新譜研究導論
—— 意義·規模·方法
“文革”新譜研究
過渡期新譜研究
鐘翀
江南子城的形態變遷及其築城史研究56
上海老城廂平面格局的中尺度長期變遷探析80
追尋“上海源”:江南聚落形態發生學背景下的老城廂長期演化分析106
伊莎貝拉·柏德的旅行生涯與在川旅行路線復原研究118
【碩士學位點】
尹玲玲
明代湖廣地區重要水利史料
—— 萬曆《湖廣總志·水利志》述評
清代湖北地區重要水利史料
—— 《楚北水利堤防紀要》述評
論我國古代對河流水文學與動力學的認識
—— 以長江武漢段江面人工干預洲港變遷事例為中心
明代所修“三峽工程”:川江石壩介紹
—— 基於《川江石壩志略》的討論
歷史時期三峽地區的城鎮水資源問題與水利工程建設
—— 以秭歸歸州地區為例
吳俊范
宋元以來太湖東部平原聚落形態的分化及驅動機制
河浜·墓地·橋樑:太湖東部平原傳統聚落的景觀與鄉土文化
城市區片地名的演化機制及其歷史記憶功能
—— 以上海市中心城區為例
傳統時期太湖流域的漁民及其生計
岳欽韜
近代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鐵路人口流動與交通事業的變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