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陽龍是指國際權威專業雜誌《地質學報》(英文版第二期)公開發表《浙江東陽晚白堊世早期一新的巨龍形類恐龍》一文後,正式把東陽發現的恐龍新屬新種命名為“中國東陽龍”,這就意味著如果世界上其它地方發現同種恐龍化石,都將歸入到這個種類,也必須稱之為“中國東陽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東陽龍
- 出處:《地質學報》(英文版第二期)
- 發現地點:中國東陽胡公山
- 論文撰寫人:呂君昌,陳榮軍等
- 時代:晚白堊世
- 保存地點:東陽博物館
簡介,龍之鄉,發掘,大事記,考察研究,價值,穿越時空,恐龍熱,恐龍,簡介,研究,蜥臀目分為蜥腳類,鳥臀目分為5大類,
簡介
《浙江東陽晚白堊世早期一新的巨龍形類恐龍》由呂君昌(博士、古生物專家)、東洋一(國際著名恐龍專家、日本福井縣立博物館副館長)、陳榮軍(東陽市文物辦主任、博物館館長)、 鄭文杰(浙江省古生物研究專家)、金幸生(國內恐龍專家、浙江省自然博物館副館長)等人撰寫的。
龍之鄉
東陽市位處浙江腹地,全境以丘陵地貌為主,中生代地層分布廣泛,占總面積58%以上。近年來,隨著基本建設的蓬勃開展,東陽發現了許多恐龍化石與恐龍蛋化石點,到目前為止,已發現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蛋化石點三十餘處,城區附近更為密集,可以說只要有建築工地,就會有恐龍化石出土。東陽不僅恐龍化石點多,而且類型豐富,已經發現恐龍有中國東陽龍、鴨嘴龍等,恐龍蛋有圓形蛋、樹形蛋、格線蛋等。
在迄今發現的恐龍與恐龍蛋地層中,還有豐富的矽化木等化石。在這么小的範圍內發現有這么多的恐龍化石點和恐龍種類,說明中生代時期的東陽恐龍非常繁盛,是恐龍生息繁衍的理想場所,是恐龍的和諧家園。 2007年9月在東陽市白雲街道白殿胡公山發現的恐龍骨架化石,經國內外權威專家鑑定,確認為世界上首次發現的新屬新種,被正式命名為“中國東陽龍”
發掘
2007年9月1日,東陽市文物管理辦公室接民眾反映,白殿小區李永財在“胡公山”種蕎麥時,意外發現山坡上裸露著幾節紅褐色的“骨頭”,文物辦工作人員赴現場察看後,初步確認為恐龍化石,並立即聯繫浙江省自然博物館。9月2日上午,省自然博物館金幸生副館長等5位專家到達現場,確認在土層中裸露的三節紅褐色“骨頭”為恐龍椎骨化石。接著,省自然博物館專家在現場與我市文物部門商討了發掘方案,當天下午,恐龍骨架化石搶救性清理髮掘工作正式開始,經過將近一個月的搶救性發掘,9月26日上午,恐龍骨架化石安全搬入東陽市博物館。考察與研究
大事記
2007年9月1日,東陽市文物辦接民眾反映,白雲街道胡公山發現恐龍骨架化石。
9月2日上午,省自然博物館金幸生副館長等5位專家到達現場,確認為白堊紀恐龍骨架化石,距今約8500萬年。當天下午,恐龍骨架化石搶救性清理髮掘工作正式開始。
9月3日,副市長范冬岩到發掘現場指導工作。
9月4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金福昌到發掘現場指導工作。
9月10日,市委常委、副市長徐東成,副市長范冬岩到發掘現場指導工作。
9月12日,市長江躍進,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施侍偉,副市長范冬岩到白殿小區視察恐龍化石發掘工作。
9月22日上午,國際著名恐龍專家、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副館長東洋一博士一行來恐龍化石發掘現場,經過現場初步比對,認為我市發現的恐龍屬巨龍科恐龍,但與目前發現的巨龍科恐龍有許多不同之處,可能是新屬新種,被命名為“東陽龍”的可能性很大。
9月26日下午,經過將近一個月的搶救性發掘,重達5噸的恐龍骨架化石整體安全搬入東陽市博物館。
2007年12月15日--2008年4月26日,來自重慶自然博物館、省自然博物館、東陽博物館等多名專家,完成恐龍骨架化石清理、復原、裝架工作,恐龍骨架復原高約5米,長15.6米。
2008年1月30日,國際著名恐龍專家、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副館長東洋一博士,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博士、古生物專家呂君昌一行來東陽博物館對恐龍骨架化石進行深入研究。
2008年4月,《地質學報》(英文版第二期)公開發表由呂君昌(博士、古生物專家)、東洋一(國際著名恐龍專家、日本福井縣立博物館副館長)陳榮軍(東陽市文物辦主任、博物館館長)、鄭文杰(浙江省古生物研究專家)、金幸生(國內恐龍專家、浙江省自然博物館副館長)等人撰寫的《浙江東陽發現晚白堊世早期新的巨龍類恐龍》一文,把東陽發現的恐龍新屬新種標稱為“中國東陽龍”,這就意味著“中國東陽龍”正式命名,如果世界上其他地方發現同種恐龍化石,都將歸入到這個種類,也必須稱之為“中國東陽龍”。
4月8日、4月23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古生物中心主任季強博士兩次來東陽博物館對東陽龍進行考察,並對恐龍家園命名提出相關具體意見。
4月22日,東陽市政府向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申請命名“中國恐龍之鄉”。
2008年4月26日,復原恐龍骨架通過省自然博物館專家驗收。
4月26日,復原的“中國東陽龍”骨架化石通過省自然博物館專家驗收,一條高5米,長15.6米的“中國東陽龍”骨架,在博物館大廳內站立。
4月28日,金華市委常委、東陽市委書記張仲燦,東陽市委副書記、市長江躍進,東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施侍偉等領導在東陽市文化局局長吳剛、書記趙一強的陪同下到東陽市博物館檢查指導恐龍修復工作。
5月30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正式命名東陽為“中國恐龍之鄉”。
考察研究
2008年首次發掘的骨骼化石包括十個背椎、六個薦椎、二個前部尾椎和腰帶部分,化石呈自然狀態連線。除了神經棘缺失、左腸骨前突錯位外,其他部分均保存完整。如此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在浙江甚至華東地區都是首次發現。此事引起了古生物方面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和極大興趣。其中,國際著名古生物專家、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副館長東洋一兩次(2007年9月22日、2008年1月30日)帶研究人員到東陽參加現場發掘和清理、鑑定;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博士、古生物專家呂君昌到市博物館恐龍清理現場進行研究、鑑定(2008年1月30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古生物中心主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季強兩次來東陽博物館對東陽龍進行考察(2008年4月8日、4月23日),並對東陽市政府提出的命名東陽為“中國恐龍之鄉”的要求表示支持。2008年4月,《地質學報》(英文版第二期)公開發表了由呂君昌(博士、古生物專家)、東洋一(國際著名恐龍專家、日本福井縣立博物館副館長)、陳榮軍(東陽市文物辦主任、博物館館長)、鄭文杰(浙江省古生物研究專家)、金幸生(國內恐龍專家、浙江省自然博物館副館長)等人撰寫的《浙江東陽晚白堊世早期一新的巨龍形類恐龍》一文,正式把東陽發現的恐龍新屬新種命名為“中國東陽龍”,這就意味著如果世界上其它地方發現同種恐龍化石,都將歸入到這個種類,也必須稱之為“中國東陽龍”。
價值
東陽城區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就有恐龍骨架化石 (經鑑定為鴨嘴龍)和多種恐龍蛋化石發現,自“中國東陽龍”骨架化石發現後,又在多處發現恐龍蛋化石。根據現在的資料,專家們認定,在中生代時期東陽至少生活著三種以上的恐龍。東陽發現85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及豐富的恐龍、恐龍蛋化石,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和影響。
一、“中國東陽龍”的發現,為中國和國際研究地球歷史、地層變化和古生物提供了又一版本和基礎素材,尤其是對於研究我國恐龍的分布、生活習性、繁殖、滅絕等提供了平台。
二、東陽的蛋化石,經初步鑑定,有的屬於新類別,有的和浙江發現的其它盆地的蛋化石類似。對於恐龍蛋的種類研究和盆地間的地層對比具有重要意義。東陽市發現的豐富的恐龍和恐龍蛋材料,並且包含有新的類別,是對恐龍研究很有意義。
三、有利於提高和擴大東陽的知名度,豐富東陽的旅遊資源。恐龍化石發現訊息發布後,國內多家媒體進行了報導,東陽知名度一下子提高了許多。恐龍化石的發現和“中國東陽龍”“中國恐龍之鄉”的命名,為東陽旅遊提供了新的資源。打響恐龍文化旅遊品牌,向外展示“恐龍之鄉”魅力,可以吸引更多的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讓“恐龍之鄉”名揚天下東陽龍化石資源的保護、研究工作對我們文物部門來說,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獲得“中國東陽龍”“中國恐龍之鄉”命名,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工作,如何充分利用“中國東陽龍”“中國恐龍之鄉”這一資源,做大做強和鞏固發展恐龍化石成果,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十分緊迫又十分重要的一項任務。特別是對恐龍化石出土點的專業普查,對恐龍化石的保護,以及專業隊伍的建設,利用恐龍化石資源建設高品位恐龍園和恐龍博物館,做好恐龍化石及相關地質背景的深入研究等都需要認真組織實施。
穿越時空
完整的恐龍化石在東陽市博物館一樓大廳里,“中國東陽龍”的原形它側躺在紅棕色的岩石上,它的左腸骨擴張
地前突,除了沒有頭和尾巴外,它的十個背椎、六個頸椎、二個前部尾椎和腰帶部分自然地連線著。骨骼儘管成了化石,但也是紅棕色的,凸顯的紋路讓它依然保持著高大和威嚴。它是目前中國整體出土最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
發現這條“中國東陽龍”的是一位老人,白雲街道接官亭社區白殿小區的居民李永財。2007年9月1日下午1時左右,李永財帶著鋤頭到小區邊的“胡公山”西側種蕎麥。挖了一塊地後想歇會兒,一轉身突然發現自己身旁的山坡上裸露著幾節紅褐色的“骨頭”,湊近仔細查看,這些“骨頭”直徑約有10厘米粗細,共有三節,且節節相連。覺得非常奇怪的李永財叫了小區的其他人來看,大家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一位名叫杜熙龍的居民說,可能是什麼動物化石,於是,馬上打電話報了警。東陽市公安局白雲派出所民警馬上對現場進行保護。
東陽博物館館長陳榮軍接到派出所電話後,立即和同事趕往現場。他確認在土層中裸露的三節紅褐色“骨頭”是恐龍的椎骨化石。9月2日上午,省自然博物館副館長金幸生等5位專家趕到了現場。專家在距離裸露“骨頭”兩米左右的土層中,也發現同樣的紅褐色“骨頭”。作為研究古化石的知名專家,金幸生從東陽恐龍椎骨化石發現那天起,就處於興奮當中,多次往返於東陽和杭州之間,還親自在現場指揮挖掘工作。為了確定這條恐龍的生活年代,金幸生還特地請來了省地質調查院寧波地質調查所的有關專家。根據初步推斷,這具恐龍化石所在地質層距今約8500萬年,也就是說東陽發現的恐龍大約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去年9月22日,國際著名恐龍專家、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副館長東洋一博士一行應邀來到東陽恐龍化石發掘現場。
經過一個月的搶救性發掘,9月26日下午,恐龍化石終於“安家”東陽博物館。這次發掘的恐龍化石是浙江及華東地區保存最好的恐龍化石之一,已發現脊椎、腰帶、肋骨、頸椎、尾椎骨、趾骨等化石。專家從挖掘出來的化石分析,初步確認為蜥腳類恐龍,而且是草食性恐龍。今年4月,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的《地質學報》發表的一篇論文,把東陽發現的恐龍新屬新種命名為“中國東陽龍”,這意味著恐龍家族將增添新成員。
4月26日,經過省內外專家的共同清理和修復,一具高5米,長15.6米的恐龍骨架化石通過驗收。城下藏著一個“恐龍王國”。近幾年,東陽這個縣城因為恐龍化石的不斷發現,越來越受到關注。到目前為止,在城區附近已發現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蛋化石點30多處。4月23日下午,畫水鎮金塘村吳文能家,在山坡上建房子挖地基時挖出了一窩恐龍蛋化石。而他的鄰居蔣菊仙家在去年3月造房子時,也曾挖到過恐龍蛋化石。由於東陽城區的地貌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基本沒有什麼變化,岩層分布比較平,恐龍化石都是比較均勻地被埋在地底下10多米多深處。近年來,房子越造越高,基礎就越挖越深,恐龍化石才被發現。
“只要有建築工地,就會發現恐龍化石”。6月6日,再次得到印證。這天下午1點左右,陳榮軍帶記者到城區發現過恐龍化石的幾個點走訪時,在西山公園後面一塊市殘聯的建築工地上,不到一個小時,我們就在工地挖出來的土石中找到了五個恐龍蛋化石、兩塊化石蛋窩。之前,陳榮軍來過三次,三次都有收穫。恐龍蛋及骨骼化石的不斷出土,特別是存在世界罕見的“龍蛋共生”現象,說明東陽在中生代時期的恐龍非常繁盛,是恐龍生息繁衍的理想場所。專家由此推斷:東陽城區地底下十多米深處,極有可能都是恐龍骨骼化石和恐龍蛋化石--那將是一個巨大的恐龍化石王國。因為這樣,這次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正式命名東陽市為“中國恐龍之鄉”。
恐龍熱
隨著不斷發現恐龍蛋化石,一股“恐龍熱”也在東陽興起。在恐龍發掘的過程中,很多市民前來觀看恐龍化石,許多人都隨身帶來了照相機和攝像機,拍下了恐龍化石。周末的時候,很多家長都帶著孩子來,挖掘現場簡直成了孩子們的“科普園地”。還有附近的義烏、磐安、永康、金華,甚至杭州等地的人都趕去看“龍”,有時參觀人數多達上千人。
在東陽,現在孩子們搶著看恐龍化石,了解恐龍知識的熱情高漲;大人們主動上交恐龍蛋化石的行動,也十分令人感動。市文物辦已經陸續收到10多個市民上交的完整的恐龍蛋化石了。“浙江是個名副其實的恐龍之鄉。”浙江省自然博物館副館長金幸生告訴記者,在白堊紀時期,浙江曾生活著大量的恐龍。
幾十年來,古化石專家們在浙江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蛋、蛋巢和骨骼化石。上世紀70年代,專家們曾在衢州發現了一具蜥腳類巨型恐龍化石--這是世界上最大型的恐龍,光腿骨就有1米多長,整個骨架長達22米。因為此種恐龍化石還是世界上首次發現,專家們把它命名為“江山龍”。
據專家調查,浙江恐龍化石分布最多的地區,主要有金華、衢州、天台、麗水、嵊州等。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浙江是全國發現恐龍蛋類型最多的地區之一--大概在十種以上。據悉,距今1億年前後的浙江天台盆地,曾生存著多種恐龍:體長10多米的食草蜥腳類恐龍、比雞稍大的食肉獸腳類恐龍、身上有甲片的甲龍、靠兩條腿走路的鳥腳類恐龍等等。
“水資源豐富、植被茂盛的盆地最適合恐龍繁衍,而這樣的盆地浙江很多。”金幸生說:“根據目前的發現,浙江的恐龍都是白堊紀的。不過有點遺憾的是,在浙江發現的恐龍化石都不是十分完整,因為地殼運動激烈,對恐龍化石的保存是很不利的,化石很有可能被四分五裂。像‘東陽龍’化石整體這么完整,在全國很少見。”
8500萬年前,現在的東陽處於遠古的白堊紀時期,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有一條寬大的河流,邊上除了繁茂的水草,密布的沼澤,還有寬廣的沙灘,這是一個恐龍生活的王國。一天,在溫暖而又濕潤的環境中,巨形的蜥腳龍在悠閒地吃草,一群鴨嘴龍在散步……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刺眼的白光,一塊直徑10公里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隕石從天而降。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撞擊地球,一時間暗無天日,氣溫驟降,大雨滂沱,山洪暴發,土石流將恐龍捲走並埋葬地下。8500萬年後,這種世界上首次發現的草食性蜥腳類巨龍,被國際權威刊物命名為“中國東陽龍”。
恐龍
簡介
(學名:Dinosauria)是群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脊椎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在2005年日本考古學家觀鈴發現新證據,恐龍有可能是在雞蛋里孵化出來的。
在1862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自從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後代。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惟一倖存發展至今的恐龍,而少數科學家甚至認為它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鱷魚則是另一群恐龍的現代近親,但兩者關係較恐龍與鳥類遠。恐龍、鳥類、鱷魚都屬於爬行動物的初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首次出現於晚二疊紀,並在中三疊紀成為優勢動物群。
研究
在20世紀前半期,科學家與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
恐龍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們的站立姿態和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其四肢構建在其體軀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要比其他種類的爬行動物(如鱷類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為有利。根據恐龍腰帶的構造特徵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蜥臀目(Saurischia)和鳥臀目(Ornithischia)。二者區別在於其腰帶結構:蜥臀目的腰帶從側面看是三射型,恥骨在腸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則向後延伸,這樣的結構與蜥蜴相似;鳥臀目的腰帶,腸骨前後都大大擴張,恥骨前側有一個大的前恥骨突,伸在腸骨的下方,後側更是大大延伸與坐骨平行伸向腸骨前下方。因此,骨盆從側面看是四射型。不論是蜥臀目還是鳥臀目,它們的腰帶在腸骨、坐骨、恥骨之間留下了一個小孔,這個孔在其它各個目的爬行動物中是沒有的。正是這個孔表明,與所有其它各個目的爬行動物相比,被稱為恐龍的這兩個目之間有著最近的親緣關係。
蜥臀目分為蜥腳類
(Sauropoda)和獸腳類(Theropoda)。
蜥腳類有分為原蜥腳類和蜥腳形類。原蜥腳類主要生活在晚三疊紀到早侏羅紀,是一類雜食--素食性的中等大小恐龍。蜥腳形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它們絕大多數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龍。頭小,脖子長,尾巴長,牙齒成小匙狀。蜥腳亞目的著名代表有產於我國四川、甘肅晚侏羅紀的馬門溪龍,由19節頸椎組成的脖子長度約等於體長的一半。
獸腳類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它們都是肉食龍,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嘴裡長著匕首或小刀一樣的利齒。霸王龍是著名代表。
鳥臀目分為5大類
:鳥腳類(Ornthopoda)、劍龍類(Stegosauria)、甲龍類(Ankylosauria),角龍類(Ceratopsia)和腫頭龍類(Pachycephalosauria)。
鳥腳類是鳥臀類中乃至整個恐龍大類中化石最多的一個類群。它們兩足或四足行走,下頜骨有單獨的前齒骨,牙齒僅生長在頰部,上頜牙齒齒冠向內彎曲,下頜牙齒齒冠向外彎曲。它門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全都是素食恐龍。
劍龍類,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質刺棒兩對,劍龍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到早白堊紀,是恐龍類最先滅亡的一個大類。
甲龍類的恐龍體形低矮粗壯,全身披有骨質甲板,以植物為食,主要出現於白堊紀地層。
角龍類,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龍。頭骨後部擴大成頸盾,多數生活在白堊紀晚期,我國北方發現的鸚鵡嘴龍即屬角龍類的祖先類型。
腫頭龍類主要特點是頭骨腫厚,顬孔封閉,骨盤中恥骨被坐骨排擠,不參與組成腰帶,主要生活在白堊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