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明的本質(卷四)

中國文明的本質(卷四)

《中國文明的本質(卷四)》是201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世紀文睿文化傳播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宣良。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文明的本質(卷四)
  • 作者:陳宣良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世紀文睿文化傳播公司
  • 出版時間:2016年4月
  • ISBN:978720813635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中國文明的本質》從思想文化角度,力圖打破西方中心論,為從近代以來的現代中國人的精神的崛起,從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中找到“自強”的來源。它在連續性文明和破裂性文明兩大概念的關照下,通過將連續性文明視為中國歷史的一種“主要的發展模式”,以西方斷裂性文明作為參照,探索以全責組織和一體化的公共權力為基本原則的中國文明自身的發展道路。在卷四中,作者以“連續性文明”為視點關照了中華帝國時代兩千年文明的歷史進程,在此描述的基礎上,具體分析了基本的社會結構、基本的社會矛盾,價值觀念、話語權利、思維方式等等的問題。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中華帝國文明的歷史理性
第一節 關於帝國
帝國的概念
帝國在文明歷史中的地位問題
第二節 土地資源與人口之間的緊張關係:
中華帝國的基本矛盾
中華帝國的客觀處境
小農經濟的概念問題
“耕者有其田”與小農經濟
人口與土地資源的矛盾
一點聯想:平均主義和所有制的問題
一點聯想:小農經濟與莊園經濟的問題
小農經濟與大帝國
第三節 帝國時代的基本政治矛盾:集權與封建的矛盾
中華帝國:一個長命的集權政治統一體如何可能
全責組織社會的結構特徵
帝國、封建勢力與小農的關係
帝國文明的區域結構
帝國文明的社會結構
中華帝國中的貴族
中華帝國文明的歷史理性
第二章 帝國歷史理性觀照下中國文明的歷史描述
第一節 第一帝國
秦帝國
漢代讓步政策的真正含義
漢武帝
世族政治:漢代的封建形式
東漢:世族政治觀照下的帝國
三國到魏晉
北朝
第二節 第二帝國
一、隋唐帝國
隋帝國
唐帝國的貞觀之治
貴族的大量湧現以及小農動員體系的消解
安史之亂_ 藩鎮割據
二、宋元帝國
五代時期的中國
北宋
王安石變法
遼國和金國
元帝國
第三節 第三帝國
一、明帝國
朱元璋的烏托邦
政權上層組織的重建
基層社會組織的接收和改造
明帝國沒有二世而亡嗎?
人口與土地資源矛盾的激化
二 清帝國
滿人的崛起
清文明的特點
清入主中原後面臨的形勢及其對應的措施
前清盛世
清帝國走向末路的過程
太平天國運動
義和團運動
變法
第三章 全責組織概念下透視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結構
第一節 一個理論問題:建立穩定文明的基本原則
關於社會革命和社會動盪的概念
關於“三權分立”
一體化權力結構中的分權問題
第二節 中國文明中政權組織的基本結構
一、關於皇帝
帝、王、後的概念
皇帝的概念
皇權的二重性
關於權力交接和渡讓的一般原則
二、朝廷組織
皇帝與官僚集團的基本關係
內廷與外廷
信息和信任
第三節 中國傳統文明中的社會自治組織
村落和血緣組織
氏族村落和伍甲村落
關於“遊民”
第四節 士階級在中國文明結構中的地位
一、士階級的歷史演變
由武士到文士
戰爭形式的改變_
游士的出現:士階級本質改變的前奏
選士—選仕
二、中國文字與士階級
讀書人
士人與文字的發明
掌握方塊字的困難與士的特殊養成
三、士階級的組織及其運作權力的方式
由血緣關係或者擬血緣關係組織起來的士階級
禮治和法制——文治
士人與帝國的統一
第五節 一體化公共權力結構下的權力監督問題
三方博弈
無權的社會和無序的監督
博弈中的程式化監督
帝國政權組織的程式性監督的運作問題
無為——監督性博弈的結果
第四章 中國文明中的話語權力
第一節 中華帝國:一個文化的統一體
文化造就的中華帝國
關於話語權力
第二節 中國語言的變遷
語言的本質
中國語言的結構
文字的起源和發明
關於文字的起源
中國文字的變遷
中國共同語言的成因
第三節 禮治
法的本質
禮治與法制:權與法的關係問題
中國傳統法的本質
禮治:定尊卑與政治性的階級劃分
從中國人的親屬稱謂看社會生活中血緣組織的歷史演變
禮法的概念
禮法的本質
倫常道德以及禮樂關係
第四節 禮治社會的基本價值:整體性
整體性:中國文明中的根本“道理”
集團性整體性的本質:非個體化原則
中國傳統道德主體的意識結構
身份道德與本分
第五節 中國傳統道德若干範疇批判
仁:一種無我的世界觀
義:道德的核心原則
忠孝
誠信
第六節 關於中國傳統文明的討論的簡短總結

作者簡介

陳宣良,武漢大學哲學博士,薩特名著《存在與虛無》(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86年)最早的翻譯者和西方哲學和哲學史研究者,著有《法國本體論哲學的演進》(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年)等。現旅居法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