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2021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國文學史(2021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文學史》是2021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文學史
  • 作者:陳文新
  • 類別:文學類圖書
  • 出版社:安徽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53966884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選取有代表性的民國學者所著中國文學史著作,進行整理出版。 本卷為清末民初學者張之純所著《中國文學史》,是民國教育部指定師範學校課程教材,共分四編,內容包括文字、諸子、詔敕、疏議、書牘、詩詞、小說、戲曲等,較現在的文學史更為寬泛,書中提出文學史 “足以供學人之研究,而亦一般國民應有之知識”的理念頗有創見,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作者簡介

陳文新,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明清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珞珈傑出學者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編 《中國文學編年史》《中國古代文學》,著有《中國傳奇小說史話》等。 曾毅,20世紀初曾赴日留學,歸國後任《中華新報》總 編。著有《中國文學史》等,譯有《經濟學新論》等。

圖書目錄

前言(魯小俊劉妍)/001
師範學校新教科書《中國文學史》編輯大意/001
中國文學史卷上
緒論/001
編 始伏羲訖秦代/004
章 伏羲時代文字之權輿/004
第二章 神農時代文學之徵驗/005
第三章 黃帝時代文學之進化/ 006
第四章 唐虞夏初文學之昌盛/007
第五章 夏啟以後文學之式微/009
第六章 子商時代文學之復振/010
節 文體之變更/011
第二節 學說之倡始/012
第三節 韻文之進化/012
第四節文辭之激烈/013
第七章 姬周開創時代文學之光昌/014
節 學校之制度/014
第二節 六書之名義/014
第三節 文義之訓釋/015
第四節 文籍之增廣/016
第五節 文體之殊異/018
第六節 文運之遞嬗/019
第八章 姬周中興時代文學之繼起/020
節字型之初變/020
第二節 石鼓之流傳/020
第三節 雅詩之變體/021
第四節 學術之絕續/021
第九章 姬周東遷時代文學之保存/023
節 周室文學之臣/023
第二節 列邦文學之臣/023
第十章 春秋時代文學之大成/026
節 孔子刪訂之文/026
第二節 孔子贊修及增益之文/027
第三節 諸弟子撰著之文/028
第四節 學校之廢興/029
第五節 音韻之萌芽/030
第十一章 戰國時代文學之分派/031
節 ―儒家之文學/031
第二節 道家之文學/032
第三節 法家之文學/033
第四節 ―縱橫家之文學/033
第五節 ―兵家之文學/034
第六節 餘子之文學/035
第七節 辭賦家之文學/035
第十二章 嬴秦時代文學之厄運/036
節 石刻韻文之殊體/036
第二節秦世之文學家/036
第三節―字型之再變/036
第二編 始漢代訖隋朝/ 038
章 前漢時代文學之轉機/ 038
節 詔敕文之懿美/ 038
第二節 疏議文之卓絕/ 039
第三節 經學家之師承/ 039
一傳《易》姓氏表/ 040
二傳《書》姓氏表 / 040
三傳《詩》姓氏表 / 041
四傳《禮》姓氏表/ 043
五傳《春秋》姓氏表 / 043
第四節 史學家之模範 / 044
第五節 縱橫文之遺派/ 045
第六節 書牘文之佳品/ 046
第七節 辭賦之蔚起 / 046
第八節 樂府之發軔 / 047
第九節 五言詩.七言詩之造端 / 047
第十節 草書之成立/049
第十一節 諸家傳記之宏富 /050
第二章 新莽時代文學之仿古/ 052
第三章 後漢時代文學之嗣興/ 053
節 緯書之配經/053
第二節 斷代為史之創始/ 054
第三節 雜史之朋興 /054
第四節 字解之統宗 /055
第五節 經說之總匯/ 055
第六節 傳記之擴張/056
第七節 辭賦之繁演/056
第八節 女子文集之傳世/057
第九節 建安七子之著名/057
第四章 三國時代文學之區別/058
節 蜀之文學/058
第二節 魏之文學/059
第三節 吳之文學/060
第五章 兩晉時代文體之歧異/061
節 書籍之散亡/061
第二節 楷書之極軌/062
第三節 文章之關係/062
第四節 經傳之偽托/063
第五節 註解之別體/063
第六節 諸家之撰述/064
第六章 南北朝文學之盛衰/065
節 駢儷文之成立/ 066
第二節 詩格之變遷/066
第三節 佛學與文學之關係/066
第四節 劉宋之文家/067
第五節 蕭齊之文家/067
第六節 蕭梁之文家/068
第七節 陳朝之文家/069
第八節 元魏之文家/069
第九節 北齊之文家/070
第十節 北周之文家/070
第七章 隋代文體之統一/072
節 書籍之復聚/072
第二節 教育之成才/072
中國文學史卷下
第三編 始唐代訖明朝/077
章 唐代文學之三變/077
節 祀孔之尊崇/077
第二節 設學之繁盛/078
第三節 藏書之富有/078
第四節 科目之詳備/079
第五節 律賦之體格/079
第六節 史才之薈萃/080
第七節 詩格之區別/081
第八節 經訓之推廣/082
第九節 佛學之倚賴文學/082
第十節 道教之列人科目/083
第二章 五季時代文學之僅存/084
節 書籍之保守/084
第二節 韻文之流傳/085
第三節 刊刻文集之創始/085
第四節 纂修史筆之卑弱/085
第五節《說文》傳本之異同/086
第三章 兩宋文學之大綱/087
節 道學之傳授/087
第二節 濂洛之先聲/087
第三節 文體之返古/088
第四節 新修歷史之優美/089
第五節 編年歷史之異同/089
第六節 經說之三弊/090
第七節 制誥之兩體/090
第八節 學說之派別/091
第九節 賦體之區分/091
第十節 詩評之殊異/092
第十一節 詞學之崇尚/093
第十二節 四書文之創始/094
第十三節 小說體之變易/094
第十四節 遼金文學之比例/095
一遼金之經說及國小/095
二遼金各體之歷史/096
三遼金之詩文遺集/096
第四章 元初時代文學之起源/098
節 古文家之蔚興/ 098
第二節 道學派之繁衍√099
第三節 蒙古之新字/ 100
第四節 史才之差等/100
第五節 詔誥之變體/102
第六節 醫學之崇尚/103
第七節 女子之道學/104
第八節 詩派之分注/104
第九節 樂府之後勁/105
第十節 曲調之區分/105
第十一節 經義之矜式/106
第五章 有明時代文學之要領/107
節 文體之區別/107
第二節學派之異同/108
一浙中王學派/109
二江右王學派/109
三南中王學派/109
四楚中王學派/ 110
五北方王學派/110
六粵閩王學派/ 110
七王學之變相/ 110
八王學之反對/111
九王學之正傳/111
十東林之學派/112
十一篁墩之學說/112
第三節 圖籍之收藏/112
第四節 著作之宏富/113
第五節 修史之草率/113
第六節 駢文之復興/114
第七節 詩派之流別/114
第八節 詞家之媲美/ 115
第九節 曲家之繼起/115
第十節 制藝之名家/118
第四編 始清初訖清末/119
章 清代文學盛之原因/119
節 ―滿洲文字之創製/ 119
第二節 漢人文館之供職/120
第三節 滿洲文士之開山/ 120
第四節 正科特科之得人/ 121
第五節 御製文集之宏富/122
第六節 各省書院之設立/123
第七節 儲藏文閣之分建/123
第二章 諸儒學派之總綱/125
節 夏峰之學派/125
第二節 梨洲之學派/ 125
第三節 二曲之學派/126
第四節 桴亭之學派/126
第五節 楊園之學派/127
第六節 程山之學派/127
第七節 睢州之學派/128
第八節 安溪之學派/128
第九節 平湖之學派/129
第十節 江陰之學派/ 129
第十一節 無錫之學派/130
第十二節 白田之學派/131
第十三節 閩中之學派/131
第十四節 廣東之學派/132
第十五節 山左之學派/132
第十六節 山右之學派/133
第十七節 滿洲之學派/133
第十八節 兩湖之學派/134
第三章 群經精義之發明/ 135
節 《易經》之精義/135
第二節 《書經》之精義/135
第三節 《詩經》之精義/136
第四節 三《禮》之精義/136
第五節 三《傳》之精義/ 136
第六節 《論》《孟》之精義/137
第七節《孝經》之精義/137
第八節 國小之精義/137
第九節 算學之精義/138
第四章 史臣文筆之詳慎/139
節 史疑之審訂/139
第二節 史闕之增補/139
第三節 史學之大宗/ 140
第五章 散體文學之分派/141
節 桐城之文派/141
第二節 陽湖之文派/142
第三節 別裁之文派/142
第六章 駢體文家之正宗/144
第七章 詩學名家之類聚/145
節 名家詩之評語/145
第二節 試帖詩之遺聞/148
第八章 詞學名家之類聚/149
第九章 曲家之著作/151
第十章 小說之盛行/152
第十一章 制藝之興廢/15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