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文化知識讀本:文景之治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頁數:135頁
- 開本:16
- 定價:14.80
- 作者:田凱鵬 金開誠
- 出版日期:2011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635056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文景之治是指中國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文帝、景帝獎勵努力耕作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他們提倡節儉,並以身作則。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宮室、園林沒有什麼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從簡,不許用金銀等裝飾,只能用陶瓦。
田凱鵬編著的《文景之治》為“中國文化知識讀本”系列之一,以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了文景之治的有關內容。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文帝、景帝獎勵努力耕作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他們提倡節儉,並以身作則。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宮室、園林沒有什麼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從簡,不許用金銀等裝飾,只能用陶瓦。
田凱鵬編著的《文景之治》為“中國文化知識讀本”系列之一,以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了文景之治的有關內容。
圖書目錄
一、漢初歲月與黃老之學
二、文帝即位 步履艱辛
三、虛心納諫 與民休息
四、躬親節儉 寬刑簡政
五、景帝為政 富安天下
六、諸侯勢大 起兵反叛
七、匈奴和戰與南越稱臣
二、文帝即位 步履艱辛
三、虛心納諫 與民休息
四、躬親節儉 寬刑簡政
五、景帝為政 富安天下
六、諸侯勢大 起兵反叛
七、匈奴和戰與南越稱臣
文摘
劉邦生有八子,只有次子劉盈為呂后所生,後繼位為漢惠帝,卻不幸早逝。呂后為了掌權,對其餘諸子大加迫害,有四人為其所害。到呂后逝世時,劉邦的兒子中只剩下淮南王劉長和代王劉恆。劉恆的母親薄姬,自從劉恆出世之後,就過著被冷落的日子,使得薄氏誰都不敢得罪,逢事多加考慮,處處謹慎小心,劉恆也就在朝臣的眼裡留下了一個“賢智溫良”的好印象。公元前197年,經蕭何等朝臣舉薦,7歲的劉恆被封為代王。劉邦晚年,後宮爭寵之風愈演愈烈,那些曾經得寵的妃子,後來都遭呂后幽禁,並施以各種殘虐的手段。薄姬一貫安分守己,又不是受寵的妃子,終算死裡逃生,沒有遭到呂后的毒手。從此她跟著兒子去代國,在邊地過著寧靜的生活。劉恆自8歲立為代王,—直以來,也安於邊地諸侯王的地位。他沒有過多的奢望,卻避開了蕭牆之禍的牽連,稱得上因禍得福。後來呂后逼死趙王劉恢,曾經派人告訴劉恆,準備將他封為趙王。劉恆深知呂后的為人,委婉地謝絕她的“恩寵”,表示“願守代邊”。宮廷殘酷的權力之爭,使這位邊地諸侯王如驚弓之鳥,—直保持著幾分警惕性。
呂氏死後,宮廷發生變亂,太尉周勃、丞相陳平誅殺諸呂,控制了朝政。此時,大臣們開始籌劃皇位的繼承人。大家認為當時的小皇帝劉弘根本就不是漢惠帝後代,不宜保留;齊王劉襄雖說是高皇帝的嫡長孫,但因為其母是惡人不能立。權衡來去,最後認為“代王是現存高皇帝兒子中年齡最大的,為人仁孝寬厚。太后娘家的人謹慎善良。而且立長子本來就名正言順,再加上他的仁孝名聲天下都知道,是最合適的人選”。
同年九月,周勃、陳平等朝中大臣秘密派使者去代郡,迎接劉恆到長安去當皇帝。但是他同樣不肯冒風險,於是劉恆召集僚屬商議。郎中令張武認為,朝廷里的大臣,都是高帝的大將,他們懂兵法,善於玩弄權術,恐怕這是以迎立代王為名,實際另有陰謀。他建議劉恆稱病不去,等探明真實情況再定。中尉宋昌的意見則相反,力主劉恆入朝。他列舉劉邦統一天下,漢家政權難動搖的事實,說明劉氏統治天下不可逆轉。所以諸呂謀亂,周勃一呼百應,天下民心同歸。如果現在大臣有人謀反,同樣不會有好結果。況且朝廷內外、全國各地,都由劉氏子弟控制。大臣迎立代王乃是民心所向,勸劉恆不必多心。最終劉恆決定派他的舅舅薄昭先去長安見周勃,探清事情的真相。薄昭從長安回來,知道這都是事實。劉恆的疑團解開,並令宋昌和張武等六人跟隨他前往長安。代王一行到達高陵,距離長安僅數十里之遙。他們又停下來觀察長安動向,還派宋昌入朝探聽虛實。宋昌來到渭橋,見丞相以下的大臣都在等候迎接代王,就趕回高陵報告。代王馳至渭橋,只見群臣全部跪倒在地,迎接代王。這時,太尉周勃表示有話奉告,願避左右,在一旁的宋昌立即回絕說:“要講的是公事,就當著公眾講;要講的是私事,王者是大公無私的。”一方神經緊張,唯恐遭遇不測;—方被當面回絕,處境十分尷尬。周勃碰壁之後,便奉上皇帝玉璽。劉恆沒有接受,說:“這事到代邸再作商量。”那不和諧的氣氛才稍稍緩和幾分。劉恆到達長安時,沒有立即人宮,先住在代王的官邸里。那些誅諸呂的功臣,都跟隨來到代邸,並請代王即皇帝位。劉恆在群臣擁戴下終於即皇帝位,人主未央宮,當夜拜宋昌為衛將軍,接管南北軍;又以張武為郎中令,主管宮內宿衛侍從諸事,以防事變。這位邊地諸侯王,從此改變身份,成為漢家第四位皇帝。他就是歷史上的漢文帝。
具有傳奇色彩的人朝繼位,既使劉恆受寵若驚,又不得不如履薄冰,因為他僅帶六人入朝取得帝位,這本身就預示著前景多艱,擺在他面前的並非是一條平坦的大道。漢文帝即位之後,為了收買人心,培植自己的勢力。首先封賜誅諸呂的有功之臣。其中對周勃、陳平、劉章、灌嬰等人,封賜尤厚。公元前179年十月,以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漢廷中央。隨劉恆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此外,對那些誅滅諸呂的功臣,還給予封邑賜金的獎賞。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又立一批新的諸侯王。如同年十二月,立原趙幽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琅琊王劉澤為燕王。後來,又立劉遂之弟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等等。
劉恆即位不久就下達詔書說,大批列侯居住京師,不僅要消費大量財富,給運輸供應造成沉重負擔,而且也使他們沒有辦法“教訓其民”,因此命令列侯都要回到自己的封國里去,有官職在身不能離開或朝廷特許留住的,也要把太子遣送封國。這是一道對上層人物關係重大的命令,遇到了相當大的阻力,詔書下達一年之久不見行動。劉恆有些惱火,再次下詔說:“前時詔書要列侯回到封國,卻大都託辭不走。丞相是我所器重的人,請他為我率領列侯到封國。”列侯們除了爵位以外,還想在京師尋找到有權力的職位,所以託辭不走。劉恆要丞相帶頭到封國,以此擋回列侯們不受器重的怨言,表明他這樣做不僅是治國的需要,而且也是對列侯們的真正器重。於是免了周勃的丞相,周勃逼不得已回到了他的封地絳縣。然而,劉恆讓列侯歸國這一措施,確實也是要處理一批他所不器重或不放心的人物,以此鞏固他的地位。周勃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是發動政變誅滅諸呂、擁戴劉恆當皇帝的第一號首領,劉恆確實感激他,給予他最高的獎賞。但他對周勃卻心懷畏懼,在他即位後,並沒有打算改變周勃太尉的位置,丞相仍由陳平擔任。陳平是謀士出身,一向謀慮深遠,他感到自己與周勃之間失去了平衡,處於危險地位,託病不出,堅持要求把周勃的位置排在自己之上。劉恆只好把丞相職位一分為二,要周勃任右丞相,位居第一;陳平任左丞相,位居第二;空出的太尉一席,由將軍灌嬰填補。周勃功高權大,當時的郎中袁盎向劉恆指出,對周勃過分謙恭使得“臣主失禮’’。這時有人對周勃說:“你誅呂氏、立代王,威震天下,受重賞、處尊位,得寵已極。長此下去勢必引禍及身。”周勃猛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立即“請歸相印”,劉恆毫不遲疑地答應了。周勃當右丞相前後只有一個多月。辭相一年後,丞相陳平去世。因無其他合適人選,劉恆又讓他當了丞相,復職後十個月,又以列侯歸國的名義把他免了職。
劉恆繼位三個月之後,臣僚提出預立太子問題,漢文帝遂立長子劉啟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製。劉啟被立為皇太子,他的生母竇氏也被立為皇后。這位竇皇后出身寒微,父母早亡,兄妹三人相依為命。呂后時期,竇氏以良家女被選人宮,後來呂后遣送宮女,分賜諸侯王,竇氏屬於被遣送之列,被分配到邊遠的代國。不料竇氏到了代國。卻深得代王的寵愛,從此她平步青雲,一躍成為代王的寵妃。後來代王的王后以及王后所生四子,都先後死去。因此,文帝即位數月,遂立竇氏為皇后,立其子劉啟為太子,少子劉武被封為梁王,女兒為館陶長公主。這些入主漢宮的新主人,從薄氏、劉恆,到竇氏,在漢廷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劉恆僅僅憑藉為人“寬厚”以及母家“謹良”的條件,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位,但是他所面臨的,卻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國家財政困難也亟待解決。換言之,劉恆登位伊始,漢初的社會經濟以及政治上都孕育著危機。而迅速扭轉國家財力不足的局面,與政治上解決諸侯王勢力膨脹發展的問題,兩者既密切相關又存在著矛盾。對這位“寬厚”的皇帝來說,這無疑是一場嚴峻的挑戰。
P25-39
呂氏死後,宮廷發生變亂,太尉周勃、丞相陳平誅殺諸呂,控制了朝政。此時,大臣們開始籌劃皇位的繼承人。大家認為當時的小皇帝劉弘根本就不是漢惠帝後代,不宜保留;齊王劉襄雖說是高皇帝的嫡長孫,但因為其母是惡人不能立。權衡來去,最後認為“代王是現存高皇帝兒子中年齡最大的,為人仁孝寬厚。太后娘家的人謹慎善良。而且立長子本來就名正言順,再加上他的仁孝名聲天下都知道,是最合適的人選”。
同年九月,周勃、陳平等朝中大臣秘密派使者去代郡,迎接劉恆到長安去當皇帝。但是他同樣不肯冒風險,於是劉恆召集僚屬商議。郎中令張武認為,朝廷里的大臣,都是高帝的大將,他們懂兵法,善於玩弄權術,恐怕這是以迎立代王為名,實際另有陰謀。他建議劉恆稱病不去,等探明真實情況再定。中尉宋昌的意見則相反,力主劉恆入朝。他列舉劉邦統一天下,漢家政權難動搖的事實,說明劉氏統治天下不可逆轉。所以諸呂謀亂,周勃一呼百應,天下民心同歸。如果現在大臣有人謀反,同樣不會有好結果。況且朝廷內外、全國各地,都由劉氏子弟控制。大臣迎立代王乃是民心所向,勸劉恆不必多心。最終劉恆決定派他的舅舅薄昭先去長安見周勃,探清事情的真相。薄昭從長安回來,知道這都是事實。劉恆的疑團解開,並令宋昌和張武等六人跟隨他前往長安。代王一行到達高陵,距離長安僅數十里之遙。他們又停下來觀察長安動向,還派宋昌入朝探聽虛實。宋昌來到渭橋,見丞相以下的大臣都在等候迎接代王,就趕回高陵報告。代王馳至渭橋,只見群臣全部跪倒在地,迎接代王。這時,太尉周勃表示有話奉告,願避左右,在一旁的宋昌立即回絕說:“要講的是公事,就當著公眾講;要講的是私事,王者是大公無私的。”一方神經緊張,唯恐遭遇不測;—方被當面回絕,處境十分尷尬。周勃碰壁之後,便奉上皇帝玉璽。劉恆沒有接受,說:“這事到代邸再作商量。”那不和諧的氣氛才稍稍緩和幾分。劉恆到達長安時,沒有立即人宮,先住在代王的官邸里。那些誅諸呂的功臣,都跟隨來到代邸,並請代王即皇帝位。劉恆在群臣擁戴下終於即皇帝位,人主未央宮,當夜拜宋昌為衛將軍,接管南北軍;又以張武為郎中令,主管宮內宿衛侍從諸事,以防事變。這位邊地諸侯王,從此改變身份,成為漢家第四位皇帝。他就是歷史上的漢文帝。
具有傳奇色彩的人朝繼位,既使劉恆受寵若驚,又不得不如履薄冰,因為他僅帶六人入朝取得帝位,這本身就預示著前景多艱,擺在他面前的並非是一條平坦的大道。漢文帝即位之後,為了收買人心,培植自己的勢力。首先封賜誅諸呂的有功之臣。其中對周勃、陳平、劉章、灌嬰等人,封賜尤厚。公元前179年十月,以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漢廷中央。隨劉恆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此外,對那些誅滅諸呂的功臣,還給予封邑賜金的獎賞。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又立一批新的諸侯王。如同年十二月,立原趙幽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琅琊王劉澤為燕王。後來,又立劉遂之弟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等等。
劉恆即位不久就下達詔書說,大批列侯居住京師,不僅要消費大量財富,給運輸供應造成沉重負擔,而且也使他們沒有辦法“教訓其民”,因此命令列侯都要回到自己的封國里去,有官職在身不能離開或朝廷特許留住的,也要把太子遣送封國。這是一道對上層人物關係重大的命令,遇到了相當大的阻力,詔書下達一年之久不見行動。劉恆有些惱火,再次下詔說:“前時詔書要列侯回到封國,卻大都託辭不走。丞相是我所器重的人,請他為我率領列侯到封國。”列侯們除了爵位以外,還想在京師尋找到有權力的職位,所以託辭不走。劉恆要丞相帶頭到封國,以此擋回列侯們不受器重的怨言,表明他這樣做不僅是治國的需要,而且也是對列侯們的真正器重。於是免了周勃的丞相,周勃逼不得已回到了他的封地絳縣。然而,劉恆讓列侯歸國這一措施,確實也是要處理一批他所不器重或不放心的人物,以此鞏固他的地位。周勃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是發動政變誅滅諸呂、擁戴劉恆當皇帝的第一號首領,劉恆確實感激他,給予他最高的獎賞。但他對周勃卻心懷畏懼,在他即位後,並沒有打算改變周勃太尉的位置,丞相仍由陳平擔任。陳平是謀士出身,一向謀慮深遠,他感到自己與周勃之間失去了平衡,處於危險地位,託病不出,堅持要求把周勃的位置排在自己之上。劉恆只好把丞相職位一分為二,要周勃任右丞相,位居第一;陳平任左丞相,位居第二;空出的太尉一席,由將軍灌嬰填補。周勃功高權大,當時的郎中袁盎向劉恆指出,對周勃過分謙恭使得“臣主失禮’’。這時有人對周勃說:“你誅呂氏、立代王,威震天下,受重賞、處尊位,得寵已極。長此下去勢必引禍及身。”周勃猛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立即“請歸相印”,劉恆毫不遲疑地答應了。周勃當右丞相前後只有一個多月。辭相一年後,丞相陳平去世。因無其他合適人選,劉恆又讓他當了丞相,復職後十個月,又以列侯歸國的名義把他免了職。
劉恆繼位三個月之後,臣僚提出預立太子問題,漢文帝遂立長子劉啟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製。劉啟被立為皇太子,他的生母竇氏也被立為皇后。這位竇皇后出身寒微,父母早亡,兄妹三人相依為命。呂后時期,竇氏以良家女被選人宮,後來呂后遣送宮女,分賜諸侯王,竇氏屬於被遣送之列,被分配到邊遠的代國。不料竇氏到了代國。卻深得代王的寵愛,從此她平步青雲,一躍成為代王的寵妃。後來代王的王后以及王后所生四子,都先後死去。因此,文帝即位數月,遂立竇氏為皇后,立其子劉啟為太子,少子劉武被封為梁王,女兒為館陶長公主。這些入主漢宮的新主人,從薄氏、劉恆,到竇氏,在漢廷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劉恆僅僅憑藉為人“寬厚”以及母家“謹良”的條件,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位,但是他所面臨的,卻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國家財政困難也亟待解決。換言之,劉恆登位伊始,漢初的社會經濟以及政治上都孕育著危機。而迅速扭轉國家財力不足的局面,與政治上解決諸侯王勢力膨脹發展的問題,兩者既密切相關又存在著矛盾。對這位“寬厚”的皇帝來說,這無疑是一場嚴峻的挑戰。
P25-39
序言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融合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的歷史沉積。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本民族的文化。我們只有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才能更好地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民族要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意識。文化是維繫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個民族的存在依賴文化,文化的解體就是一個民族的消亡。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廣大民眾對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願望日益迫切。作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繼承並傳播給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是我們出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套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該書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同時,結合社會發展,注入了時代精神。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書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也堅信我們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早日實現偉大復興!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廣大民眾對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願望日益迫切。作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繼承並傳播給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是我們出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套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該書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同時,結合社會發展,注入了時代精神。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書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也堅信我們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早日實現偉大復興!