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體論:原初生成與現代嬗變》是2022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姚愛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文體論:原初生成與現代嬗變
- 作者:姚愛斌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
- 頁數:324 頁
- 定價:78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30131206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運用語境還原、原典精析、史論融通、中日比較等方法,深度反思中國文體論原初生成與現代嬗變中的諸多問題。首先從概念層面考察從先秦兩漢時期主導性的“文”和“文章”觀到漢末魏時期出現的“文體”觀的演進過程,比較“文章”觀與“文體”觀的不同內涵,分析古代文體論生成、發展的文學動因和文化語境,揭示“文體”概念和文體論產生的文學史意義。進而追蹤中國文體論從傳統向現代嬗變的軌跡,在中日交流、古今之變和西學東漸等多重歷史文化背景下,揭示以“語言形式”為核心內涵的中國現代文體觀的形成歷史,具體分析中國傳統文體觀的日本接受以及日本近代文體觀、西方文類學和語體學對中國現代文體觀形成過程的不同影響,深入探究中、日、西“文體”觀傳播、影響、嬗變、轉換的內在動力、機制和規律。本書還以經過重釋的古代文體論為學理基礎,對七言詩體起源發展問題以及“通變”“風骨”“奇正”等重要文論範疇作了更為契合歷史語境的闡發。
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章從外飾到本體:“前文體論”時期的先秦兩漢“文章”觀
第一節本體的外形或修飾:“文”概念的基本內在規定
第二節內修“文德”與外備“文章”:“周文”的兩個基本向度
第三節“人”為本體:周代“人文”的多層次系統
第四節“空文”與“潤色”:兩漢“文章”觀的基本傾向
第五節從漢代賦論與六朝辭賦批評比較看漢代的“文章”觀
第六節人與文的統一及文的內在統一:王充文學觀的新轉向
本章小結
第二章文體論產生與《典論·論文》文學史意義重評
第一節“體”義原始:“心—體”相對與“異‘體’”相對
第二節“文體”概念的出現及其基本義與偏指義
第三節古代“文體”概念現代闡釋的盲點與誤區
第四節文體的自覺:漢末魏晉文學觀的歷史特質
第五節文體自覺與文體論產生的文學史意義
本章小結
第三章詩體節奏的內在矛盾與七言詩體的生成及發展
第一節詩語節奏論對七言詩體晚熟原因的幾種解釋
第二節詩體的完整性與詩歌節奏的多重性
第三節七言韻語的原初實用化傾向與七言詩語體節奏的晚熟
第四節《楚辭》式情感節奏對早期七言韻語的整合與騷體式七言詩的形成
第五節言志、反諷與抒情:漢代非騷體文人七言詩的創作與演進
第六節“立體益孤,含情益博”:鮑照隔句韻七言詩體的特創
本章小結
第四章劉勰文學“通變”論的意義建構與整體解讀
第一節“變而通”與“通其變”:《周易》“通變”論的基本內涵
第二節文體分化與規範偏離:南朝文學“新變”的兩種基本傾向
第三節以經典“體要”馭新變“奇辭”:劉勰論文的基本立場
第四節化“訛變”為“通變”:劉勰文學“通變”論重心的轉向
第五節“矯訛翻淺,還宗經誥”:《通變》篇的主旨與主線
第六節從“變則通,通則久”到“變則可久,通則不乏”:“通變”論意義結構的重建與劉勰“通變”論的完成
本章小結
第五章文體論視野中的諸“風骨”說內涵解讀與比較
——從劉勰、鐘嶸到陳子昂
第一節亦內亦外,喻義多樣:從“骨”在生命結構中的特殊位置說起
第二節端直之言,駿爽之情:完整理解黃侃《風骨》札記及其意義
第三節腳踏實地,慎選明辨:尋找走出“風骨”論迷宮的金線
第四節鐘嶸“風力”說:“風”情“骨”志,潤飾“丹彩”
第五節陳子昂“風骨”說:“風”“骨”一維,情志共體
本章小結
第六章文體論視野中的劉勰、鐘嶸文學觀比較
——以《文心雕龍》和《詩品》之“奇”概念為例
第一節“文體解散”之弊與劉勰對文體完整統一性的堅持
第二節《文心雕龍》之“奇”與劉勰對一般文體規範的重構
第三節《詩品》之“奇”與鐘嶸對五言詩文體優劣的品第
本章小結
第七章從“文章整體”到“語言形式”
——中國古代文體觀的日本接受及語義轉化
第一節從“文體”到“文字”——“文體”概念的跨語境移植與本體的形式符號化
第二節日語“文體”概念與近代日本“國語”建構
第三節日語“文體”概念二分語義模式的漸次形成
本章小結
第八章從“表達思想”到“表現個性”
——中國現代文體觀演變與現代文學的階段性訴求
第一節日本近代“文體”觀的輸入與梁啓超的“新文體”
第二節作為語體的“文體”與白話國語的推行
第三節作為“風格”的文體與現代白話文學的成熟
第四節日語“文體”二分釋義模式的接受及改造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