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要略

中國文化要略

我本來是學中國文學而後研究唐詩的,也不知道是哪根神經起了作用,後來竟對各種名勝古蹟發生了興趣,從80年代以後就轉而侍弄起博大精深、浩瀚如海的中國文化來,並且在我任職的北京外國語大學給外語專業三年級的學生講授“中國文化概況”選修課。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文化要略
  • 作者程裕禎
  • ISBN:9787560014074 
  • 出版社:外語教研
  • 出版時間:2009-07-19
  • 裝幀:平裝
  • 開本:大32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這么一來,我一上陣就背上了兩大先不足:一是對屬於文化的核心部分――哲學思想不甚了了,二是對自然科學部分一竅不通。所以在那時的專題里就有意地迴避了這兩個問題。也許是那時的人們與“文化”的隔膜為時太久的緣故,儘管自己才疏學淺,於文化一知半解,但因為吸納了一些新的資料和觀點,居然在課堂上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每次聽課學生竟以數百計。在這個基礎上我將它整理成一個比較文通字順的膠印稿,一方面繼續講授,一方面徵求意見,隨後作了些必要的修正,取名《中國文化攬萃》,由北京學苑出版社出版,這已是1989年3月間的事了。 自那時以來,我直以《中國文化攬萃》為藍本,繼續在我校開設有關中國文化的課程。但過十餘年來,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至連自己都有些措手不及。首先是有關中國文化的出版物日見增多,人們與“文化”的隔膜感已完全消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已與十多年前不能同日而語;其次是國內對文化問題和中國文化史的研究不斷深入,新的考古發現,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文化視野,接連出現在人們面前。今天來談論“文化”或“中國文化”,已然不是十年前的高度和深度。這就使得那本《中國文化攬萃》不但非常淺薄,而且極其瘦削。早想對它補充修改一番,但因中間出國講學,以至擱置至今才算有個了結,取名為《中國文化要略》。我希望,現在的這個本子能比原先的厚實一些。
這次修改,無論從篇幅到內容都做了較大的變動,專題內容也做了較大的調整,有的部分還作了新的補充,目的是讓它能更全面、更簡潔地反映中國古代文化的成就,並適合廣大的青年讀者使用。最突出的是增加了“學術”、“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三個富有成就感和代表性的專題。這些雖然是我的弱項,但為了能更好也不得不翻閱各種資料,尋找最順暢的表述途徑。可惜它們不是我的專長,即使竭盡心力,也未必能使讀者滿意。拿它們與我平時比較關注的那些專題相比,還是顯得軟弱無力,缺乏生氣。
時至目前,有關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化史的書籍已經多不勝數,保守的估計,怕也有萬千種計。這本小書實在算不得什麼。但本書也有小小的優點,那就是篇幅不大,字數不多,文字比較淺顯,信息也還豐富,注意引入最新資料,有時也說一點自己的見解,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和非文史專業而又想了解中國文化的人們還是一本比較合適的讀物。

作者簡介

程裕禎,男,1939年生,山西省太谷縣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被教育部選 為“出國儲備漢語師資”入北京外國語學院學習法語三年,隨後即往寮國解放區老中友誼學校教授漢語。回國後曾先後在北京大學、國務院科教組和教育部工作,1981年重返講壇,後奉派往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任教兩年。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交流學院教授、院長,兼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和國際漢語教學信息中心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要著作有《中國名勝古蹟辭典》(與李順興等合著)《中國名勝楹聯大觀》《中國文化攬萃》《中國文化要略》、古體詩集《酎泉集》等,主編《中國學術通覽》,合編《華夏文化辭典》等。

目錄

第一章 簡論
一、文化的含義
二、了解中國文化的必要性
三、中國文化的民族特點
四、中國文化的未來
第二章 地理概況
一、黃河、長江與中國文明
二、中國歷代疆域
三、中國古代行政區劃沿革
四、現行省、市、自治區名稱的由來
第三章 歷史發展
一、中國文化的源頭
三、夏代文明
四、商周社會
八、隋唐時代
九、宋元明清
十、近代歷史
第四章 姓氏與名、字、號
一、姓氏的產生與發展
二、姓氏的主要來源
三、古代的望族和大姓
四、姓氏混雜與譜諜
五、全國姓氏數量
六、中國人的名、字與號
第五章 漢字
一、漢字的產生
二、現存最早的漢字
三、石鼓文
四、漢字的結構——六書
五、漢字的結構的基本精神
六、漢字的改革與漢字現代化
第六章 學術思想
第七章 宗教信仰
第八章 古代教育
第九章 科舉制度
第十章 典籍藏書
第十一章 科技成就
第十二章 傳統建築
第十三章 古典文學
第十四章 各類藝術
第十五章 風俗習慣
第十六章 中外文化交流
附一:中國文化趣論
附二:中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名勝古蹟
附三:參考書目
修訂版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