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

中國春

中國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小麥地方品種,中國春被廣泛套用於小麥遺傳學研究。它最早是從中國通傳教士傳入西方,起初被稱作為Chinese White,後來被稱作Chinese Spring,即中國春。根據形態學、生理、遠緣雜交親和性、細胞學、細胞遺傳學等研究資料,Yen等認為,中國春是四川成都平原的著名地方品種成都光頭的一個選系,而成都光頭屬於四川白麥子類群(white wheat complex),這一結果得到了美國學者Ward等的分子生物學研究結果證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國春
  • 拉丁學名:Triticum dicoccoides-nudigl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亞門:被子植物亞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亞綱:鴨跖草亞綱
  • 禾本目(莎草目)
  • 禾本科
  • 亞科:旱熟禾亞科
  • :小麥族
  • 小麥屬
  • :小麥
供小麥細胞遺傳研究用的小麥標準栽培品種"中國春"大約在本世紀初傳到了(劍橋)植物育種研究所,在那裡被稱為“中國白小麥”。Biffen 博士的一位學生 W.O.Backhouse 於1916年將這份材料帶至阿根廷,在那裡他發現"中國白小麥"很容易與黑麥雜交。1924年"中國白小麥"被引入美國的北達科他州,當時,L.R Waldron 從Biffen 那裡得到了這份材料。大約到1932年,這份材料又經加拿大的薩斯卡通傳到美國密蘇里州的哥倫比亞,在加拿大這份材料就被稱作現在這個名字——"中國春"。由於"中國春"很容易與黑麥雜交,1936年當 E.R.Sears 在作染色體加倍實驗時,就用其與黑麥雜交以獲得小麥-黑麥雜種。在這些雜種中,又獲得了兩份小麥單倍體,將其中一份授以小麥花粉,在後代中出現了單體和三體材料,這些材料後來成為廣泛使用的"中國春"非整倍體系列的核心。
早在20世紀初,Backhouse(1916)就發現中國春與黑麥具有很高的可雜交性,這也是Sears選擇中國春作為研製小麥遺傳工具材料的重要原因…。Sears 等套用中國春成功研製出單體、單端體、雙端體、缺體、三體、缺體.四體等一系列非整倍體材料,它們被廣泛用作小麥遺傳學研究,極大地推動了小麥遺傳學研究領域的發展。後來研究者們又以人工的方式使中國春突變,得到能夠誘導部分同源染色體配對的基因突變體ph1b,並被廣泛地套用於遠緣雜交進行小麥外源基因轉移L4J。中國春系列材料成了眾所周知的小麥遺傳學和外源基因轉移等研究的工具和對照材料。
由於中國春作為外源基因轉移的工具材料已被全世界廣泛使用,使得絕大多數在套用遠緣雜交進行小麥外源基因轉移的工作中,都採用中國春作為受體遺傳背景。從20世紀50年代末,Okamoto J和 Riley等發現控制小麥染色體配對的Phl基因算作是小麥外源基因轉移工作的起點,至今4o多年過去了,研究者們套用中國春背景創製了一大批外源基因轉移材料,但是還沒有直接用中國春系列轉移外源基因獲得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品種,說明用中國春作為受體進行外源基因轉移並獲得綜合農藝性狀理想的品種是比較困難的,這可能是由於轉人的外源遺傳物質同時帶來了不利性狀,也可能是中國春本身的遺傳背景的影響。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外源基因轉移和套用於育種的效率,一方面要設法在轉入外源有利遺傳物質的同時不帶來或儘可能不帶來不利的外源遺傳物質;另一方面要設法有效改良小麥中國春自身的遺傳背景。
另外,中國春的另一個優點是休眠程度中等偏上,休眠期一個月,也是研究休眠的一個好材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