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梆子(2018年朱新、王東執導的紀錄片)

中國梆子(2018年朱新、王東執導的紀錄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梆子》是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廣播電視台出品,河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製作,朱新、王東擔任總導演的6集人文紀錄片。

該片以全景式展現梆子聲腔藝術為基本原則,梳理梆子聲腔藝術的前世今生,記錄下傳承中充滿傳奇的人物與故事。

該片於2018年9月30日在河北衛視首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梆子
  • 類型:人文
  • 出品公司: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廣播電視台
  • 集數:6 集
  • 總導演:朱新、王東
  • 首播時間:2018年9月30日
劇情簡介,分集劇情,幕後製作,主創團隊,音樂原聲,獲獎記錄,發行信息,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該片以梆子聲腔興起及發展的時間為軸線進行推進,每集圍繞一個戲曲發展進程中的共同主題、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劇種、人物、事件進行記錄解讀。展現梆子聲腔藝術,但不拘泥於單一性地表現劇種的專業特點,而是以突出梆子藝術的文化內涵為主,充分展現梆子聲腔藝術的人民性、多樣性、關聯性以及其強大的生命力,探尋其在歷史進程中文化意義及普適價值。

分集劇情

選集
第1集 聲起北方
工匠用棗木心兒製做聲傳十里的擊打樂器梆子,延展出吼一聲梆子腔撼天動地的昂揚氣度。從而揭示梆子腔那高亢激越慷慨悲壯風格的本原。
第2集 四海為家
以“東口”即張家口、“西口”即包頭梆子腔的流布為亮點,延展梆子腔以不可小視之勢流布在中華大地。
第3集 推陳出新
名伶侯俊山(十三旦)、郭寶臣(小元紅)進京赴滬將梆子腔的聲名流播於九州,又以名家魏聯升為代表的新派“衛梆子”與戲曲女伶最先在梆子戲中出現為點,折射出梆子腔勇於創新,並由此一躍成為中國戲曲主流的銳勢。
第4集 家國天下
“七七事變”後愛國知識分子樊粹庭組織“獅吼劇團”編演抗戰戲;又收留苦難幼童建立兒童劇社;尤其是年近九旬的兒童劇團首批學員關靈鳳老人親自講述過往的動人聲像,彰顯出梆子腔同仁的家國情懷。
第5集 舞台新生
新中國建立前夕梆子腔一代名伶金剛鑽驟歿於天津中華茶園的慘狀,反襯出新中國梆子復興及戲曲藝人獲得新生的盛景。
繼續看6集
選集
關閉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拍攝過程
該片拍攝製作歷時20個月,主創團隊先後奔赴河南、甘肅、陝西等十一個省份;到達鄭州、開封、洛陽、北京、天津等市以及數十個縣、鄉鎮和村落進行拍攝。全程累計拍攝各類採訪、空鏡、表演素材幾百個小時,採訪了各劇種演員、傳承人、戲曲研究家等百餘人,並採訪了賈平凹、趙季平、仲呈祥、傅謹、郭德綱等文化名家。同時記錄下了許多鮮活的場景與人物,梳理了大量的文獻和資料,呈現了梆子聲腔藝術穿越歷史的煙雲,不斷砥礪前行的輝煌歷程。

主創團隊

總製片人:朱新
特效:李煊
製片人:王東
校色:張瑞瑞、胡博超
導演、撰稿:左釗、王潤沛、楊之行
燈光:張小虎、郭靜濤
攝影:封江偉、王少鵬
燈光助理:節洪嶺、牛晟霖
攝影助理:裴復隆、李佳潤、郭海洋、趙雲平
化妝:趙傑、海倫、宋玉娥、謝春茹
航空攝影:王立昌、鄒月光、王少鵬
服裝:王艷麗、侯鑫鑫、楊立軍
搖臂攝影:王立昌、鄒月光
道具:王樹斌
剪輯:張瑞瑞、尚曉、李會傑、孟昭明
場記:邊夢涵
宣傳推廣:譚穎、劉婷
統籌:劉民宏
製片:解歡欣、王艷麗、解偉、何沐
演奏:國際首席愛樂樂團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作品
曲目
備註
《中國梆子》
《桑園會》
插曲

獲獎記錄

時間
獎項
作品
備註
2018年
國家廣電總局第四批優秀國產紀錄片
《中國梆子》
獲獎

發行信息

播出信息
播出平台
播出時間
河北衛視
2018年9月30日-10月4日晚21:20播出
河北公共頻道
2018年10月1日-6日20:50播出,每天1集
河北農民頻道
2018年10月2日-7日17:00播出,每天1集

作品評價

《中國梆子》以戲曲為基,以文化為魂。戲曲既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質,同時又有文化傳播的共同特徵。著眼點放在中國戲曲和中國文化傳承的大背景下,立足專業性,展現文化味兒,是創作初衷。通過表現梆子戲與地域文化的關聯(鄉音鄉情鄉愁),突出梆子藝術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內涵。該片的創作借鑑了多種藝術手法,如運用了文學化的語言、散文式的結構與敘述,還有電影手法(情景再現)的拍攝、剪輯與包裝等,其目的正是因為戲曲本身是美的,必須突出畫面美感以賞心悅目;梆子戲曲是民間的,是普通百姓的一種情感寄託,要展現人文情懷以互動共鳴。(河北新聞網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