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史上的一次重要嬗變

中國書法史上的一次重要嬗變

書法藝術是在文字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它的產生和發展,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具體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產生於何時,現在尚有爭論,有人認為在文字的初創時期,書法就作為一種藝術符號形式產生了,也有人認為,書法藝術的自然形態和自覺形態是兩個概念,只有當人“不僅在意識中以理智的方式,而且也以實際工作活動的方式,表現了他自己,從而在自己所創造的哪個世界中關照他自己 (馬克思語)”時,人所創造的藝術才成為獨立的藝術,這是衡量藝術獨立的重要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書法史上的一次重要嬗變
  • 定義: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
  • 所屬:書法
  • 類別:文化
書法藝術是在文字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它的產生和發展,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具體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產生於何時,現在尚有爭論,有人認為在文字的初創時期,書法就作為一種藝術符號形式產生了,也有人認為,書法藝術的自然形態和自覺形態是兩個概念,只有當人“不僅在意識中以理智的方式,而且也以實際工作活動的方式,表現了他自己,從而在自己所創造的哪個世界中關照他自己 (馬克思語)”時,人所創造的藝術才成為獨立的藝術,這是衡量藝術獨立的重要標準。其實,對於書法而言,要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需要經歷很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僅需要作為書寫主體的人在書法中喚起一種自我表現的欲望,而且還要有很多客觀的因素,只有具備了這些因素,真正的書法藝術才會產生。
總體來講,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得以確立,必須具備幾個因素,一是要有一種相對穩定的字型,讓書寫者具有自由發揮的餘地。二是文字要具有書寫的特性,也就是說,表現勝於傳達,書寫的目的不是僅僅為了傳達文字內容而是要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三是書寫者要在書寫的過程中體現到一種生命的愉悅,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創作過程中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作品本身,而是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四是要有相對完善的書寫工具,以便讓書寫者能夠在書寫的過程中不受創作工具的過分拘囿。五是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必須要有普遍意義的社會認同。以上因素,只有到了漢末魏初時,才基本得以完善,從而完成了中國書法史的一次重要嬗變。
一、文字字型結構的穩定和完善
書法和文字具有重要的關係,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沒有中國的象形文字,也就不會產生具有審美意味的書法藝術。秦代以遠,可以統稱為篆書系統,雖然有少量的變體字出現,但所存時間較短。不管是商周時期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書寫工具的不便和各國紛爭,一直沒有固定的文字形式,到了秦代,雖然統一了文字,但是由於立國乍短,也沒有真正實行下去。反而是從篆書的簡便寫法中發展起來的隸書,到漢代得到了發展,並且在被確立為標準字型,文字的字形也基本固定下來。文字字形的固定是書法藝術發展的重要前提,這是因為,只有文字形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方塊字,並且作為一種字元形式固定下來,才可為書寫者提供發揮自己創造力的空間。在漢代以前,肯定存在除鍥刻在甲骨或金石以外的便於交流使用的另外一種書寫形式,但是由於書寫工具不夠發達,並且文字的字形也很不穩定,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因此沒有給書寫者創造自由發揮的可能性。從這一點上來說,漢隸在書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正如潘良楨在《隸書藝術及在書法演變中之作用》一文中所說:“與篆書相比,在字型結構上,隸書主要是把回文曲折的弧線變為直線,因而字型的結構部件即偏旁部首也大大簡化,方塊漢字從此完全失去了象形的意味。隸書的字型結構,從漢代一直到今天,已成為漢字的‘定型’式,後來的楷書只是在點畫形態上有所不同,更加豐富多姿而已,至於字型的結構部件,則幾乎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今天的人們多不能識篆書,而辨認隸書則毫無困難。”既然在西漢時期,隸書作為一種統一的字型出現並在社會上廣泛套用,為什麼沒有帶來書法藝術的繁榮?這裡邊有很多原因,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受到創作工具的局限,特別是紙張還沒有出現並被廣泛套用,限制了書法藝術的發展。
二、創作工具的發展
筆墨紙硯,在古代是必備的書寫工具,所以對書法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毛筆是書寫的主要工具,所以沒有毛筆就沒有書法藝術的產生。最早毛筆發明於何時尚無定論,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毛筆已經得到很大的發展,但毛筆的製作方法與現在有些不同,不是把筆頭插到筆桿里,而是把筆頭圍在桿的一端,然後用細線纏住,外面在塗一層漆。到了秦朝,毛筆的形制基本得到固定,並且也有了關於“蒙恬造筆”的說法。到了漢代,毛筆有了很大的發展,和秦朝相比,毛筆的形制也有了很大變化。由於隸書字跡較大,且波磔明顯,因此筆桿的長度有所增加並且筆頭也增大增長,適應了字型的變化。從製作工藝上,也有了明顯改進,特別是到了東漢“披柱法”的發明,更是促進了毛筆書寫特性的發揮。所謂“披柱法”就是在對各種動物細毛的性能進行鑑別的基礎上,結合書畫對毛筆特性的要求,把各種不同性能的動物細毛安排在筆頭中的不同位置,除了繼續選用尖銳剛勁的兔箭毛做筆柱外,還在筆柱外邊覆上一層薄薄的披毛。這種採用“披柱法”製作的毛筆,和以前的毛筆相比,寫字時不分綹,不開叉,並且增加了筆墨的含量,大大提高了書法的書寫特性。所謂書法的筆法,也是在毛筆的這一特性上發展起來的。
與毛筆一樣,紙張作為書法的載體,對書法筆墨的發揮也具有重要意義。在紙張發明以前,文字大多載於甲、骨、金、石、竹、木、帛之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到西漢時期,已經有了關於人們利用紙張的記載,並且在少數漢墓中發現紙張殘片,但這種紙張製作比較粗糙,並且也並未得到廣泛套用。到了東漢時期,由於蔡倫改造了造紙原料和造紙工藝,使紙的成本大大降低,為紙張在社會中的廣泛套用創造了條件。雖然大多認為紙張的廣泛套用是在魏晉時期,但由於紙的造價比較低廉,一定在東漢後期就已經在民間作為交往文書廣泛套用了。正是紙張製作工藝的提高,為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同時,也擺脫了簡帛書寫的局限性,使書法具有了或蒼勁或婉轉或濃郁或淡雅的筆墨效果。
相對於毛筆和紙張而言,墨與硯重要性小一些,但是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墨的產生具有悠久的歷史,到了漢代除了以前廣泛套用的石墨外,松煙墨的製作技術也得到了改進和發展,特別是到了漢末魏初時,製作松煙墨就已經非常興盛,並且製作工藝也大大提高。由於這種墨色黑質細,體輕易磨,逐漸替代了石墨,為人們所喜愛,為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硯作為墨的載體,在早期並沒有一定的形制,對材料也沒有固定要求,到了漢代,硯被普遍套用,並且有石硯、陶硯、玉硯等各種類型,到了魏晉時期,硯型逐漸完美,並被逐漸固定下來。雖然硯的形制和材料對書法藝術沒有決定性的影響,但從硯形的變化和裝飾上,也可以反映出人們審美趣味發展的歷程。
正是由於筆墨紙硯在漢代特別是東漢後期的改進和發展,為書法藝術的繁榮創造了重要的物質條件。
三、主體意識的覺醒及文學對書法藝術的影響
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形式獨立出來,一個很重要的標誌是主體性的人能夠用藝術的眼光去創作和欣賞它,也就是所謂主體意識的覺醒。在漢代早期及以前,書法大多是為了實用目的,還沒有作為一種獨立的具有審美意義的客體存在,僅算書法藝術的早期狀態。巫鴻在其《禮儀中的美術》一書的序言中把上古和中古時期的中國美術稱為“禮儀美術”(ritual art),這些禮儀美術大多為無名工匠所創造,所反映的是集體的文化意識而非個人的藝術想像,這與魏晉以後以作為獨立藝術品創作和欣賞的繪畫書法等“藝術家的藝術”有很大差別,這種差別,無疑也體現在了書法藝術中。那些早期不留名姓的書法創作者,並不是有意識地不留名姓,而是在他們的主體意識里,覺得沒有留名的必要,也就是說,他們還不認為自己創作的書法作品裡蘊涵了其實也沒有蘊涵多少個人的創造,只是把書法文字當作是傳達的工具而已。這種狀況,只有到了東漢的時候才有所改善,書法創作者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杜度因善書而受到漢章帝的重視,在漢靈帝時設立了鴻都門學,都是書法社會地位提高的體現。
另外,書法藝術得以發展還與當時的文學具有很大的關係。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個特殊的人群,這一人群既區別於普通的庶民階層,也有別於當政的官僚士大夫,他們是在東漢中葉以後,因外戚和宦官爭鬥而被排擠的中下層地主階級出身的士人,他們雖然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但是進仕無門,或滯留太學,或窮居鄉野,或週遊各地,形成了強大的士人集團。這些人由於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因此就寄託於文學,或吟或書,抒發自己的憤懣之情。正是這些閒散的士人集團對自我的強烈關照在客觀上促進了文學在後漢出現轉型,特別是五言詩的出現,創造出了“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含蓄風格。這種在民謠和樂府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五言詩,在音節變化上更加具有節奏性,因此更加便於抒情和敘事,迅速地被人們所接受,並成為“溫柔敦厚”一派詩風的源頭之一。
我們可以構想,具有憤懣之情的士人在把這些哀怨風格的文學作品用文字表現出來的時候,在書寫過程中必定蘊涵著強烈的感情,這種感情也無疑對書寫的節奏產生重要影響,並無意識地把書寫者的感情灌注到了書法作品之中,從而產生了具有一定節奏感的書法藝術作品。由此看來,書寫的節奏與文學作品內容的節奏必定具有一種應和關係,或者說,這種節奏,就是創作者內在感情的抒發和體現。一旦士人們發現了這種抒發胸意的形式,便沉溺於其中,達到瘋狂的地步,這種狀況可以在漢末趙壹的《非草書》中可見一斑,但正是這種癲狂狀態客觀上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發展。“漢末士人們如痴如醉地沉湎於翰墨之中(“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把自己精力‘浪費’於不切實用(“草本易速,今反難而遲”),又不能因之而得個一官半職(“鄉邑不以此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講試”)的草書練習之中,原來他們是在這種近於瘋狂的書寫之中獲得了精神上的莫大快感,在忘我的境界中關照‘我’的生命,中國書法經過千餘年的書法演變,終於在漢末魏晉時期擺脫了文字的實用性和‘技藝之細者’的卑下地位,演變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
四、線形美感——審美意識的提高
上文已經說過,東漢時期毛筆製作工藝的提高,發展了毛筆的書寫特性,也為以後產生書法中的“筆法”提供了前提條件,同時,紙張造價的降低和工藝的改良也使人們練習書法成為可能,且紙張的特性與絹素相比也更有利於體現筆法和墨法,對人們在書寫過程中體驗書法線條的美感奠定了基礎。這種對線條美感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且與文字的象形性具有重要的關係。自從漢隸形成以後,從字形上已沒有了象形意味,但是,在人的主體意識里,這種象形意味並沒有消失,而是以更加抽象的形式存在著,並且一直延續至今。這種象形意味,體現在文字上,就是每個文字背後所蘊涵的某種生長的狀態,體現在書法中,就是一種生命的張力。這種生命的張力,其實就是創作主體的自我關照,讓創作者和欣賞者,可以從點畫之間,體驗到一種審美的愉悅。李澤厚曾在談到線的藝術時曾說過:“漢字書法的美也確乎建立在從象形基礎上演化出來的線條章法和形體結構上,即在他們的曲直適宜,縱橫合度,結體自如,布局完滿。”縱觀中國古代的書法品評書籍,在評價某些書法家時,喜歡用比喻,比如評價西晉索靖的書法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東晉王羲之的書法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闕”等等,也與中國書法線條中蘊涵的這種象形意味具有某種關聯。黑格爾曾經說過:“藝術的最初原始的需要就是人要把由精神產生出來的一個觀念或思想體現於他的作品,正如人運用語言來傳達自己的思想,使得旁人理解。”書法藝術也是這樣,當人們想借書法表現其情感和觀念的時候,作為書法的重要特徵——線,也就自然具有了獨立的審美意義,並且逐漸成為體現書寫者個性風格的重要因素。
除以上諸要素之外,宗教、社會風氣和喜好等也對書法藝術的發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前人論述較多,在此不再贅述。需要指出的是,書法藝術在漢末魏初的這次重要嬗變不是在短時期內完成的,它是一個動態的演進過程,既可前展到整個漢代,也可後延到魏晉,孤立地定位到漢代或魏晉未免都過於片面。正是以上諸要素的互動作用,促使了書法藝術在漢末魏初的時候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登上歷史舞台,並對魏晉時期書法的空前繁榮奠定了基礎,同時對以後的書法藝術發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