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晚前寒武紀古生物及其地層意義的研究

《中國晚前寒武紀古生物及其地層意義的研究》是由地礦部地質研究所、天津地礦所、內蒙古地礦局、雲南省礦局、成都地質學院擔任等級第一完成單位,邢裕盛、梁玉左、段承華、曹仁關、殷繼成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晚前寒武紀古生物及其地層意義的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地礦部地質研究所、天津地礦所、內蒙古地礦局、雲南省礦局、成都地質學院
  • 主要完成人:邢裕盛、梁玉左、段承華、曹仁關、殷繼成
  • 等級:二等
基礎信息,項目簡介,

基礎信息

獲獎序號
19860061
項目名稱
中國晚前寒武紀古生物及其地層意義的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
地礦部地質研究所、天津地礦所、內蒙古地礦局、雲南省礦局、成都地質學院
主要完成人
邢裕盛、梁玉左、段承華、曹仁關、殷繼成
獲獎證書編號
KJ-86-2-2
獎種
科技
等級
二等

項目簡介

該成果對我國晚前寒武紀古生物首次系統地進行了總結。描述了10個新屬,近60個新種,並探討了其地層意義和在前寒武紀生物演化方面的意義。 1、微古植物:以薊縣和三峽兩剖面為基礎,進一步研究和整理了燕山中、西段、膠遼徐淮、青海全吉、新疆柯坪、滇東昆明等地前寒武紀微古植物群,修訂了分類系統,清理和篩選了過去發表的舊屬種,使長城、薊縣、青白口、震旦四個系的微古植物群特徵更加清楚,是我國該套地層劃分,對比的重要地層學標準之一,並根據微古植物在地層中的出現順序,探討了植物界的演化趨勢。 2、巨觀藻類:描述了4個新屬、7個新種,探討了其地層意義。 3、疊層石:建立了較為恰當的分類系統,對已發表的資料初步厘定為13科,50多個屬和一些種。描述了25個新種。對建立我國統一的上前寒武系地層對比表,具有較重要作用。 4、核形石和花紋石:討論了它們的分類,建立了兩個新群,10個新形,劃分了四個組合。它們對晚前寒武紀地層劃分、對比有一定意義。 5、後生動物和遺蹟化石:系統研究了三峽、淮南晚前寒武紀地層中的軟軀體後生動物化石。在淮北史家組,金山寨組,遼南長嶺子組首次發現了蠕形動物化石,在三峽陡山沱組發現了三射式鈣質海綿骨針,後者是目前世界上層位最低的含此種化石的層位。 本成果的研究豐富了世界古生物的內容,增加了進行同時代地層對比依據,改變了過去前寒武紀只有軟軀體後生動物的概念,提出了當時也有具骨骼的後生動物的新概念。對前武寒紀生物演化過程提出了新的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