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是中華地圖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歷史地圖集編輯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
- 作者:中國歷史地圖集編輯組
- 出版社:中華地圖學社
- 出版時間:1974年
- 頁數:60 頁
- 定價:38 元
- 裝幀:精裝
- 統一書號:12178-003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是中華地圖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歷史地圖集編輯組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是中華地圖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歷史地圖集編輯組內容簡介1974年版內部發行,有毛語錄,八開,有地形暈渲。1...
《中國歷史地圖集》是1982年10月1日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作者簡介 譚其驤(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出生於浙江嘉興。歷史地理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作品:《中國歷史地圖集(精裝8冊)》共482 ...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先秦》是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譚其 驤 內容簡介 譚其驤(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字季龍、筆名禾子,浙江嘉興嘉善人。中國歷史地理學家,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30年畢業於暨南大學歷史系,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生院。新中國成立前...
芝罘,春秋時期當稱為"轉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齊魯春秋地圖"中,芝罘島標註有"轉附"字樣,此山原名可能稱轉附。《孟子·梁惠王下》昔者齊景公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儛,遵海而南,放於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孟子·正義》也謂之罘即轉附。"轉附"的含義,有人考證...
陽城縣,中國古地名。春秋鄭國陽城邑。秦置,屬潁川郡。治所即今河南登封市東南二十四里告成鎮。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楚地,秦屬陳郡。西漢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置陽城縣,治所在今河南漯河市東、商水縣西,屬汝南郡。東漢初廢。東漢置陽城縣,治所在今河北清苑縣陽城遺址(縣城西偏南4.8公里處東壁陽城村附近...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冊)》是1982年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譚其驤。內容簡介 《中國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第...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元、明時期》是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譚其驤 內容簡介 《中國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冊》是1996年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譚其驤。內容介紹 共收地名7萬多個。各冊均有中、英文的編例和地名索引。《中國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是在1982-1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譚其驤。內容介紹 《中國歷史地圖集(1-8)》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第五冊: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第...
《中國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第五冊: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第六冊:宋·遼·金時期;第七冊:元·明時期;第八冊:清時期。按...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冊》是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譚其驤 內容簡介 《中國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第五冊:隋•...
春秋時宋地,在今河南省永城市境內的說法經考為杜預誤注,宋鎮豪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中已經更正。晉杜預云:“譙國酇縣東北有犬丘城。”在今河南省永城市境內。《左傳.襄公元年》:“鄭子然侵宋,取犬丘。”即此。此注為誤。宋鎮豪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
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中有《西周時期中心區域圖》、《西周·宗周、成周附近》、《春秋·晉秦》等,都把桃林塞標在靈寶以西至潼關以東的地區。說法二 清人高士奇和當今學者周昆叔主張桃林塞為函谷或函谷古道。高士奇說:“蓋秦中自華而虢、自虢而陝,而河南中間千里,古立關塞有三:在...
從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可以看出,自穆陵關向南,第一個城邑是“鄆” ⑧,《春秋·文公十二年》載:“季孫行父帥師,城諸及鄆。”即指此鄆。因與魯國西部之鄆(在今山東省鄆城東)區別,稱東鄆。東鄆遺址在今沂水縣北部的徐家榮仁村東。⑨因軍事位置十分重要,為莒、魯兩國長期爭奪,《左傳·昭公...
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和北張村一古碑記載,這段"界堤"是戰國時期燕、趙兩國的分界線,也是燕國長城的一段。燕國南長城的黑龍口、趙北口、張青口等處,均為當時關隘。《歷年通鑑輯覽·卷九》載:燕昭王元年(前311)秦使張儀說楚、韓、齊、燕連衡以事秦。張遊說燕昭王:"趙以效河間,大王不事秦,...
“堵河”得名較早,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舊石器時代》的地圖上就有堵河的名稱,故後續地圖也沿用此稱。不過,在《清一統志》中有“堵水一名庸水”之稱,此因堵河流經大部地域為古庸國之故(庸,原為商之侯國,後屬楚之小國)。地質特徵 從兩河口至堵河口為堵河主幹流,全長約150公里,加兩支流,...
對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編例中有說明,“凡此年已廢或始於此年以後的郡縣,一般只選畫前後期所沒有的,採用聚邑註記符號予以表示。”因此,從《宋書·州郡志》的記載,再到譚其驤先生的研究,都論證了三國時期的幾十年間,高郵縣廢。1990版《高郵縣誌》第一章建置,第一節沿革載,“獻帝建安十八年...
繁畤,趙國尖足布幣中有“繁寺”(繁畤),故此吳良寶等認為繁畤應補入《中國歷史地圖集》戰國的趙、中山卷。繁畤縣故城即今應縣鎮子梁鄉城下莊村東北之古城。汪陶:傳世戰國的三晉古璽中趙璽印有“汪陶右司工”。《漢書·地理志)雁門郡屬縣有汪陶。秦漢雁門郡是因戰國趙之雁門郡,即汪陶在戰國時屬趙地。則此...
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和北張村一古碑記載,這段"界堤"是戰國時期燕、趙兩國的分界線,也是燕國長城的一段。燕國南長城的黑龍口、趙北口、張青口等處,均為當時關隘。《歷年通鑑輯覽·卷九》載:燕昭王元年(前311)秦使張儀說楚、韓、齊、燕連衡以事秦。張遊說燕昭王:"趙以效河間,大王不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