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元、明時期》是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譚其驤
基本介紹
- ISBN:9787503118432
- 作者:譚其驤
- 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6年6月
- 定價:73.00元
- 裝幀:平裝
- 叢書:中國歷史地圖集
內容簡介
《中國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第五冊: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第六冊:宋•遼•金時期;第七冊:元•明時期;第八冊:清時期。按年代分為20個圖組,共有304幅地圖(不另占篇幅的插圖不計在內),549頁。地圖上的內容包括:已知原始社會遺址和其他時期重要遺址的分布,中國歷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權的疆域政區或活動範圍、民族分布,秦以前見於記載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開始全部縣以上地名、一二級政區的界線,可考的長城、關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帳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嶺、海岸線、島嶼等,共收地名7萬多個。各冊均有中、英文的編例和地名索引。 譚其驤(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字季龍、筆名禾子,浙江嘉興嘉善人。中國歷史地理學家,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30年畢業於暨南大學歷史系,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生院。新中國成立前,先後任教於輔仁、北京、燕京、清華、浙江、暨南等大學。 建國後,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國家歷史地圖集編委會副主任兼總編輯。1960年獲全國文教先進工作者稱號。九三學社社員。第三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科的創始人之一。1934年與顧頡剛等發起成立中國第一個歷史地理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創辦《禹貢》半月刊。早年研究地理沿革、疆域史地和民族問題,自成體系。1955年起主持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展開全部) 譚其驤(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字季龍、筆名禾子,浙江嘉興嘉善人。中國歷史地理學家,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30年畢業於暨南大學歷史系,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生院。新中國成立前,先後任教於輔仁、北京、燕京、清華、浙江、暨南等大學。 建國後,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國家歷史地圖集編委會副主任兼總編輯。1960年獲全國文教先進工作者稱號。九三學社社員。第三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科的創始人之一。1934年與顧頡剛等發起成立中國第一個歷史地理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創辦《禹貢》半月刊。早年研究地理沿革、疆域史地和民族問題,自成體系。1955年起主持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並致力於黃河水系的研究,對黃河史研究作出貢獻。 主編《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等,《中國歷史地圖集》1986年獲上海(1979-1985年)哲學社會科學特等獎。譚其驤先生主持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被稱為史學界的兩大基礎工程之一(另一工程為二十四史的點校),從開始設計到完成歷時30年之久,為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方面是解決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