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新天府
-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
- 頁數:245 頁
- 開本:16 開
- 作者:唐榮堯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2504538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新天府》中現代卻不失歷史的厚重,休閒卻不失人文的恢宏,熱鬧卻不失江南的恬靜,讀完《中國新天府》之後這就是我對銀川的理解。被風沙堙沒的歷史,被歷史收藏的人物,被人物演繹的風雲,這就是《中國新天府》對寧夏平原的解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打開扉頁,從中衛展讀“寧夏平原”
一 黑山峽,沒有開發答案的中國懸峽
二 沙坡頭,中國沙漠學的搖籃
三 騰格里之南,沙與水合奏出的大美交響
四 石馬溝和大麥地,兩段寧夏平原的童年記錄
塞上行:往事與舊影
中國第一女飛行員的穿峽之旅
竺可楨,沙坡頭之行揭開中國沙漠學研究的序幕
尋蹤津渡
莫家樓,水路進入寧夏平原的“通行證”
讀城記
中衛:語言的魅力和二十怪
村鎮體驗
南長灘,梨花深處的冷與傷
平原物語
一地酒香,催生中衛“三大寶”
第二章 中寧,平原腹地的“秘藏”
一 匈奴的跳板,龍鷹對話之地
二 枸杞,寧夏的紅色名片
三 平原深處,尋找寧商
四 石空大佛寺,被流沙深埋300多年的寧夏“龐貝”
塞上行:往事與舊影
成吉思汗,馬過黃河望六盤
馬鴻賓,以中寧為原點的軍政半徑
尋蹤津渡
寧安堡渡,舊時枸杞的出口
讀城記
路邊的中寧:精心掩埋在平原腹地的福地
村鎮體驗
冬日康灘,土味里的詩意生活
平原物語
枸杞,綠洲上的“紅寶石”
第三章 青銅峽,寧夏平原的富根
一 大河細流,推開一幅2000多年的水之長卷
二 壩出大峽,中國的新糧倉
三 起於無名之地,平原工業的另一支翅膀
四 108塔,水邊的西夏佛影
塞上行:往事與舊影
郭守敬,黃河邊的水利功臣
俞益謨,一門三代文武風
蓋洛,循著長城而來的“外跡”
張承志,平原深處的暗考和遁行
讀城記
一個不停地搖擺的工業城市
村鎮體驗
大壩不大,小壩不小
平原物語:
橋,飛架水面南北的風景與風情
第四章 吳忠:旱碼頭上的中國回鄉
一 回回遠來,中國回鄉的形成
二 清真大美,一彎明月下的藍色建築
三 尋找回商,西北回民經濟的“華爾街”
四 經學之影,一個學校的背影
尋蹤津渡
古城灣渡,駝影筏聲里的塞上碼頭
讀城記
吳忠,歷史上的三個節點
塞上行:往事與舊影
董福祥,晚清太子少保的桂冠內外
王靜齋,寧夏翻譯《古蘭經》
平原物語:
一粒米的“成長日記”和“外出”腳步
第五章 銀川,舊都與首府
一 賀蘭山的紋身,銀川的一張國際名片
二 城市路徑,2000多年時光的歷史內景
三 水潤銀川,上天忽略的塞上綠洲
四 塔聲佛影,銀川的另一種歷史印痕
五 水,銀川的另一種母語
六 休閒與運動,銀川的兩幅臉孔
讀城記
銀川,慢生活中的慵懶或舒適
小鎮體驗
掌政,舊時銀川的三重角色
平原物語:
葡萄,賀蘭山東麓的人間瓊漿
塞上行:往事與舊影
元昊,興於斯亡於斯
張賢亮,賀蘭山下的“文化資本家”
尋蹤津渡
橫城古渡,斜陽下的喧譁或靜怡
第六章 靈武,左手靈性,右手武性
一 一億四千萬年前,龍在靈武
二 素描靈武,容易被歷史忽略的角色
三 在河之東,放飛寧夏空中之夢
讀城記
靈武,無法複製的風水寶地
平原物語
沙、果、絨、煤、棗,靈武的五色名片
塞上行:往事與舊影
兩個西方人開啟的現代考古大幕
侯仁之,在寧夏探尋“農牧交錯帶”
尋蹤津渡
仁存古渡,解放銀川的前夜
第七章 石嘴山,寧夏平原的後花園
一 平羅,追尋寧夏最早的國立師範
二 西大灘,賀蘭山下的“軍墾”和“青墾”
三 會燃燒的石頭,寧夏工業的長子
四 丟失的長城
五 惠農,目送黃河入內蒙
平原物語
沙湖,沙和水裝訂成冊的旅遊精裝本
塞上行:往事與舊影
周有光,五七幹校的日子
范長江:“中國西北角中”的《塞上行》
後記
天使般的笑臉,天堂般的生活
後記
我站在高山望平川,看見人間四月的天
四月的花兒紅艷艷,四月的人兒把家還
把我交給高高的賀蘭山,帶你來到寧夏川
站在賀蘭山往西看,蒼天般的阿拉善
站在賀蘭山往東看,綠茵茵的寧夏川
賀蘭山下,黃河邊
這裡是我的家鄉,寧夏川——
正月里的魚兒水上漂,二月里春風像剪刀
三月里的桃花開滿園,四月里是那晴朗朗的天
梨花染白南長灘,枸杞園裡藏著中寧姑娘的臉蛋蛋
吳忠的碼頭上起狼煙,金銀財寶匯銀川
放馬靈州的唐天子,渡舟橫城的西夏王
眼看著就到了石嘴山,聽我給你唱一段
看一路青草過前川,聽一河歌聲我走平原
川叫寧夏川,我夢裡的家園
當我寫下這段帶有民謠味道的歌詞時,心裡湧起小時候在家鄉常聽到的一句話:“去底下背糧!”按照黃河的流向,故鄉的人總是將相對家鄉處於黃河下游的寧夏平原稱為“底下”。故鄉的人總是在凶年前往寧夏平原找糧。這讓我小時就有個印象——寧夏平原是富足的!
沒想到,到我動筆寫這本書時,我已經在這片富足的土地上生活了13個年頭了,無論是物質上,還是歷史文化上、精神層面上,她都是豐足的。
這片藏在中國腹心的平原,會讓來這裡生活的人感到幸福的,無論是3萬年前從西伯利亞高原輾轉而來的古人類,還是將這裡的一片片青草踏在腳下的戎、狄、羌、匈奴,甚至來自西域地區的粟特等昭武九姓;無論是從黃土高原上一路征殺而來的党項人,還是將這裡作為挺進中原的蒙古人,他們在寧夏平原留下的不僅是傳統歷史視野評判下的征殺足跡,更是從平原四周相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下進入這裡。一眼綠色里,他們在一聲驚嘆里放下鞍韉,面朝大河,開始背離遊牧生活,將自己的部族置放進自秦漢時期已經開始的農耕生活景圖中,並將這種景圖作為一種生活上的享足。從這個意義上說,寧夏平原何嘗不是進入信史以來黃河造就的最大驛站?這個驛站里來來往往的移民、走卒、販夫、商旅、僧人等,構成了平原開放、納容的性格。 這片土地在千年間緩慢的歷史流程中邁著從容的腳步,同時,她又以每個時代里看不見的疾迅步履,發展著自己。一快一慢之間,這片土地自信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這片土地,需要一部從人文角度解讀的書,向世人展讀她在這快與慢之間的韻味。
這是一個“快書”的時代,2009年6月26日,美國搖滾巨星麥可。傑克遜突然去世,7月3日,現代出版社編輯的反映傑克遜事跡的《天堂里的太空步》一書就出現在了王府井新華書店的書架上,從選題到上架,一本書僅用了7天。如果把出書比作開車,這本書和時下許多的“快書”一樣,是那種在高速公路上體驗速度之美的,如果,有一輛趕著牛車式的寫作者,在一個快書年代裡寫寧夏平原,會是怎樣的?當我想到這個問題時,我正在這本書的寫作中。
我一直是個“慢書”寫作者,2008年初,“中國十大新天府”的評選結果揭曉,寧夏平原出乎社會各界地入圍,由於我參加了《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主辦的這件事,曾經就寧夏平原能否入圍十大新天府向該雜誌撰寫過三篇文章。所以,當出版社的編輯約我來完成這本書時,沒有什麼顧慮就答應了。沒想到,真正要完成一本和時下出現的各種對“編著本”不一樣的,帶有自己的考證、思想、文風的書,實在太困難了。
在寧夏平原上一次次行走、採訪、拍照時,遇見一張張天使般的笑臉以及這些臉孔背後天使般的心,使我能夠穿行在文字和山河之間。隨著採訪的深入,我發現,這不該是,也不能是一本快書。
按照初步協定,這本書要在2009年10月交付出版社,沒想到,我的慢書狀態以及這種非暢銷書使原先約我確定出書的出版社放棄了,讓這本書先後在幾個出版社之間找尋著歸宿,我便利用這些時間來完善書稿。最終,感謝青海人民出版社的領導、編輯、美工及發行人員,在2012年出版我的《青海之書》和《大河遠上》之後再次抬舉我,讓這本書得以問世;感謝為這本書提供精美圖片和美術作品的攝影師、藝術家,他們的無私奉獻為這本書增添了亮色;感謝“塞上畫派”張敏良先生提供《黃河金岸百米長卷》;感謝著名書法家、我曾經的同事——陳國鴻先生為本書題寫書名,更為本書增加了一份難得的墨香。
一身詩意千山月,四時人間三本書。但願,這是那三本中的一本!
2013年2月26日
序言
雖說和唐榮堯在同一個城市裡生活,但十多年來,細數我們的見面,卻也不過三五次而已,然而每次見面,這個人都會給我留下很特別的印象。他總是行色匆匆,去來無定。在許多活動里,在許多場合,唐榮堯未必是出頭露面的人,他甚至給人一種混跡其中,自甘埋沒的感覺,但只要了解內情,就會清楚他實際上是其中很活躍很重要的因素,和那一個個百無聊賴,眼神空洞的人即使同桌並座,也是全然不同。他好像已經習慣於生活在一個個頻頻到來的計畫和行動中,一個行動未已,一個又到手上。能如此作為的人,不只需要旺盛的精力,還要具備一定的使命感吧。因寫這篇短文,很自然地想起和唐榮堯有關的兩件事來,一是某次我到汽車站送女兒回老家,在車站前面的廣場上,忽然看到唐榮堯帶著兩個孩子,頂著烈日匆匆走來,原來正值假期,為了使孩子多點見聞和閱歷,他特意帶他們去某個景點一游,看著這一家三口頭戴遮陽帽遠去,我是很感慨的。有這樣一個腳勤又富遠見的父親,自然是孩子們的幸運吧。對照自己,不免慚然,我教育孩子,沒有特別的招數,不過放任自流罷了。說真的,當時看著榮堯兄帶孩子遠去的背影,我的心裡一動,我想,不回老家了,跟了這一家三口同去吧。老家年年回,年年老樣子。但也只是這樣子想想而已。遠足不應出於一時衝動,而應該成為一種習慣或者必要的生活方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一個寫作者的必由之路亦是成功之道,我的懶於行動,給我的人生和寫作一定造成了相當的局限吧。那次的車站偶遇,也許是感慨系之的緣故,給我很深的印象,而且漸漸地有了某種象徵意味似的,總是感到一個優秀的父親帶著他的兩個好學的孩子,在被烈日曬得發亮的車站上,意興勃然,亟待遠遊……另一件事情說起來和張承志有關。張承志來寧夏,在一家報紙供職的朋友就問我,已探得張先生來寧信息,你們都是回族作家,能否從中運作,採訪到張先生,我一口回絕。一來我雖然很仰慕其人其文,但確實不認識張承志,至今未能謀得一面;二來張素來不喜歡無乾的人打擾,不喜歡接觸媒體,於此種種,早有耳聞,強人所不願之事,不是自討沒趣么?朋友總不甘心,覺得機會就在身邊,浪費實在可惜,我說不必徒勞,沒有人能在這個事情上說動張承志的。但是第二天翻閱當地一家報紙,我大吃一驚,好像我的謊言被公然揭露了似的。我看見一篇關於張承志的訪談,赫然眼前,採訪者誰?不是別人,正是唐榮堯。我懷著很是複雜的心情看完了那篇訪談,訪談是不錯的,但是這個唐記者,他是運用了什麼手段,竟使一個極守原則的人為他而網開一面呢?此後不久,即在一個聚會上碰到唐榮堯,他依然一副行蹤無定,不過偶然顯身此處的樣子。旁邊的一個同伴正幫他在電腦里記錄著什麼,唐榮堯和我都是AB血型,可是看看這兩個同一血型的人,一個行者無疆,一個獨守斗室,哪裡有分毫相似處。他說他新近寫了一部書,如果我有興趣,可給我看看。老實說,看一部幾十萬字的作品,我是頭疼的。但是唐榮堯已經是讓我有了探知興趣的人,不妨看看,這樣一個慣於行動的人,會寫出什麼樣的文字來。
這是一本寫寧夏的書。
這也是我認真閱讀的唐榮堯的第一本書。此前還讀過他的一部詩集。除了感受到字裡行間飛濺的一些才華才情外,沒有格外特別的印象。
但是這本寫寧夏的書,這部寫給寧夏的書,卻不是一部尋常之書。現在讀許多草草而成的書無疑是一件苦差事,但是這本書我卻讀得興味盎然。
雖然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寧夏人,可這本書里的許多東西我都不知道。而作為一個土著,這些東西又是很有必要知道的。
你從怎樣的一個歷史中走來,你在怎樣的一個現實里活著,讀著這本書,會給你一些答案。
我把唐榮堯的寫作和自己的寫作做了比較,我的結論是,比較於我,唐榮堯是一種務實的寫作,這種“實”,那么牢靠,沉甸甸的。現在不少人一個月即可以寫一部長篇的,但是唐榮堯的這部作品,即使是出於捷足快手,也絕不可能於短期內完成,任何一個讀者都可以計算出其中的勞動量,那么多的資料收集,那么多的實地考察,那么多的淘汰取捨,那么多的情感投入和奔走呼號。不拈輕避重,不自設禁區。下笨苦,做累活。這樣的行動者和寫作者,在我們周圍實在是不多見了。
唐榮堯雖亦是寧夏的鄰居,但並不是寧夏人。
作為一個寧夏人,作為一個寫作者,我覺得應該感謝這個人,感謝他為我們寫出了這樣一部有分量的書。
2012-3-12
(作者為中國著名作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