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南部早侏羅世岩漿作用與地球動力學意義研究

中國東南部早侏羅世岩漿作用與地球動力學意義研究

《中國東南部早侏羅世岩漿作用與地球動力學意義研究》是依託南京大學,由姜耀輝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東南部早侏羅世岩漿作用與地球動力學意義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姜耀輝
  • 依託單位: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中國東南部在晚中生代時期發生了廣泛而強烈的岩漿作用,但關於其形成的地球動力學機制一直爭論不休。前人通常認為早侏羅世是岩漿活動相對平靜期,它代表了特提斯構造域向太平洋構造域的轉變期。隨著近幾年較高精度年代學的開展,在中國東南部相繼鑑別出了一系列早侏羅世岩漿活動。本項目擬在申請者已有工作基礎上對該區早侏羅世玄武岩-安山岩-流紋岩和輝長岩(閃長岩)-花崗閃長岩-花崗岩以及粗面玄武岩-橄欖玄武粗安岩-安粗岩-粗面岩-正長岩開展綜合性研究,採用SHRIMP鋯石U-Pb定年以及礦物化學、元素地球化學和Sr-Nd-Pb-O-Hf多元同位素聯合示蹤的方法,闡明它們的源區和岩漿演化過程,探討其形成的構造環境和地球動力學機制,從而為國內外眾多地質學家長期關注的中國東南部晚中生代大規模岩漿作用機理,特別是對其是否與古太平洋板塊俯衝有關、古太平洋板塊究竟什麼時候開始俯衝這樣一些重大科學問題的認識作出重要貢獻。

結題摘要

中國東南部是環太平洋構造成礦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晚中生代大規模岩漿作用和成礦作用為特徵。目前通常認為岩漿作用與古太平洋板塊俯衝相關聯,並提出了一系列構造演化模式,包括正常俯衝模式、平緩俯衝模式和平板俯衝模式等。前人通常認為早侏羅世是該區岩漿活動寧靜期,代表古特提斯構造域向太平洋構造域的轉換時期。本次研究在贛南和閩西北鑑別出了一系列早侏羅世鎂鐵質岩石和A型花崗岩,其中A型花崗岩呈北東向展布,構成一條早侏羅世A型花崗岩帶。結合前期研究成果,發現中國東南部還存在另外3條A型花崗岩帶,分別為晚侏羅世A型花崗岩帶、早白堊世A型花崗岩帶和晚白堊世A型花崗岩帶,它們與早侏羅世A型花崗岩帶一樣均呈北東向展布,平行於現今海岸線,其中晚侏羅世A型花崗岩帶分布於更靠內陸一側,早白堊世A型花崗岩帶幾乎與晚侏羅世A型花崗岩帶重疊,晚白堊世A型花崗岩帶則分布於沿海地區。通過系統的鎂鐵質和花崗質岩石成因研究,認為中國東南部晚中生代構造-岩漿活動可用古太平洋板塊的反覆俯衝-後退模式來解釋:古太平洋板塊在早侏羅世辛涅繆爾期(~197 Ma)已俯衝至贛南,隨後(~197-191 Ma)板片折返,並在大約191-188 Ma板片發生斷離。緊隨其後俯衝板片回彈,重新發生前進式俯衝,並在大約178 Ma俯衝至湘南,在大約174 Ma板片重新開始折返,俯衝板片由內陸逐步向沿海地區後退。這一古太平洋板塊反覆俯衝-後退模式對於進一步理解中國東南部晚中生代大規模岩漿作用和成礦作用的深部動力學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還首次在區內鑑別出晚三疊世卡尼期(~228 Ma)鎂鐵質岩,並通過岩石成因研究,認為其侵位於華南印支碰撞造山作用伸展期,從而將華南古特提斯構造域向太平洋構造域的轉換期限較精確地限定在晚三疊世瑞提期。此外,在項目研究過程中,對疑是早侏羅世岩體開展較精確的年代學研究後發現,有一些鎂鐵質和花崗質岩體形成於早古生代和新元古代,通過岩石成因和動力學機制研究,為華南早古生代和新元古代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制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