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簡介,主辦活動,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國際學術會議,亞洲工業工程與管理創新國際學術會議,歷史沿革,IE學會產生的原因和歷史條件,學會的產生,學會的作用與影響,機構發展,創建期(1990~1993),成長期(1994~1999),快速發展期(2000年~現代),組織結構,主要業務範圍,
學會簡介
工業工程學會建立至今,已經有20年的歷史,是目前中國最早,規模最大擁有專家、學者和會員最多的工業工程學術團體,是我國在國際上以國字學會名義出現的IE學會。現有會員6000多人,團體會員136個,全國有20多個地方工業工程學會,20年來工業工程分會先後組織12次全國性的學術會議,18次國際學術會議,以及港澳和海峽兩岸工業工程論壇、研討會、舉辦培訓班100多次,參加人員達數千人次。多年來,由於廣大的IE工作者的積極努力推廣套用工業工程,在經濟建設,為企業服務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與此同時,工業工程分會形成了擁有300多人的專家隊伍。
在工業工程分會的支持下,學術期刊《工業工程》、《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兩個雜誌出版了。對工業工程學科建設與發展,起了積極宣傳、普及和推廣的重要作用。
工業工程經過20年的發展,在中國大陸正在走向成熟並形成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工業工程體系。工業工程分會在中國學術團體的學術地位已基本確立。
主辦活動
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國際學術會議
第十九屆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國際學術會議將於2012 年10 月27 日至29 日在中國長沙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工程分會,IEEE 聯合主辦,由長沙大學承辦。作為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領域的主要國際性學術盛會,IE&EM 的使命就是為這一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提供一個理論研究、成果展示和實踐探索的交流平台,以期推動工業工程在高校和企業中的發展及套用。
會議同期召開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工程分會主辦的2012 第三屆工業工程企業套用與實踐高峰論壇。
在本次會議上發表的文章將會被IEEE Xplore收錄同時被EI檢索。
亞洲工業工程與管理創新國際學術會議
第三屆亞洲工業工程與管理創新國際學術會議(IEMI2012)將於2012年8月10-11日在中國北京召開。
IEMI2012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工程分會主辦,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承辦,旨在匯集致力於工業工程與管理創新科學研究及套用的專家、工程師和企業界人士,為其提供一個理論研究、成果展示和實踐探索的交流平台,以期推動該領域理論、技術在高校和企業中的發展及套用。同期將召開第三屆兩岸三地工業工程系所主管教學研討會。所有被IEMI2012 錄用的文章都將在德國斯普林格出版,並將被EI Compendex 收錄。
歷史沿革
IE學會產生的原因和歷史條件
1988年,機械工業部科技司總結了“工藝突破口”活動效果時,副總工程師王仁康與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總部負責人探討了這種現象,他們從已掌握的國際發展動態中發現,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台灣、香港等工業化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在管理現代化進程中都大力發展工業工程;而工業工程特別是對製造企業管理競爭力的提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個結論對剛剛引進西方管理理論,而面對眾多產業效益低下問題無從下手的中國機械工業有關部門和機械工程學會的專家學者是十分重要的。為此,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在教育部調查出7位近期在國外進修留學工業工程的專家學者,並於1989年8月23日在機械工業部三樓會議室召開了“工業工程座談會”。出席會議的有機械工程學會工作總部的領導、留學回國的IE專家學者,邀請的國內有關專家學者四十餘人。
會議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胡佳映高工主持。先由歸國留學專家先後發言介紹國外設施規劃與設計、工業系統分析、工作研究與勞動定額,以及物流工程等情況。又由國家技術監督局李春田和天津大學齊二石就我國企業套用IE和高校IE專業設定情況等做了發言。與會代表紛紛表示工業工程在我國勢在必行,十分重要,同時建議成立學術團體。當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決定成立工業工程研究會,並通過民主投票選舉研究會籌備組,最後王仁康當選籌備組組長,副組長張樹武,組員有周佳平、王方智、李先正、楊學涵、左志誠、張衍生、吳靖、胡佳映、王瑞剛、李崇斌、李春田、齊二石等14人,齊二石任籌備組秘書。為此可說他們是IE學會的創始人,為IE學科發展直接奠定基礎做出貢獻。
學會的產生
1990年6月2日至4日在天津大學召開首屆全國工業工程學術會議,與會代表160餘人,其中高校有48所大學參加,涉及15個工業部門的部分企業和科研機構、政府人士。會議出版論文集、收錄學術論文101篇。
會議期間正式成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工程研究會,4年後更名為工業工程分會,它是中國科協承認的唯一國家級IE學會,對外可稱中國工業工程學會。學會聘請西安交通大學的汪應洛教授任主任委員,王仁康、顧培亮任副主任委員,齊二石任總幹事長,張樹武任副總幹事長,委員有李春田、周佳平、李先正、王方智、楊學涵等40名委員(理事),正式開創了工業工程的學科建設與活動。
學會的作用與影響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對我國工業工程的產生與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對後來高等教育IE學科的建設和企業套用IE,以及國際交流、IE科技發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可以說沒有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的推動,就沒有今天IE學科的蓬勃發展。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工程分會的成立,奠定了中國工業工程學科的基礎、發展和建設,並且學會團結了全國主要的IE學者、專家和企業家等。已有北京、天津、遼寧、陝西等數十幾個省市,機械、電子、冶金、航空、中科院等十幾個部委都相繼成立IE學會。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工程分會在20年發展過程中,團結和包含了全國主要的工業工程專家,為學科建設、學術研究、高等教育、企業套用和國際交流都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機構發展
創建期(1990~1993)
自從1990年6月天津首屆全國工業工程學術會議召開,工業工程分會(簡稱IE分會)成立,在全國各行各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許多學校在考慮工業工程的學科建設與發展。學會工作也十分繁忙。IE學會的總幹事齊二石和幹事金欣從事日常管理工作、發展團體會員百餘名,許多大學、企業紛紛參加IE學會。
1991年11月22日至24日在上海舉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第二屆工業工程學術會議。會議由IE分會主持,上海市機械局情報所承辦,與會代表229餘人,發表論文91篇出版論文集,並有香港、台灣代表首次參加會議。
1992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學召開工業工程高等教育研討會,由汪應洛教授主持,邀請教育部高教司朱傳禮等領導和西安交大、天津大學等18所高校代表參加。會議經過充分、熱烈的討論,認為在高校設立IE專業時機成熟,理應大力發展。會議委託齊二石起草“我國高校設立IE專業的論證報告”,汪應洛教授修改,上報教育部。經教育部批准,1993年秋天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重慶大學首批院校招收工業工程本科生。同年11月上海召開了“計算機與工業工程國際學術會議”,學會主要同志承擔會議主要職務。
1993年4月7日至9日第三次工業工程全國學術會議暨海峽兩岸工業工程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出席會議240餘人,論文集收錄106篇論文。同時接待了由田長模教授率領的台灣工業工程代表團,會後他們訪問天津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工程分會。從此開創了工業工程兩岸學術交流的先河。
成長期(1994~1999)
1995年在瀋陽舉行了第四屆工業工程全國學術會議,由瀋陽飛機公司承辦。這一時期不僅有很多高校設立工業工程專業,如北航、東北大學、鄭州航空學院、南京航空學院等,同時以瀋陽飛機公司為代表的工業工程套用,開始了企業的套用和創新。學會的重要領導瀋陽飛機公司總工顧元傑先生在企業套用上起到了重要表率作用。同時由於摩托羅拉、一汽大眾、上海大眾等從國外企業帶來工業工程的套用和成績,引起國內企業的注意。因而在經濟發達的廣東珠三角地區的科龍集團、美的集團、康佳集團等開始與IE學會合作並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天津大學齊二石教授等在科龍集團降低在制品等IE研發推廣工作創造年節約資金2000餘萬元的效益,並獲2002年中國機械工業科技二等獎。1998年底全國已有34所大學設立IE專業,並由汪應洛教授和齊二石教授共同組織了全國首套工業工程高校教材,由中國科技出版社出版,初步解決了國內教材的問題。
由於IE的發展引起美國、歐洲、亞太地區的關注。由香港科技大學工業工程系主任曾明哲先生率先與學會設立了“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國際學術會議,每年一次,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996年至1998年日本豐田公司舉辦“豐田生產方式講座”,三次聘請齊二石教授作為中方主講教授,並訪問豐田公司。
快速發展期(2000年~現代)
(1)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
1997年,國家教育部將IE正式設立為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下屬的二級學科,並於2000年聘任學會主任委員齊二石教授任管理科學與工程國家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到2005年底全國設立工業工程專業的高校162所(幾乎所有重點大學均設立IE專業),設立工業工程工程碩士的高校66所,設立工業工程科學碩士和博士的高校30餘所,不僅像清華大學、天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工科為主的院校設立了IE專業,近年來,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文、理院校也開始設立了IE專業,現已經形成較為強大的學科體系。
國家自然基金委設立了工業工程的鼓勵項目。學會於2001年在天津召開第8次全國會議,並換屆學會管理委員會。學會聘汪應洛教授為名譽主任,齊二石教授為主任,孫林岩、李先正、劉飛為副主任,
李從東教授為總幹事長(2006年換為沈江教授)。此間廣東工業大學與學會創辦了《工業工程》學術刊物。加之上海交大與德國斯普林格出版社共同創辦了《工業工程與管理》 雜誌,國內共有兩本專門的IE學術刊物,並且都被列入國家中文核心期刊。
(2)企業套用。
在多年的基礎上,出現了不僅在外資、合資企業廣泛套用IE的情況,同時出現了國有企業開始大規模套用的局面。廣東富士康集團成立了工業工程學院,長春一汽集團在推行精益生產活動中,正式設立國有企業的工業工程部門和經理,並取得了相當數量和水平的IE成果,有效地提高了工業工程的套用效果。
(3)國際交流與合作廣泛。
2000年,美國工業工程學會邀請齊二石教授赴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講學,並談合作。2001年底台灣工業工程學會邀請齊二石教授赴台灣清華大學講學,並談合作。近年來,韓國工業工程學會、香港工業工程學會先後多次邀請齊二石教授等率團訪問講學。 “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等國際會議已在華舉辦16次之多。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上海交通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與美國、加拿大、香港等進行了多種形式交流活動。
2006年8月在山東威海由工業工程學會主辦,山東大學承辦的“第13屆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國際學術會議暨第1屆亞洲工業工程論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與會代表近300人,收到論文投稿1300餘篇,收到論文集640餘篇。韓國一行14人代表團參會。
2007年10月在天津濱海新區由工業工程學會主辦,南開大學承辦的“第14屆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國際學術會議暨第2屆亞洲工業工程論壇”取奪了豐碩的成果,天大南大強強聯合,為環渤海經濟帶的發展、天津濱海新區的經濟騰飛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2008年在河南省會鄭州由工業工程學會主辦,鄭州大學承辦的“第15屆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國際學術會議”圓滿落幕,成為我國西部開發的進一步深入,工業工程理念的廣泛套用與推廣標誌性的里程碑。
2009年6月,由工業工程分會主辦的“第二屆亞洲工業工程與管理國際學術會議暨第12次工業工程年會”在浙江溫州隆重召開。主題為“工業工程與金融風暴應對”和“工業工程與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包括中國大陸和台灣、香港等48所高校和50餘家企業界代表共200餘人參加大會。旨在以浙江民營企業為切入點,為學者與企業界人士提供交流經驗與研究成果的學術平台。
2009年10月在北京,由工業工程學會主辦,北京聯合大學承辦的“第16屆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國際學術會議”圓滿閉幕,共有來自美國、印度、日本、匈牙利、德國、泰國、馬來西亞以及我國大陸和港澳台地區的3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大會。共收到論文1500多篇,會議論文集及其光碟由IEEEPRESS出版發行。論文集共刊登論文458篇,全部被IEEE Xplore收錄並被EI全文檢索。
組織結構
工業工程學會是全國工業工程科技工作者和單位團體自願組成並依法登記成立的學術性、公益性法人社會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繫工業工程科技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是推動中國工業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要社會力量。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工程分會學會成立於1990年6月,掛靠在天津大學管理學院,業務主管單位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登記管理機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本會的宗旨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優良作風,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發揚民主,開展學術上的自由討論,倡導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精神,團結廣大的工業工程科技工作者為促進工業工程學科建設和推廣套用IE科學,服務於科研、工業、農業、現代服務業,為促進工業工程出成果、出人才,為加速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做出貢獻。
中國工業工程學會活動奉行以下原則: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法律、法規和政策;遵守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堅持民主辦會原則,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優良作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大力弘揚“求實、協作、獻身、創新”精神。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工程分會的組織機構為建屬於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1人、副理事長8人、秘書長1人、辦公室主任1人、總幹事1人。其日常辦事機構為工業工程分會秘書處辦公室,負責處理分會的日常事務。工業工程分會第一屆主任委員:汪應洛院士。工業工程分會第二屆主任委員:齊二石教授。
主要業務範圍
1.開展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思想,提高學科水平,促進工業工程學科建設和開展工業工程科學的套用推廣工作;
2.接受委託開展對國家發展重大項目的科學研究,對國家經濟建設、發展戰略、政策進行科技論證、評估和諮詢;
3.開展技術諮詢、技術服務和技術轉讓;
4.組織開展本專業專用軟體、工具的認證、組織鑑定和推廣工作;
5.組織開展教育培訓、專業考試認證,普及工業工程科技知識,宣傳推廣先進經驗;
6.開展國際合作與國際學術交流,發展同國外工業工程學術組織聯繫,舉辦各種形式的國際學術會議、研討會、講座、論壇、展示、技術交流等各種活動;
7.組織編輯出版學術和科技期刊雜誌、書籍、論文集等技術檔案以及各種培訓教材;
8.組織本會各項活動,從中發現和推薦人才,向有關單位推薦工業工程的專家、工程院院士,以及向有關單位推薦各類科技和管理人才;
9.定期向總會推薦總會年度科技成就獎、青年科技獎、優秀論文獎的候選人和候選論文,以及向有關單位科技獎項推薦優秀候選人;
10.舉辦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各種活動,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反映會員的合理建議和呼聲,為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