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聯晚霞文庫:周揚與他的師友》是一部獨具歷史眼光的書。作者榮天嶼自覺秉持一種審慎客觀的論述尺度,總是試圖從對象所處的歷史環境和時代條件出發,深入細緻地考察他們在具體歷史事件中的態度和表現;客觀審慎地辨析他們之間關係變化的深層動因及其後果,從而儘可能使其描述和判斷符合或接近對象的歷史真實。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文聯晚霞文庫:周揚與他的師友
- 出版社:中國文聯出版社
- 頁數:222頁
- 開本:16
- 作者:榮天璵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597551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文聯晚霞文庫:周揚與他的師友》篇幅不長,部頭不大,但是一部浸透了作者心血的書,是一部在長期辛勤積累的基礎上,精心寫成的書。周揚同志是中國革命文化運動和文藝戰線的一位重要領導人,也是作者榮天嶼尊敬的一位思想文化界的前輩。
作者簡介
榮天璵,重慶市人,中共中央宣傳部原文藝局副局長,曾任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中國說唱文藝學會理事、中國民眾文化學會副會長。早年就讀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即投身革命學生運動,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上海解放後,由黨組織調入《上海青年報》任記者、編委。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調到中宣部文藝處工作,即在周揚同志的領導下,從事文化藝術的組織工作,並開始文化藝術的理論研究和評論的寫作。著有《光榮的委託——獻給青年團基層組織的幹部》、《中國現代民眾文化史》、《崇敬的思念——憶先輩和師友》、《說唱文藝創新發展之路》等書及民眾文化的理論論述文章多篇。
圖書目錄
序
歷史眼光獨特視角
女神把他的心弦撥動——周揚與郭沫若
錦雞互贈美麗的羽毛——周揚與馮雪峰
歷經風雨四人情——周揚、田漢、陽翰笙、夏衍在左聯
人生難得一知己——周揚與周立波
到最需要普及文化的地方去——周揚與民眾文化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毛澤東與周揚
為了加強和改善黨對文藝的領導——周揚重返中宣部
求真之路漫漫兮——周揚探索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程
文化藝術建設的同志與戰友——周揚與周巍峙
為何一生為友終結怨——周揚與胡喬木
雖不同生亦當共別人間——周揚與蘇靈揚
周揚的一個心愿
附錄:
放到當時歷史環境中去考察
關於三十年代上海的左翼文藝運動
後記
歷史眼光獨特視角
女神把他的心弦撥動——周揚與郭沫若
錦雞互贈美麗的羽毛——周揚與馮雪峰
歷經風雨四人情——周揚、田漢、陽翰笙、夏衍在左聯
人生難得一知己——周揚與周立波
到最需要普及文化的地方去——周揚與民眾文化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毛澤東與周揚
為了加強和改善黨對文藝的領導——周揚重返中宣部
求真之路漫漫兮——周揚探索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程
文化藝術建設的同志與戰友——周揚與周巍峙
為何一生為友終結怨——周揚與胡喬木
雖不同生亦當共別人間——周揚與蘇靈揚
周揚的一個心愿
附錄:
放到當時歷史環境中去考察
關於三十年代上海的左翼文藝運動
後記
後記
周揚同志是中國革命文化運動和文藝戰線的一位重要領導人,也是我尊敬的一位思想文化界的前輩。我認識他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從此一直在中宣部的工作中,親聆他的那些發人深思的教誨。
六十年代初期,可以說是周揚文藝思想的一個轉型期。和我以前了解的周揚有質的變化,五十年代,我聞名的周揚,從來都是從政治運動來考慮文藝的理論、工作問題的。給人的印象,無論是講話還是著文,不是批這就是批那,但從我認識他的時候起,具體點說,從1961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制定“文藝八條”起,他開始從探索藝術規律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了。他鑽研中國古典的文藝理論,力求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美學上有所創新。講話中不時提到要努力做到思想、政治與藝術的完美結合;甚至談到做文藝工作領導的人,不要整天用革命口號來評價一個作品,要注意不要被人說成是“庸俗社會學”。
我與他接觸與交談得最多的是粉碎“四人幫”以後的歷史新時期。周揚重新回到中宣部工作,思想面貌煥然一新,認識有了新的覺醒,思想有了新的升華。他積極宣傳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倡導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破除迷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精神,並聯繫自己的思想與工作的實際,誠摯地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反思與自我批評。我耳聞目睹了他一再沉痛地檢討自己在“十七年”工作中的過失,向受到傷害的同志賠禮道歉。
八十年代我參與了根據陳雲同志指示進行的,對上海三十年代左翼文藝運動的功過是非要作出合乎歷史實際的、公允的評價工作。周揚與翰老、夏公一道,向我們這些後輩,敘說了他們的經歷,敘說了他們在左翼文藝運動中經過的坎坷與走過的艱苦曲折的路程。周揚認真、真誠地審視了他一生從事黨的文藝事業中的功過是非。他不同意這是懺悔的說法,堅持說這是一個革命文藝工作者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既是教育自己,也對後來人有所啟迪。周揚本有意和夫人蘇靈揚一道來寫回憶錄,遺憾的是,不久他競一病不起,自己寫回憶錄的願望終未成行。
也就是從那時起,我萌生了要將他敘說的和我感受到的他的人生歷程記錄下來,企求補償他未競的心愿於一二。我斷斷續續地寫出本書的一些篇章,意圖從周揚與他的一些師友交往這個側面來凸顯他風雲滄桑的一生;既有成功的歡欣,也有挫折、失誤產生的恩恩怨怨。我想,也許這些就是周揚人生歷程中的歷史經驗與教訓,我們這些後來人可以從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啟迪。
《放到當時歷史環境中去考察》、《關於三十年代上海的左翼文藝運動》兩文,作為本書的附錄,算是對周揚在三十年代上海的左翼文藝運動中的功過的一種評價吧!
2008年10月
六十年代初期,可以說是周揚文藝思想的一個轉型期。和我以前了解的周揚有質的變化,五十年代,我聞名的周揚,從來都是從政治運動來考慮文藝的理論、工作問題的。給人的印象,無論是講話還是著文,不是批這就是批那,但從我認識他的時候起,具體點說,從1961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制定“文藝八條”起,他開始從探索藝術規律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了。他鑽研中國古典的文藝理論,力求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美學上有所創新。講話中不時提到要努力做到思想、政治與藝術的完美結合;甚至談到做文藝工作領導的人,不要整天用革命口號來評價一個作品,要注意不要被人說成是“庸俗社會學”。
我與他接觸與交談得最多的是粉碎“四人幫”以後的歷史新時期。周揚重新回到中宣部工作,思想面貌煥然一新,認識有了新的覺醒,思想有了新的升華。他積極宣傳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倡導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破除迷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精神,並聯繫自己的思想與工作的實際,誠摯地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反思與自我批評。我耳聞目睹了他一再沉痛地檢討自己在“十七年”工作中的過失,向受到傷害的同志賠禮道歉。
八十年代我參與了根據陳雲同志指示進行的,對上海三十年代左翼文藝運動的功過是非要作出合乎歷史實際的、公允的評價工作。周揚與翰老、夏公一道,向我們這些後輩,敘說了他們的經歷,敘說了他們在左翼文藝運動中經過的坎坷與走過的艱苦曲折的路程。周揚認真、真誠地審視了他一生從事黨的文藝事業中的功過是非。他不同意這是懺悔的說法,堅持說這是一個革命文藝工作者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既是教育自己,也對後來人有所啟迪。周揚本有意和夫人蘇靈揚一道來寫回憶錄,遺憾的是,不久他競一病不起,自己寫回憶錄的願望終未成行。
也就是從那時起,我萌生了要將他敘說的和我感受到的他的人生歷程記錄下來,企求補償他未競的心愿於一二。我斷斷續續地寫出本書的一些篇章,意圖從周揚與他的一些師友交往這個側面來凸顯他風雲滄桑的一生;既有成功的歡欣,也有挫折、失誤產生的恩恩怨怨。我想,也許這些就是周揚人生歷程中的歷史經驗與教訓,我們這些後來人可以從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啟迪。
《放到當時歷史環境中去考察》、《關於三十年代上海的左翼文藝運動》兩文,作為本書的附錄,算是對周揚在三十年代上海的左翼文藝運動中的功過的一種評價吧!
2008年10月
序言
榮天嶼同志的新著《周揚與他的師友》就要付梓出版了。他囑我為之作序,我誠懇地告訴他,我是無此資格的,可他仍堅持。他是我的老領導,為了這份令人感動的信任,我只有接受下來。讀完書稿,我才愈加感到,這實在是一項既光榮又艱巨的任務。書中圍繞周揚同志所述所論的,大都是現當代革命史、文藝史上的領袖和名家。每一位歷史人物身後,都有著波瀾壯闊的革命史、思想史和文藝史的複雜而深刻的背景。對這樣一部書要作出確當的把握和評說,是很困難的。我只有結合自己對作者的了解,談一點隨感式的體會。
這是一部獨具歷史眼光的書。作者自覺秉持一種審慎客觀的論述尺度,總是試圖從對象所處的歷史環境和時代條件出發,深入細緻地考察他們在具體歷史事件中的態度和表現;客觀審慎地辨析他們之間關係變化的深層動因及其後果,從而儘可能使其描述和判斷符合或接近對象的歷史真實。在《女神把他的心弦撥動》中,作者始終把郭沫若和周揚放在現當代史的進程中加以考察,既描摹了青年周揚對郭沫若偶像般的尊崇,也寫出了郭沫若在特殊情境裡某些令人遺憾的作為。最後,作者以客觀審慎的歷史眼光,通過晚年周揚,對郭沫若在革命史和文藝史上的歷史性貢獻作出了比較公道的評價。在《關於三十年代上海的左翼文藝運動》中,作者把這場風靡一時的文藝運動,置於當時國際國內政治革命、思想革命的宏闊背景下,作了理性冷靜的梳理、剖析和總結。既肯定了其卓越的歷史功績,也指出了其難以逾越的歷史局限性。這實際上也是對左聯時期黨領導文藝的歷史經驗及教訓的梳理和總結。在本書的許多篇章中,即使是對於周揚這樣作者十分崇敬的老領導,他依然努力秉持著自己的歷史眼光。既充分肯定其對革命文藝運動、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對毛澤東文藝思想的闡釋等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貢獻,也沒有迴避其在特殊條件下對待同志、戰友時所表現的某種偏激或失誤。這在關於周揚與魯迅、周揚與馮雪峰、周揚與胡風等關係的歷史梳理中都有精彩的呈現。正是這種獨具歷史眼光的描述和評析,使得這本書能為我們更加真實地認識歷史、認識歷史人物,提供了諸多有益的啟示。
這是一部視角獨特的書。作者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就同周揚同志相識,並先後在其身邊工作。同時,他又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他不僅同周揚同志有近距離的接觸,也與文藝界許多名人大家有親身的交往。這就為他的敘述和評析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他可以不斷地變換觀察的方位,圍繞周揚與他的師友們的交往,從其相互之間複雜而微妙的關係的發展變化中,揭示出其內心世界的豐富多彩。在《錦雞互贈美麗的羽毛》中,對周揚與馮雪峰關係的歷史變遷進行了仔細的梳理,讓我們透過一些偶然性的事件表象,窺見了那一代人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的內在軌跡。特別是作者通過兩人風雨滄桑幾十年後各自的回顧與剖析,讓我們得以撥開歷史的煙雲,觸摸到了他們深層的思想情感脈動。不同角度的互為印證,他們一生的恩恩怨怨,便不禁令人感慨唏噓。在《為何一生為友終結怨》中,則深入揭示了周揚與胡喬木的微妙關係,以及他們與毛澤東的特殊關係。從中不僅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在那些特殊年代中的際遇、狀態、情緒等,也可以從一個重要的側面,讓我們知道他們後來命運跌宕起伏、不同走向背後的深層原因,即他們與毛澤東關係的特殊性和微妙性。這一獨特視角的切入,的確為我們走近周揚和胡喬木開闢了一條新的路徑。尤其是對兩人晚年分歧的描摹,對喬木性格、心理、學養、愛好等的描述,為我們認識晚年的喬木和周揚提供了一幅多么鮮活的圖畫啊!
這是一部親切質樸的書。榮天嶼同志雖然長期在中央機關工作,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和政策修養,但他從不居高臨下、盛氣凌人。他一貫待人寬厚、隨和,即使生氣時也很少看到他疾言厲色、劍拔弩張。他的這種親切質樸的品性和本書客觀審慎的風格自然地融為了一體,這就是在評人論事時,從容平和,分寸得當,把握適度,儘可能從論述對象的實際出發,而不簡單地以自己的主觀好惡來褒貶前人。透過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在對待前人時,總是小心翼翼,懷著一種敬畏之心。他的一些頗有見地的觀點,總是在嚴謹縝密的推理論證後,在多重論據的支撐下才得以提出。在那些描述老一輩革命文藝家生活、戰鬥、友誼和愛情的篇章中,他常常是滿懷著崇敬之情,分析指出他們身上閃耀著的高貴品格的光彩,同時也指出其不可避免的性格弱點。正是這種對他們性格複雜性的剖析,才讓我們更加感受到那一代人的可敬和可愛。長期以來,我們的文藝史中讓我們感到可敬的形象比較多,而可愛可親的形象似乎少了些。
這部書篇幅不長,部頭不大,但是一部浸透了作者心血的書,是一部在長期辛勤積累的基礎上,精心寫成的書。以我對作者的了解,以他長期以來收集資料的規模和數量來看,他完全可以寫成一部洋洋灑灑的鴻篇巨製。可我拿到書稿後,放在手中反覆掂量,對作者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他這種不慕虛榮、注重質地,對讀者負責、對歷史負責的精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總之,只要沉下心來讀完這本書,相信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讀者,都會獲得不同的教益和啟迪。
2009年6月12日
這是一部獨具歷史眼光的書。作者自覺秉持一種審慎客觀的論述尺度,總是試圖從對象所處的歷史環境和時代條件出發,深入細緻地考察他們在具體歷史事件中的態度和表現;客觀審慎地辨析他們之間關係變化的深層動因及其後果,從而儘可能使其描述和判斷符合或接近對象的歷史真實。在《女神把他的心弦撥動》中,作者始終把郭沫若和周揚放在現當代史的進程中加以考察,既描摹了青年周揚對郭沫若偶像般的尊崇,也寫出了郭沫若在特殊情境裡某些令人遺憾的作為。最後,作者以客觀審慎的歷史眼光,通過晚年周揚,對郭沫若在革命史和文藝史上的歷史性貢獻作出了比較公道的評價。在《關於三十年代上海的左翼文藝運動》中,作者把這場風靡一時的文藝運動,置於當時國際國內政治革命、思想革命的宏闊背景下,作了理性冷靜的梳理、剖析和總結。既肯定了其卓越的歷史功績,也指出了其難以逾越的歷史局限性。這實際上也是對左聯時期黨領導文藝的歷史經驗及教訓的梳理和總結。在本書的許多篇章中,即使是對於周揚這樣作者十分崇敬的老領導,他依然努力秉持著自己的歷史眼光。既充分肯定其對革命文藝運動、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對毛澤東文藝思想的闡釋等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貢獻,也沒有迴避其在特殊條件下對待同志、戰友時所表現的某種偏激或失誤。這在關於周揚與魯迅、周揚與馮雪峰、周揚與胡風等關係的歷史梳理中都有精彩的呈現。正是這種獨具歷史眼光的描述和評析,使得這本書能為我們更加真實地認識歷史、認識歷史人物,提供了諸多有益的啟示。
這是一部視角獨特的書。作者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就同周揚同志相識,並先後在其身邊工作。同時,他又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他不僅同周揚同志有近距離的接觸,也與文藝界許多名人大家有親身的交往。這就為他的敘述和評析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他可以不斷地變換觀察的方位,圍繞周揚與他的師友們的交往,從其相互之間複雜而微妙的關係的發展變化中,揭示出其內心世界的豐富多彩。在《錦雞互贈美麗的羽毛》中,對周揚與馮雪峰關係的歷史變遷進行了仔細的梳理,讓我們透過一些偶然性的事件表象,窺見了那一代人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的內在軌跡。特別是作者通過兩人風雨滄桑幾十年後各自的回顧與剖析,讓我們得以撥開歷史的煙雲,觸摸到了他們深層的思想情感脈動。不同角度的互為印證,他們一生的恩恩怨怨,便不禁令人感慨唏噓。在《為何一生為友終結怨》中,則深入揭示了周揚與胡喬木的微妙關係,以及他們與毛澤東的特殊關係。從中不僅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在那些特殊年代中的際遇、狀態、情緒等,也可以從一個重要的側面,讓我們知道他們後來命運跌宕起伏、不同走向背後的深層原因,即他們與毛澤東關係的特殊性和微妙性。這一獨特視角的切入,的確為我們走近周揚和胡喬木開闢了一條新的路徑。尤其是對兩人晚年分歧的描摹,對喬木性格、心理、學養、愛好等的描述,為我們認識晚年的喬木和周揚提供了一幅多么鮮活的圖畫啊!
這是一部親切質樸的書。榮天嶼同志雖然長期在中央機關工作,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和政策修養,但他從不居高臨下、盛氣凌人。他一貫待人寬厚、隨和,即使生氣時也很少看到他疾言厲色、劍拔弩張。他的這種親切質樸的品性和本書客觀審慎的風格自然地融為了一體,這就是在評人論事時,從容平和,分寸得當,把握適度,儘可能從論述對象的實際出發,而不簡單地以自己的主觀好惡來褒貶前人。透過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在對待前人時,總是小心翼翼,懷著一種敬畏之心。他的一些頗有見地的觀點,總是在嚴謹縝密的推理論證後,在多重論據的支撐下才得以提出。在那些描述老一輩革命文藝家生活、戰鬥、友誼和愛情的篇章中,他常常是滿懷著崇敬之情,分析指出他們身上閃耀著的高貴品格的光彩,同時也指出其不可避免的性格弱點。正是這種對他們性格複雜性的剖析,才讓我們更加感受到那一代人的可敬和可愛。長期以來,我們的文藝史中讓我們感到可敬的形象比較多,而可愛可親的形象似乎少了些。
這部書篇幅不長,部頭不大,但是一部浸透了作者心血的書,是一部在長期辛勤積累的基礎上,精心寫成的書。以我對作者的了解,以他長期以來收集資料的規模和數量來看,他完全可以寫成一部洋洋灑灑的鴻篇巨製。可我拿到書稿後,放在手中反覆掂量,對作者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他這種不慕虛榮、注重質地,對讀者負責、對歷史負責的精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總之,只要沉下心來讀完這本書,相信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讀者,都會獲得不同的教益和啟迪。
2009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